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4篇
  3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干旱胁迫下高粱叶温与叶片水分状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叶片温度可以反映植物体内水分状况及气孔运动等一系列生理变化的特征,研究干旱胁迫下高粱叶片温度与水分状况变化间的关系,分析高粱抗旱反应机制。采用4个不同抗旱性高粱品种,在盆栽条件下,分别在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进行干旱胁迫,以正常灌水为对照,胁迫7 d后测定高粱叶片自由水含量、离体叶片失水速率、相对含水量等水分状况,利用远红外热成像仪测定叶片温度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高粱叶片自由水含量、束缚水含量、相对含水量和离体叶片失水速率等水分状况在不同生育时期均呈下降趋势,吉杂305(高度抗旱品种)的下降幅度显著小于吉杂127(高度干旱敏感品种)(P<0.05),锦杂106(中等抗旱品种)和锦杂103(干旱敏感品种)介于二者之间。叶温差与自由水含量和相对含水量显著相关(P<0.05),与束缚水含量极显著相关(P<0.01)。叶片温度变化可以反映高粱叶片的水分状况,叶温差可以作为高粱抗旱性筛选的一个重要指标,应用远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高粱抗旱性的鉴定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在西北旱作区针对马铃薯朱砂叶螨的最佳防治药剂, 选择了8种杀螨剂进行两年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 24%螺螨酯悬浮剂(SC)处理下的马铃薯单株块茎数最高, 螨株率最低, 并且叶片SPAD值及光合参数值最高, 8种药剂中, 24%螺螨酯SC、43%联苯肼酯SC、2%阿维菌素SC、11%乙螨唑SC和73%炔螨特乳油(EC)对马铃薯朱砂叶螨防效高于80%, 可作为防治马铃薯朱砂叶螨的药剂。  相似文献   
13.
在旱作区马铃薯栽培中,施用商品有机肥后,马铃薯不论是抗病性、株高、单株薯重均明显优于不施商品有机肥的处理,各处理产量以施用商品有机肥6000kg/hm2处理为最高,是39160kg/hm2,较对照增产11293kg/hm2,增产率40.5%,增产效果极为显著。因此,在合理施用化肥的基础上,以施用商品有机肥6000kg/hm2为宜,低于4500kg /hm2或高于7500kg/hm2 增产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助于GenStat的GGE双标图对2016—2018年马铃薯多点试验中的7个马铃薯参试高代品系在5个试点的产量及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参加多点试验的7个品系中,在丰产性与稳定性方面表现较好的是品系0773-2(G5)与1003-2(G2)。0904-134(G1)与0911-27(G6)既不高产,也不稳产。综合3年试验分析结果,参加多点试验的5个试点中,试点陇西(E3)的代表性与区分力综合表现好,其次为试点安定(E1),试点临洮(E2)与通渭(E5)的区分力与代表性相似,试点会宁(E4)的区分力与代表性较差, GGE双标图能够为马铃薯的新品种选育、产量稳定性评价提供快速准确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安定区气候干旱,土壤瘠薄。选用商品有机肥与其它4种新型肥料配合施用,筛选适宜当地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的施肥模式。以商品有机肥和配方专用肥的施用效果最好,可提高土壤含水量、提高大薯率、增加产量。其产量为38807kg/hm2,较当地常规施肥方式(磷酸二铵600 kg/km2)(ck)增产7847kg/hm2,增产率25.3%。因此,在生产中,应加大对有机肥的施用,并按马铃薯的需肥规律施用配方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6.
黄腐酸(Fulvicacid,FA)是一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农作物具有增产、提质、增强抗逆的作用。为明确基施黄腐酸对旱地马铃薯的产量及品质影响,于2015~2016年设置了T1(黄腐酸10kg/667m2),T2(黄腐酸20kg/667m2),T3(黄腐酸30kg/667m2),T4(黄腐酸40kg/667m2)和T5[不施黄腐酸(CK)]5个处理,研究在西北陇中旱作区基施黄腐酸对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生育期、块茎品质、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的影响以及分析基施黄腐酸提高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最佳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2015~2016年,T3处理下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生育期均显著高于CK处理(P <0.05)。2015年,T3处理对淀粉、干物质、粗蛋白、维生素C、还原糖含量影响最大,相比对照CK增加16.7%、51.6%、40.5%、37.9%、23.5%。除还原糖指标外,其余指标相比对照CK达到显著水平(P <0.05)。2016年,T3处理下的淀粉、干物质、粗蛋白、维生素C、还原糖含量最大,相比对照CK增加32.5%、56.0%、68.3%、28.0%、16.7%,除还原糖外,其余指标与对照CK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0.05)。2015~2016年,T3处理下的叶绿素含量相比对照增长幅度大,而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0.05),T4处理下的叶面积指数相比对照增长最大。T3处理能够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改善品质,所以黄腐酸施用量30kg/667m2为西北陇中旱作区马铃薯的最佳黄腐酸施用量。  相似文献   
17.
