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6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2篇
综合类   18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枯草芽胞杆菌HMB19198能有效防治番茄灰霉病,为快速、准确检测HMB19198在叶面的定殖能力,本研究通过对HMB19198全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获得该菌株102 bp功能未知的独有基因序列,设计出针对HMB19198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该引物和探针对HMB19198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在有番茄叶片DNA干扰下,体系检测阈值为102拷贝/μL。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菌落计数法检测了HMB19198在叶片上定殖动态。叶片喷施1×108 cfu/mL的菌体悬浮液,0 d后菌体数量分别为1.7×108拷贝/g叶片和8.9×107 cfu/g叶片,2、4、6和8 d后菌株HMB19198在叶面的定殖数量逐渐降低,8 d后定殖数量分别为1.0×107拷贝/g叶片和1.2×107cfu/g叶片。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喷施菌株HMB19198悬浮液2 d后防效在80%以上,8 d后防效降为37.9%。  相似文献   
12.
调查发现河北省安国市丹参生产区发生一种丹参新病害.为有效防治该病害,开展了丹参新病害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致病力测定.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丹参病株中分离并单孢纯化获得15个真菌分离物.柯赫氏法则证明这15个真菌分离物可造成丹参组培苗表现与田间病株相似症状,并分离获得了与丹参病株初分离物菌落形态相同的真菌菌株.显微观察发现1...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讨了温室和田间试验条件下西兰花植株残体还田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以及西兰花残体对棉花生长的安全性,以期为深入研究西兰花植株残体对棉花黄萎病的生态防治机制提供依据。将粉碎的西兰花植株残体与培养基质分别按1%、3%、5%、7%和14%处理混匀,在(28±2)℃条件下分别腐解7和30 d后种植棉花,测定其对棉花出苗率、株高的影响以及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当腐解时间为7 d,西兰花残体处理比例为1%和3%时,棉花出苗率与不添加西兰花残体的空白对照处理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对株高具有显著促生长作用,增幅分别为19.46%、42.41%和36.96%;西兰花残体添加比例为5%、7%和14%时,对出苗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当腐解时间为30 d时,上述各比例西兰花残体处理后的棉花出苗率和株高与空白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西兰花残体处理显著降低了棉花黄萎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其21 d后的防治效果达到72.55%。田间试验表明,西兰花残体在棉花全生育期内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为43.06%。综合分析表明,西兰花残体的施入,促进了棉花生长,降低了黄萎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且在发病初期的防治效果优于后期。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西兰花残体防治棉花黄萎病的生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最终为棉花黄萎病的绿色防控和化学农药的减量提供了新途径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双组分PhoR/PhoP是枯草芽胞杆菌中普遍存在的以低磷为信号的调控系统。前期研究发现,PhoR/PhoP双组分系统正调控枯草芽胞杆菌NCD-2菌株脂肽类抗生素fengycin的合成,本研究分析了PhoR/PhoP双组分系统对NCD-2菌株菌落形态和芽胞形成的影响。在有机磷培养基上,NCD-2野生型菌株可以降解有机磷并且形成表面褶皱、立体结构较强的菌落形态,而phoRphoP基因突变子丧失了降解有机磷的能力,菌落表面光滑、平坦。phoRphoP基因突变子的互补菌株恢复到了与野生型相似的解磷能力和菌落形态。在低磷和高磷培养基中比较了NCD-2野生型及其衍生菌株的生长及芽胞形成情况,结果表明,在高磷培养基中,NCD-2野生型及其衍生菌株的生长速率没有差异,但在低磷培养基中,phoRphoP基因突变子的菌体生长速率显著降低。芽胞形成能力测定结果表明,在低磷培养基中,NCD-2野生型菌株的芽胞形成率较高,而phoRphoP基因突变子的芽胞形成率显著降低;在高磷培养基中,NCD-2野生型及其衍生菌株芽胞形成率普遍较低并且无显著差异。RT-PCR分析显示, phoRphoP的突变均显著降低了芽胞形成相关基因spo II GA的表达,相比感应激酶PhoR,调控因子PhoP对spo II GA基因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国内外农机经营模式的现状,并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按照农机的应用属性及提供农业生产服务的对象,对我国现阶段的农机经营模式进行了分类,将现阶段的农机经营模式分为两大类:即单纯对外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和自有自用农业生产经营类。