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5篇
  2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1.
为检测不同地区谷子种子携带白发病菌Sclerospora graminicola的情况以及种群多态性,以我国谷子不同主产区收集的95份代表性谷子品种种子为材料,提取种子基因组DNA并作模板,利用白发病菌28S rR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将所获得的PCR产物测序后与白发病菌28S rRNA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特异性引物Sg-28S-403-F/Sg-28S-1221-R对白发病菌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扩增出819 bp的特异性目标片段,有效检测灵敏度为0.125 ng/μL。在95份谷子种子中,26份种子检测出特异性扩增条带,所有扩增条带对应序列与白发病菌28S rRNA序列的相似性达98%以上,并且带菌种子全部来自春谷区。分析26份阳性样品的28S rRNA序列,得到58个变异位点和34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SG2出现频率最高,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和辽宁省区的白发病菌都具有该单倍型,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白发病菌28S rRNA序列存在差异,SG2为优势单倍型。  相似文献   
42.
为明确冀中南小麦—玉米连作田黑麦秆蝇的简便高效防控技术,设置了冬小麦分期播种、夏玉米种子处理及苗期喷雾等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晚播控害效果明显,可在显著降低黑麦秆蝇麦田危害的同时压低虫源基数;后期若进行夏玉米连作,可选用高剂量噻虫嗪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2叶期或4叶期结合苗期除草使用噻虫嗪喷雾等措施可进一步减轻危害.  相似文献   
43.
二点委夜蛾冬前田间调查及越冬虫态研究简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11年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对二点委夜蛾越冬虫态及冬前幼虫的田间分布、虫龄、虫量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显示,二点委夜蛾多以老熟幼虫作茧越冬。冬前幼虫主要栖息于有叶片遮蔽或落叶覆盖的地块,普遍为5~6龄。在甘薯地、大豆地、花生地和棉花地虫量较多;果园、蔬菜地、小麦地、玉米地等地块虫量少。幼虫生存与栖息地生态环境关系密切。但室内饲喂显示,幼虫为多食性,喜食多种作物、蔬菜及杂草,甚至可以枯叶为食存活。  相似文献   
44.
为了探讨对二点委夜蛾成虫的高效防治措施,压低幼虫为害虫基数,笔者对二点委夜蛾成虫的夜间活动情况及不同杀虫灯管的田间诱捕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虫成虫在傍晚天黑后飞翔活跃,至23时田间诱蛾量超过全天的70%。佳多频振式杀虫灯4#和19#灯管较常规的PS-15Ⅱ杀虫灯灯管对二点委夜蛾有更好的诱捕效果。  相似文献   
45.
二点委夜蛾防治药剂的室内筛选和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6种药剂中筛选防治二点委夜蛾效果较好的6种药剂进行毒力测定。结果显示敌敌畏、毒死蜱、辛硫磷对成虫的触杀效果较好;甲维盐、毒死蜱、敌敌畏、辛硫磷、茚虫威胃毒作用较强,试虫死亡率均在94%以上。其中茚虫威防效可达97.22%。甲维盐、辛硫磷、毒死蜱、茚虫威、敌敌畏和敌百虫对二点委夜蛾3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0.22、5.91、10.93、14.23、123.77、196.95 mg/L。  相似文献   
46.
阐述了谷子种质资源的征集,编目及繁种入库概况,提出了保持谷子种性的繁种方法和技术关键,并针对谷子种质资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存和研究谷子种质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47.
玉米小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maydis)所产生的致病毒素(Hmtoxin)能抑制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的生长和降低产孢量。在PDA培养基上、当小斑菌存在时,也象Hm—毒素一样,使大斑菌的生长受到抑制,而且凡是有利于小斑菌产生毒素的培养条件都能使小斑菌对大斑菌的抑制作用更加强烈。在幼苗上,Hm—毒素象小斑菌一样使大斑病的病斑少而小。据此,本文进一步明确了在小斑病常发区大斑病一般不易流行,从而大大减轻了在小斑病常发区防治大斑病的压力。  相似文献   
48.
通过在谷子纹枯病重病区设置抗性鉴定圃,鉴定明确当前生产上推广的谷子品种及部分种质资源对纹枯病的抗性表现,结果显示品种间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并筛选出了一批抗性较强且表现稳定的谷子品种资源和农艺性状优良的抗性品种.  相似文献   
49.
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克隆和不同地区交配型基因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我国谷子产区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及其分布情况对谷瘟病菌群体结构分析的重要意义。根据已知稻瘟病菌交配型基因MAT1-1-1(Gen Bank登录号AB080672.2)和MAT1-2-1(Gen Bank登录号AB080673.2)的部分序列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技术对186株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进行扩增检测,比对分析谷瘟病菌和稻瘟病菌的交配型基因MAT1-1-1的alpha盒子部分氨基酸序列和MAT1-2-1高迁移率蛋白盒子氨基酸序列。结果显示,引物JPX1-1-S3/JPX1-1-A3对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MAT1-1-1的扩增效果较好,而JPX1-2-S1/JPX1-2-A1对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MAT1-2-1的扩增效果较好。序列比对发现谷瘟病菌与稻瘟病菌交配型基因极为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对2010-2016年采自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新疆和海南等采集地点的共186株谷瘟病菌单胞菌株的交配型基因进行检测,发现夏谷区交配型为MAT1-1的谷瘟病菌占69.15%,而交配型为MAT1-2的菌株仅占26.60%,其余4.25%菌株为双交配型菌株。春谷区交配型为MAT1-1的谷瘟病菌占38.55%,而交配型为MAT1-2的菌株仅占56.63%,其余4.82%菌株为双交配型菌株。建立了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PCR检测体系,通过该方法检测多数谷子种植区存在MAT1-1与MAT1-2 2种交配型的谷瘟病菌菌株,且总体上2种交配型菌株比例接近1∶1。但不同地区交配型菌株所占比例有一定差异,并且自然界中存在谷瘟病菌两性菌株。快速检测谷瘟病菌的交配型等位基因和不同区域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分布对研究谷瘟病菌群体结构与遗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0.
为明确种子处理防治玉米瑞典蝇的效果,对吡虫啉、锐胜和灭蝇胺3种药剂按不同有效剂量进行了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剂量条件下,3种药剂对玉米出苗均无不良影响。其中,70%锐胜湿拌剂拌种防治效果较好,可以达到90%以上;5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效果最差,不适合作拌种剂使用。生产上应用70%吡虫啉0.2%~0.4%有效剂量拌种较为经济、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