为减少肥料用量,同时筛选适合于西北旱作区马铃薯生产绿色增效肥料,本试验以马铃薯品种‘陇薯6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常规复合肥1200kg·hm^-2(T1)、T1+420kg·hm^-2黄腐酸菌肥(T2)、70%T1+420kg·hm^-2黄腐酸菌肥(T3)、70%T1+300kg·hm^-2黄腐酸菌肥(T4)和不施肥5种施肥处理,探讨了黄腐酸菌肥对马铃薯根系形态、干物质、土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常规肥料与黄腐酸菌肥的合理配施能够增强马铃薯的植株长势,改善土壤酶活性,减轻连作带来的病菌侵害程度。T3处理下马铃薯根系各指标表现最好,维持根系活力,且与对照CK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T3、T2与T1、T4及CK处理在70d后马铃薯植株增长幅度较大,其中,在110d,T3处理下地下部干物质比T1处理增长了77.2%~96.7%,比CK处理增长220%~273%。不同处理的马铃薯产量为T3>T2>T4>T1>CK。在T3处理下,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和脱氢酶活性均保持较高的稳定性。T1与T4处理下的各项指标值均高于对照处理CK,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综合各指标表现情况,本研究推荐复合肥与黄腐酸微生物菌剂配施作为底肥的最佳用量为撒可富复合肥840kg·hm^-2+黄腐酸菌肥(有机质≥45%)420kg·hm^-2。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盐胁迫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定薯4号脱毒原原种为材料,采用盆栽方式,以4个NaCl浓度处理模拟不同程度盐逆境,研究NaCl处理对马铃薯产量、品质、抗氧化系统、叶片超微结构及淀粉粒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马铃薯产量及品质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叶片丙二醛(MDA)、脯氨酸(Pro)、过氧化物酶(SOD)及超氧化歧化酶(POD)含量(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叶片超微结构和淀粉粒形态发生变化。盐逆境严重抑制了马铃薯的生长发育,盐逆境下氨基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酚类物质含量及淀粉含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应用造成了土壤与环境的污染,对旱作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严重挑战。为了降低农业生产对土壤、环境的污染,探索寻求新型的绿色环保覆盖高效模式,通过运用粉碎秸秆来代替地膜,设置秸秆粉碎覆盖垄作侧播处理,与当地常规种植模式对比,研究了秸秆粉碎覆盖栽培对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粉碎覆盖栽培处理的保温保墒效果不及黑色全膜双垄侧播处理,但能明显提高马铃薯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单株粒数提高0.4个/株,单株粒重提高0.05 kg/粒,从而明显提高大薯率,大薯率相比黑色全膜双垄侧播栽培模式提高6.0个百分点,进而提高马铃薯产量。秸秆粉碎覆盖栽培处理下产量最高,达到41339 kg/hm^2,较黑色全膜双垄侧播处理增产14.3%,较黑色半膜覆盖侧播处理增产28.1%,较露地穴播增产43.5%。因此,秸秆粉碎覆盖栽培是一项适宜半干旱区马铃薯生产种植的绿色环保覆盖高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20.
高粱品种萌发期耐碱性筛选与综合鉴定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根据不同高粱品种萌发期对碱胁迫的响应,筛选出适合在盐渍土壤上种植的高粱品种,从而为减轻混合碱胁迫提供调控依据。【方法】采用人工气候箱内培养皿培养,以混合碱(NaHCO3﹕Na2CO3的摩尔比为9﹕1)模拟典型碱胁迫环境,在萌发期以25 mmol•L-1溶液处理35个高粱品种,蒸馏水处理为对照,每培养皿放30粒种子。人工气候箱内湿度为60%,光照/黑暗时间为12h/12h,光照强度为134 μmol•m-2•s-1,昼/夜温度为28℃/25℃。培养第4天测定发芽势,第10天测定发芽率、叶长、根长、叶鲜重、根鲜重、叶干重、根干重、子粒残余干重等性状,通过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品种进行耐碱性综合评定,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根长、发芽指数和叶干重分别在根部、萌发因子和叶部中的负荷量最大,可作为萌发期高粱耐碱性筛选的主要鉴定指标。通过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可以对不同高粱品种进行耐碱性排序,不同高粱品种间耐碱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最后通过聚类分析把35个高粱品种按耐碱性强弱分为三大类,其中四杂25号等7个品种为耐碱品种,吉杂319、赤杂28等22个品种为中等耐碱品种,龙杂9号等6个品种为碱敏感品种。【结论】根长、发芽指数、叶干重等指标可用于大量高粱品种萌发期耐碱性的筛选,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也可为高粱品种耐碱性在植物育种和鉴定方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