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3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7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浙江北部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流行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控制浙江北部稻区条纹叶枯病的发病流行,系统调查了病害和灰飞虱动态,并测定了灰飞虱带(传)毒率和水稻品种抗病性。结果表明,该病在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粳稻区呈上升扩大趋势,传毒媒介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 Fllen年发生5~6代,以越冬代和第一代灰飞虱成虫迁移扩散,引起水稻秧田期和本田前期传毒发病;秧苗2叶1心至4叶1心期为最易感病期,也是治虫防病关键时期;嘉兴、湖州和绍兴市等10个县(市、区)灰飞虱越冬代和第一代的带(传)毒率逐年上升,2005年为2.9%,2006年为4.42%,同比增长34.4%,但地区间差异较大;粳稻品种(品系)秀优5号、嘉优1号等发病较重,浙大532、春江050等发病较轻,HZ586表现较强抗性。综合分析认为耕作栽培制度改变、感病品种种植、冬季气温偏高和主治药剂防效下降,是该病逐年加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2.
在2004年和2005年两年的田间实验中,研究分析了每丛植物上稻水象甲一代成虫的取食斑数量与长度间的线性回归关系。每丛稗草上的稻水象甲取食斑总量显著高于水稻、异型莎草和李氏禾上的;两种寄主植物的两种移栽期的组合、4种不同寄主植物各2次观察得到的共16组每丛植物上的稻水象甲取食斑数量和总长度间的直线回归方程均显著;植物种类对回归系数有显著影响,以稗草上的最大。这些回归方程对稗草和水稻的不同移栽期总体而言是稳健的,但对不同观察期则不稳健。本试验建立的取食斑数量与总长度的直线回归法可用于稻水象甲控制阈值的确定、稻水象甲入侵早期的取食量及成虫密度初步推断、抗稻水象甲的水稻种质资源评估以及应用一些象甲控制外来入侵植物时的寄主专一性测定。  相似文献   
43.
2005年长江流域稻区褐飞虱暴发成灾原因分析   总被引:68,自引:1,他引:68  
从害虫种群动态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历史资料的比较分析,研究了导致2005年褐飞虱暴发成灾的关键因子。结果认为一定的迁入虫量为褐飞虱暴发成灾奠定了基础,异常高的种群增长倍数是暴发的关键,而引起高种群增长倍数的主要因子是单季稻面积的扩大,异常的气候条件和滥用化学农药。长期过量施用吡虫啉而引起的抗药性和失时防治带来的低防治效果,导致了严重的灾害。2005年褐飞虱暴发成灾的重要启示是:褐飞虱治理的关键在于通过减少前期不合理的农药施用,改良品种的遗传性状和促进田间自然控制作用,建立起一个能有效控制褐飞虱高增长能力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44.
从水稻重要害虫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中克隆了一条编码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cytochrome P450reductase,CPR)的全长cDNA,命名为SfCPR,其开放阅读框全长为2 034bp,编码一个含有677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SfCPR蛋白质的2级结构具有CPR的典型特征,例如N端跨膜区、黄素单核苷酸结合域、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结合域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结合域,以及保守的催化残基.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SfCPR与灰飞虱和褐飞虱的CPRs聚在同一分支.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结果显示:SfCPR基因在白背飞虱各龄期均有表达,其中以成虫表达量最高;在白背飞虱成虫各组织中均能够检测到SfCPR基因的表达,其中,以腹部表达量最高.使用亚致死剂量的溴氰菊酯、吡虫啉和噻嗪酮处理白背飞虱3龄若虫后,试虫的SfCPR表达水平均显著上升.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5.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规律、监测预警与防控关键技术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黑条矮缩病为灰飞虱传播的一种毁灭性的水稻病毒病。经2000—2005年协作攻关研究,初步探明了该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再猖獗原因与危害损失,提出了合理的防治指标、预测方法与测报调查规范;开发了“3S”监测预警技术,组建带毒率估测模型,应用于中长期预测预报;提出了以推广抗病良种、改进育秧方式、扒蘖补丛等保健栽培为基础,治秧田保大田、治虫防病的药剂防治为重点的防治新策略;初步形成适合于长江下游稻区特点的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的技术体系,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危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6.
本文描述了褐飞虱治理的决策过程、决策所需信息及计算机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该系统由数据库、模型库、决策分析和使用说明四部份组成。数据库可用于贮存和查询有关褐飞虱迁入量、气温、发生期和发生量、种群动态、临近地区历年发生情况、生态学特性及农药方面的资料。模型库包括可用于预测发生期、发生量、为害程度和种群动态的四个模型,决策分析学系统包括决策分析模型和专家系统。系统综合了数据库、模拟模型和专家系统的特点,为支持和改善褐飞虱治理的决策提供了一种实用工具。  相似文献   
47.
桑给巴尔采采蝇已被根治①Tsetsefly(Glosinaausteni)eradicatedinZanzibar,Tanzania祝增荣1DyckVA2VreysenMJB2潘红杰3ParkerA2(1浙江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杭州310029,Ch...  相似文献   
48.
稻虱缨小蜂的功能反应和干扰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对寄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卵密度的功能反应为负加速曲线,其方程为:N_a=N{1-exp[-0.2121/(1+0.02935)]},其中N为寄主密度,N_a为日每雌蜂寄生寄主数。瞬时攻击率a为1.2121/天,处理时间Th为0.0242天,理论上每雌蜂日最高寄生卵数为41.3粒。第1天产出卵率(y)随寄主密度(N)变化方程为y=0.0342N~(0.7223)。搜寻效应a与寄生蜂自身密度P的关系方程为a=1.0913P(-1.1717),寄生蜂个体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干扰效应。  相似文献   
49.
本文以田间试验数据全面反映不同时间施用甲胺磷+溴氰菊酯对褐飞虱及其捕食性天敌蜘蛛、黑肩绿盲蝽等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药后褐飞虱种群数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对褐飞虱主害代的控制作用与使用时间有密切关系,且随种群的发展而下降。施药区褐飞虱种群增长倍数较对照区显著提高,引起褐飞虱种群增长倍数提高的主要时期在四代成若虫高峰期至五代卵高峰期,即施药后2~3周内。其主要原因是甲胺磷+溴氰菊酯对捕食性天敌尤其是对黑肩绿盲蝽的杀伤作用。因此建议限制甚至禁止在水稻田单独或混合使用这两种农药。  相似文献   
50.
水稻生长后期穗部遭受病虫危害会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对不同健康状态的稻穗进行精准识别是采取病虫害防控措施和危害评估的依据。研究测定了健康稻穗、轻度、中度和重度危害稻穗及白穗的室内高光谱反射率,并着重分析了不同健康状态稻穗的原始光谱、对数光谱、一阶和二阶微分光谱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获取了前述多种变换光谱的主分量,并以其为输入向量,利用学习矢量量化神经网络对多种健康状态稻穗进行分类。结果显示:原始光谱、对数光谱、一阶和二阶微分光谱的总体分类精度分别为75.3%, 74.7%, 91.6%和100%,Kappa系数分别为0.689, 0.682, 0.895和1.000。研究表明,运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对稻穗健康状态进行识别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