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为筛选抗黄萎病茄子种质资源、对比野生茄或近缘野生茄与栽培茄对黄萎病抗性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利用苗期人工接种技术对15份野生或近缘野生茄和285份栽培茄种质资源的抗黄萎病性进行鉴定。结果共筛选获得抗病材料11份,占种质资源比例为3.67%,表明茄子种质资源整体对黄萎病抗性水平较差。野生或近缘野生茄资源中有10份材料表现抗病,占野生或近缘野生茄资源比例为66.67%,表明野生或近缘野生茄对黄萎病整体抗性较好。栽培茄资源中有1份材料表现抗病,占栽培茄资源比例为0.35%,表明栽培茄对黄萎病整体抗性较差。野生或近缘野生茄和栽培茄中抗性种质资源占所有鉴定材料的比例分别为3.33%和0.33%,表明野生或近缘野生茄对黄萎病的抗性水平远高于栽培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辣椒是我国的大宗蔬菜作物.疫病是辣椒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极具毁灭性的病害.长江中下游地区,春辣椒种植期多雨高湿的环境条件常导致辣椒疫病的高发、重发而显著减产,甚至绝收.选育并种植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病措施,筛选辣椒抗病品种,鉴定抗性种质材料,对抗病品种利用及选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鉴于辣椒避雨栽培技术的推广面积不断扩大,成为辣椒提早上市的主流技术,但其对病害的影响效果并不明确.该研究有助于为更好地指导辣椒疫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辣椒种植基地疫病重发田块设置田间自然病圃,对283份辣椒材料进行疫病抗性鉴定.在参试的辣椒品种中随机选取10份辣椒品种进行避雨与非避雨栽培,比较辣椒疫病发生严重度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效应.[结果]羊角椒中的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材料分别占该类供试材料的4.55%、14.77%、14.77%、22.73%、43.18%;小尖椒中的高抗、抗病、感病和高感材料分别占58.97%、35.90%、2.56%、2.56%;线椒中的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材料分别占32.14%、45.24%、13.10%、8.33%、1.19%;薄皮椒中的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材料分别占3.23%、6.45%、16.13%、74.19%;色素专用椒中的高抗、抗病和中抗材料分别占27.27%、54.55%和18.18%;小圆椒中的抗病、中抗和高感的材料分别占57.14%、35.71%、7.14%;朝天椒中的高抗、抗病和中抗材料分别占56.25%、37.50%、6.25%.共获得DJZ-16等66份高抗材料,并鉴定出DJZ-1等65份高感材料.与非避雨栽培处理相比,避雨栽培对各参试品种均有控病及稳产效果,对辣椒疫病的最低防效在39.29%以上,增产达63.42%以上.[结论]不同类型的辣椒群体抗性差异明显,同一类型的品种间抗性也存在一定差异.以辣椒类型进行抗性分类,羊角椒和薄皮椒更易感病,色素专用椒和朝天椒抗性表现突出.避雨栽培的辣椒感染疫病严重度和为害损失显著低于非避雨栽培的对照处理,具有防病控病作用.  相似文献   
13.
