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9篇
  3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两系杂交稻栽培生理生态特性 Ⅱ.干物质生产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供试组合W6154s/特青、亚优2号和光优6028生育前期具有较强的物质积累能力;其中W6154s/特青和光优6028前期群体生长率(CGR)高主要与叶面积指数(LAI)发展较快有关.部分原因是它们前期积累的干物质对叶片的分配率明显高于对照;而亚优2号前期CGR高除了叶面积有明显作用外,与较高的净同化率(NAR)也有一定关系.W6154s/特青和亚优2号主要由于后期适应性差,物质生产变劣,故实际产量不如对照汕优63.光优6063生育前、中期群体物质生产与对照威优64相近,但产量明显提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后期适应性强,能维持较高的LAI和NAR.光优6028虽然后期物质生产性能也较好,但产量不如光优6063,可能主要与物质运转效率偏低有关.  相似文献   
22.
泉州市10866平方公里,一区六县,人口共522.6万人,耕地236.7万亩,人均耕地0.45亩。泉州是我国著名侨乡,共有华侨和台胞326万人,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后,城乡经济蓬勃发展,商品经济相当活跃,粮食不足,日趋严重。今后,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减少,人民生活日益提高和食品工业与饲料用粮的加大,若不提高粮食产量,粮食短缺还会进一步加大。泉州市造成粮食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  相似文献   
23.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过程,都是围绕当前、当地影响产量的关键技术问题,针对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稻株与环境条件,水稻的群体和个体及个体内部各器官间的3对矛盾,重点协调好个体内部穗数与穗重的矛盾开展多层次、多内容的技术改革,促使水稻生长发育过程达到苗壮、株健、穗齐、粒多、粒饱,实现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目的.其发展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1)改革稻田耕作制度,扩大双季稻,应用传统技术经验;2)推广矮秆品种及相应的高产栽培措施;3)推广杂交水稻及稀播、少本插等配套栽培技术;4)总结推广高产栽培模式及中低产田配套增产技术;5)开展吨粮田工程的农业技术及杂交水稻规范化栽培.研究立足水稻高产,关键技术主要是调节水稻与环境相适应,以实现高产.而高产必须正确处理产量因素关系,群体个体关系,生理生态关系以及技术措施的关系.促进水稻生产,改革技术主要抓3条措施:1)改革育秧技术,提高秧苗素质;2)推广合理密植,协调苗、株、穗粒;3)改进施肥方法,注意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24.
目前使用的住宅电气设计通用标准中的居民用电负荷值偏低,不适应小康住宅用电的需要。提出增大住户用电负荷设计值的建议,即平均每户用电功率分别为10kW(对于有集中供热、制冷系统的小区)和6kW(对无集中供热、制冷系统的小区)。按此值设计,既适应我国现状,又体现出一定的超前意识。此建议可供标准修订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25.
以1980—1988年福建省20个粮食基地县的统计资料,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寻找粮食基地县生产系统中诸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粮食基地县以水稻生产为主,早、晚稻高产稳产的县仅达25%和35%.在水稻生产中,其薄弱环节是晚稻的单产.影响晚稻单产进一步提高的限制因素是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和每亩施肥量.  相似文献   
26.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子定位及克隆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稻瘟病是全世界范围内影响水稻粮食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培育和合理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随着水稻(Oryza sativa)及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水稻-稻瘟病菌的互作已成为研究植物与真菌相互作用的模式系统。在过去的50多年中,通过广泛的遗传分析,已经鉴定了84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及大量的数量抗性遗传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其中,8个主效抗性基因及1个隐性部分抗性基因已被克隆。本文综述了迄今已鉴定及定位的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研究情况,根据基因的定位信息将这些基因整合到一张连锁图谱中;对抗性基因簇以及簇内基因间的关系作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后基因组时代抗性基因克隆策略的变化及其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7.
[Objective] It was to study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deposition of perennial ryegrass (Lolium perenne L.) and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 further revealing the difference in gene variation.[Method] A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nder 3 treatments of rainwater, ammonium-N (aN) and nitrate-N (nN).[Result] In the treatments of aN and nN, the biomass and N contents in plants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in rainwater treatment, while the largest biomass(36.116 g) was observed in nN treatment. The absorption to aN was best to perennial ryegrass while nN to barle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ial analysis of N content, treatments of both aN and nN was nitrogen superfluous, which led to release excessive N to the atmosphere, and the rainwater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 were N deficient, the largest N absorption from atmosphere was 0.698 g in rainwater treatment.[Conclusion] Average N use efficiency contributed by atmosphere N deposition ranged from 1.321%-6.116%, while the control of barley had the highest of 6.116%.  相似文献   
28.
【目的】筛选葡萄糖基氟虫腈(GTF)及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下蓖麻Ricinus communis稳定的内参基因,为研究GTF的韧皮部装载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Actin,ARC,ef1a,SamDC,TUA6为内参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量并利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Delta CT软件及RefFinder在线分析工具综合比较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的GTF与DMSO处理后,5个候选内参基因在蓖麻幼苗子叶中表达的稳定性。【结果】各软件分析得出的内参基因稳定性排名依次为geNorm:Actin=ef1a>SamDC>ARC>TUA6;NormFinder:SamDC>ARC>Actin>ef1a>TUA6;BestKeeper:Actin>ef1a>SamDC>ARC>TUA6;Delta CT:SamDC>Actin>ARC>ef1a>TUA6; RefFinder:Actin>SamDC>ef1a>ARC>TUA6,而单独分析DMSO处理时,稳定性排名则为:ef1a>SamDC>Actin>TUA6>ARC。【结论】综合分析GTF和DMSO处理,Actin的表达最稳定;在DMSO处理下,则ef1a最为稳定。  相似文献   
29.
30.
这是一部史诗,倾述了中国农垦人的创业历程; 这是一曲赞歌,歌颂了中国农垦人的奋斗精神; 这是一幅画卷,描绘了中国农垦人跋涉的足迹. 倘若你想了解中国农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倘若你想更多地了解农垦人改天换地的惊人壮举,由国家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 准立项、农业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三集电视文献纪录片--<第一犁>,会带你我走过中国农垦60年,走进中国农垦人经历过的坎坷与艰辛、农垦人创造的人间奇迹,以及他们为中国农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