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3篇
综合类   9篇
水产渔业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在对唑草酮进行残留分析试验的过程中,对其浓度的分析检测方法有很多。通过HPLC和LC-MS对唑草酮原药的检测比较,得到HPLC对唑草酮的LOD为0.011 mg/L,LOQ为0.036 mg/L;LC-MS对唑草酮的LOD为0.036 ng/L,LOQ为2.04 ng/L,且HPLC和LC-MS对唑草酮原药的检测方法都具有易操作、分离特性好的特点,但LC-MS的检出限比HPLC低,推荐LC-MS适合用来分析唑草酮含量较低的样品,而HPLC适合用来分析唑草酮含量较高的样品。  相似文献   
12.
基于通径分析法的土壤性质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土壤性质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程度,采用通径分析法研究了贵州省主要名优绿茶产地土壤性质对茶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性质与茶叶品质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土壤对茶叶品质影响程度表现为:咖啡因>儿茶素>水浸出物>茶多酚,决定系数分别为:0.854,0.830,0.787和0.705,剩余项系数分别为:0.382,0.412,0.462和0.543,土壤性质能表达影响茶叶品质众多因素中50%以上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不同垦植模式茶园土壤性状及团聚体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索山区茶园垦植对土壤性状的影响,促进茶产业经济与水土保持的协调发展,对云雾贡茶产地不同垦植模式下茶园土壤物理性质及团聚体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研究区内灌木林地土壤相比,茶园土壤黏粒含量、孔隙度、毛管持水量随茶树种植年限的延长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土壤容重逐渐减少,土壤物理结构得到改善。土壤非水稳性团聚体主要是粒径>5mm的团粒,平均含量为43.45%,茶树种植年限越长,含量越高,横坡成行种植模式下>5mm的土壤非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高于离散种植,其余粒级的团聚体含量均小于20%。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粒径<2mm的团聚体占70%以上,土壤结构破坏率均小于20%,以陡坡垦植茶场、新垦茶园土壤结构破坏率较高,离散种植模式土壤结构破坏率大于横坡成行种植模式。山区茶园垦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区域土壤结构和性状的改良。  相似文献   
14.
Missan油田盐膏层含有高压盐水层,钻井液密度窗口窄,受其影响,钻井过程中出现了井漏、溢流、井眼缩径等多种复杂情况和事故。为解决这些问题,根据盐膏层蠕变速率和地层破裂压力确定了钻井液密度范围,选用复合有机盐钻井液体系,并进行了抗钙侵、沉降稳定性试验,使用具有井壁修整和倒划眼功能的钻具组合,采用双级固井技术且制定了固井防漏措施。经过现场应用,达到了防止漏失、压稳高压盐水、抑制地层蠕变的目的,固井质量合格,钻井工期从平均100.4d缩短至15.5d。这些技术对策有效解决了窄钻井液密度窗口条件下高压盐水对盐膏层钻井造成的困难,为同类地层钻井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5.
为预测和评价双氟磺草胺对水资源及土壤环境的潜在风险提供依据,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研究双氟磺草胺在不同土壤(黑土、红壤和水稻土)环境中的降解、吸附、淋溶以及在土壤表面的挥发性和光解性等归趋特征。结果表明:双氟磺草胺在吉林黑土、云南红壤与贵州水稻土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在3种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2.8d、15.0d和12.6d,属于易降解农药;双氟磺草胺在3种土壤中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方程,Kd值(吸附常数)分别为1.83、1.14和0.537,3种土壤中均难吸附。经土壤薄层层析试验,当溶剂展开18cm时,双氟磺草胺在吉林黑土、云南红壤与贵州水稻土中主要分布在12~18cm、9~18cm和9~18cm土层中,其Rf值(比移值)均为0.917,极易移动。双氟磺草胺在土壤表面光解遵循一级动力学方程,Ct=4.355 8e-0.002 t,光解半衰期为346.5h,属于难光解农药。在(25±2)℃,气体流速为500mL/min的条件下,双氟磺草胺在土壤表面的挥发速率小于0.04%,属于难挥发农药。双氟磺草胺在土壤中难挥发、难光解、难吸附、易移动,但其在土壤中降解较快,对土壤环境的风险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