稻曲病化学防控药剂精准使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了43%好力克SC与30%爱苗EC在防治稻曲病中的精准使用技术。结果表明:对于43%好力克SC而言,在移栽前施用无效,在破口期至齐穗期施用均能取得较好的防效;对于30%爱苗EC来说,在移栽前施用有预防效果,在破口前期施用的防效优于在破口期和齐穗期施用的。综合考虑防治效果和用药成本等因素,推荐在破口前7 d和破口期各施用43%好力克SC 129.00 g/hm2一次或只在破口期施用43%好力克SC 193.50 g/hm2一次;在破口前7 d和破口期各施用30%爱苗EC 90.00 g/hm2一次或只在破口前7 d施用30%爱苗EC 135.00 g/hm2一次。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枯草芽孢杆菌生防菌株Bs-916的抑菌蛋白质Bacisubin的编码基因,并初步解析Bacisubin的抑菌机理,根据该蛋白质的部分序列设计简并引物,获得了编码基因的部分序列,参考基因组数据库克隆了Bacisubin基因全序列。将Bacisubin基因克隆至PET28a(+)中,在大肠杆菌BL21(DE3)pLysS中表达获得His标签融合蛋白质,并利用次甲基蓝-重铬酸钾法初步检测了该融合蛋白质的酶催化活性。克隆获得Bacisubin基因开放阅读框序列共1 161 bp,G+C含量为51.3%,可编码386个氨基酸,编码蛋白质与Bs-168菌株的草酸脱羧酶Yvrk蛋白质的氨基酸相似度为87%,与其他多种细菌和真菌的草酸脱羧酶的N端和C端Cupin活性中心区域和Mn2+结合区域高度保守。预测Bacisubin分子量为43 600,等电点为5.18,是较稳定的可溶性草酸脱羧酶,其催化最适pH为6.0左右,最适温度为30℃左右。说明枯草芽孢杆菌Bs-916的抑菌蛋白质Bacisubin为草酸脱羧酶,抑菌作用可能与其降解草酸的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近年来,根肿病在江西省呈现快速蔓延和加重发生的态势,危害蔬菜产业发展安全.研究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影响因子,掌握病害发生的基本规律,有助于科学制定区域性根肿病治理对策.[方法]采用威廉士鉴别系统鉴定病原菌生理小种,研究病菌致病性分化对根肿病的影响.设置根肿病田间病圃,分期播种小白菜,分析气象因素对根肿病的影响.设计作物轮作试验并结合田间调查,探明轮作对根肿病的防控效果.通过田间与人工接种试验,研究混播对病情的影响.[结果]江西省根肿病菌小种种群增多,鉴定出1号、3号、4号、5号、8号、9号、12号、16号共8个生理小种,以9号为优势小种.不同小种对不同十字花科作物致病力表现差异,9号小种对甘蓝、油菜不致病,对大白菜、小白菜、紫菜薹等致病;4号小种对多数十字花科作物致病,但对萝卜致病力较弱.高温会影响病情严重度,低温则不利于根肿病发生,适宜根肿病发生的月平均气温在24℃左右.降雨量对根肿病情的影响无规律性变化,但适温条件下强降雨加重病情.与水稻、西瓜、玉米等进行短期轮作来调控根肿病毫无效果,多年甚至数十年水稻田改种小白菜依然能发生根肿病.病原菌为9号小种时,小白菜病情单播重于与油菜混播,油菜单播与混播均未发病;病原菌为4号小种时,小白菜、油菜单播与混播,各自根肿病均较重发生,病情未因播种方式改变而变化.[结论]江西省根肿病菌小种种群增多,不同小种对不同十字花科作物致病力表现差异.高温会影响病情严重度,低温则不利于根肿病发生.降雨量对根肿病情的影响无规律性变化,适温条件下强降雨加重病情.轮作对根肿病的控制效果十分有限.在特定条件下抗性不同的十字花科属种间作物混播似存在化感现象.  相似文献   
16.
依据江西省内根肿病菌的生理小种类群分布,分别在婺源县4号小种区域和南昌县9号小种区域设立田间病圃,于2016年9—12月对108个十字花科蔬菜(花椰菜、包菜、萝卜、大白菜、小白菜)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并随机选取其中29个品种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十字花科不同种间蔬菜对根肿菌不同小种的抗性存在差异,种内品种对同一小种的抗性也存在差异;花椰菜、包菜和萝卜对9号小种均有抗性,上海黑叶五月慢、新奶白、京绿乌塌菜3个小白菜品种和京夏王、北京桔红心、京春娃2号等13个大白菜品种对9号小种有抗性;参试品种对4号小种的抗性不如对9号小种的,但仍筛选到紧花6、紧花16、松花2等10个花椰菜品种和满堂红萝卜品种可在4号小种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7.