该研究可为合理有效利用现代农业机械资源,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实现农业机械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制定相应管理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红外光谱法预测羊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个品种、3个部位的106个羊肉样品进行近红外光谱扫描,并测定其蛋白质、水分、脂肪含量,采用Unscrambler软件建立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结果显示:样品水分含量近红外光谱校正决定系数为0.94,验证决定系数是0.86;蛋白质含量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的校正决定系数为0.90,验证决定系数为0.72;脂肪含量近红外光谱校正决定系数0.81,验证决定系数0.64,由此可知近红外光谱用于羊肉品质检测具有可行性。本研究为羊肉化学成分的快速检测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评估广西鲤鱼选育F2代家系选育效果,为培育适合广西本地养殖的鲤鱼新品种打下基础。【方法】采用最佳线性无偏差预测法(BLUP)对60个F1代家系的育种值进行评估,构建获得71个F2代选育系(A1~A71)和20个对照系(B1~B20),经被动整合应答标记法(PIT)标记后同塘混养320 d,然后进行F2代家系生长性状测定,并对其体质量遗传增益效果及各性状现实遗传力进行初步估算。【结果】F2代选育系和对照系的平均体质量分别为1008.5和911.9 g,平均日增重3.1和2.8 g,瞬时增重率分别是1.18和1.15%/d,选育系的生长速度比对照系遗传增益10.6%,二者差异显著(P<0.05,下同);其全长、体长和体高也有显著提高。F2代选育系的体质量、全长、体长、体高、体宽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25、0.33、0.22、0.27和0.15,属于中等遗传力。从获得的71个F2代选育系中选出成活率在60.0%以上、平均体质量超过1100.0 g的7个F2代家系进行生长性状参数分析,结果发现A54和A35两个F2代家系是所有家系中生长性状较优良的家系。【结论】广西鲤鱼选育F2代家系育种效果明显,其中A54和A35两个家系不但生长速度快,而且体型较长、生长整齐,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可作为下一代选育的后备亲本,为繁育场提供优良的鲤鱼种苗。  相似文献   
18.
果梅(Prunus mume Sieb. et Zucc.)原产于中国,为蔷薇科典型的配子体自交不亲和(GSI)品种。GSI至少由S位点的花柱S(S-RNase)基因和花粉S(SFB/SLF)基因决定。主要介绍了果梅GSI决定基因S基因和SFB/SLF基因的研究现状,并对基因型的鉴定技术AS-PCR的理论基础进行了介绍,对目前国内外已经鉴定出基因型的果梅品种进行了总结,这些将对果梅品种授粉树的合理配置和杂交育种的亲本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粪产碱杆菌ZWS11菌株对烟嘧磺隆的酶促降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粪产碱杆菌Alcaligenes faecalis ZWS11菌株对烟嘧磺隆的酶促降解特性,采用丙酮沉淀、超声波破碎和高速离心等方法,提取制备了ZWS11菌株的胞外和胞内粗酶液以及菌体碎片悬浮液,并分别测定了其酶活力。结果表明:当V(菌体发酵液):V(丙酮)=1:3时提取到的胞外粗酶液具有较高的酶活力;胞外粗酶液、胞内粗酶液和菌体碎片悬浮液对24.9 μmol/L烟嘧磺隆的平均降解率分别为87.4%、16.9%和17.4%,胞外粗酶液的降解能力与胞内粗酶液或菌体碎片悬浮液相比差异显著(P<0.05),由此确定对烟嘧磺隆起降解作用的酶属于胞外酶。最适降解条件研究表明:该降解酶的酶促反应适宜温度为35℃,较适pH值为6.0,反应时间为30 min,在此条件下其对烟嘧磺隆的降解率在80%以上。此外,该降解酶在35~70℃、pH值4.0~9.0范围内均能够保持较高的酶活力,对烟嘧磺隆的降解率均在60%以上,表明该降解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加入不同浓度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苯甲基磺酰氟(PMSF),对该降解酶的活力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烟嘧磺隆降解酶制剂的规模化生产及被烟嘧磺隆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果梅是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树种,但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也出现了自交亲和品种。以果梅典型的自交不亲和品种‘南高’和自交亲和品种‘甲州小梅’为对照,采用田间自交授粉试验对原产于中国的‘四川白梅’和‘长农17’两个果梅品种进行了自交亲和性鉴定,结果表明:其自花授粉坐果率分别为30.73%和16.27%,属于自交亲和品种。进一步通过AS-PCR分析发现花粉SFB基因存在一段插入序列,造成了分子水平的基因突变。推测该基因的突变使‘四川白梅’和‘长农17’SFB功能发生改变,从而自交亲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