  鉴定了稻瘟病菌孢子萌发过程中分泌产生的蛋白质。将稻瘟病菌菌株2005 50、2005 81未萌发孢子、萌发孢子以及含有孢子萌发液的萌发孢子分别接种后,病情指数分别为11.13, 35.06, 49.01和49.6, 8.4, 62.7;说明孢子萌发液中具有能够帮助稻瘟病菌侵染的物质。利用SDS PAGE电泳分析稻瘟病菌孢子萌发液,发现孢子萌发液中含有蛋白质类物质。进一步利用生物质谱鉴定和数据库资源检索,共检索到8个稻瘟病菌的蛋白质基因,其基因编号分别为MGG_01305,MGG_13188,MGG_12454等。提示这些蛋白质可能在稻瘟病菌侵染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稻曲病是修水县中稻穗期主要病害。通过选用拿敌稳、爱苗、富力库和井冈霉素等药剂开展稻曲病药剂防治技术研究,为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减少病害损失,实现水稻低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稻曲病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拿敌稳、爱苗、富力库和井冈霉素对稻曲病的防效分别为63.60%、52.66%、60.52%、43.46%;增产幅度分别为13.99%、10.62%、12.38%、4.99%;增收幅度分别为8.45%、5.95%、8.44%和2.90%;增产收益分别为121.9元、82.8元、117.5元和40.4元。通过试验得出:药剂防效与增产量、增收效益呈正相关,防效越好,增产幅度和增收幅度越大。采用以上药剂适时防治稻曲病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明生防酵母菌菌株C410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灰霉菌的抑制作用机理,本文以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成分之一环辛四烯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对灰霉菌的糖、蛋白、DNA、RNA、细胞的形态及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6.5μL/L环辛四烯的作用下,灰霉菌生长速率显著降低,总糖含量基本不变;还原糖含量显著降低;蛋白含量变化不显著;RNA的完整性显著降低。在49.5μL/L环辛四烯的作用下,灰霉菌的生长几乎完全停止,但细胞通透性不受影响,不导致细胞死亡。环辛四烯孵育下灰霉菌DNA分子没有被打断。由此推测还原糖和RNA代谢过程是环辛四烯作用于灰霉菌的重要靶标,抑制其生长及侵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解东乡野生稻对稻曲病抗性水平,初步分析其抗病原因,对东乡野生稻在水稻抗稻曲病育种工作中应用给予评价.[方法]采用人工接种方法,对东乡野生稻107份单株材料进行稻曲病抗性鉴定,以了解其抗性水平,并通过调查与统计试验材料的穗苞长度、宽度、菌液容纳量以及接种后一定时间内气温等因素,对东乡野生稻材料抗稻曲病原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107份东乡野生稻单株材料中,表现高抗的材料有19份,占鉴定材料的17.76%;表现抗病的材料有74份,占鉴定材料的69.16%;表现中抗的材料有12份,占鉴定材料的11.21%;表现中感的材料有2份,占鉴定材料的1.87%;高抗及抗病材料共93份,占鉴定材料的86.92%,没有感病及高感材料,表明东野材料整体对稻曲病有较好的抗性.穗苞长度、宽度及菌液容纳量调查结果显示,破口时东乡野生稻穗苞长度(28.73 cm)大于两优培九(22.05 cm),穗苞直径(0.65 cm)小于两优培九(0.87 cm),表明东乡野生稻与两优培九穗型存在显著差异,穗型的差异导致东乡野生稻穗苞菌液容纳量(0.88 mL)显著小于两优培九(1.93 mL),而穗苞菌液容纳量的减少降低了水稻与病原菌的接触数量,这可能是东乡野生稻对稻曲病整体抗性水平较高的原因之一.正常生长下的东乡野生稻孕穗及破口时间均晚于两优培九,因此接种后一定时间内东乡野生稻平均温度(24℃)低于两优培九(28.3℃),而稻曲病菌的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8.0℃,因此接种后东乡野生稻所处环境温度较低,不利于稻曲病菌生长,这可能是东乡野生稻对稻曲病整体抗性水平较高的另一原因.[结论]东乡野生稻对稻曲病有较高的抗性水平,在水稻育种工作中,可以利用东乡野生稻来改变水稻的穗型或推迟水稻生育期,以提高水稻对稻曲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