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3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57篇
林业   69篇
农学   68篇
基础科学   65篇
  83篇
综合类   404篇
农作物   60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244篇
园艺   65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NFC/NDF)对瘤胃液和血液中内毒素和组织胺含量的影响。选择3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关中奶山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自身对照试验法,依次饲喂NFC/NDF分别为1.02(Ⅰ组)、1.24(Ⅱ组)、1.63(Ⅲ组)、2.58(Ⅳ组)的4种日粮。结果表明,随着日粮NFC/NDF的提高,瘤胃液中内毒素和组织胺含量随之提高,导致血浆中内毒素和组织胺含量相应增加。当日粮NFC/NDF为2.58时,SARA发生,瘤胃液和血液中内毒素含量随病程发展显著升高(P<0.05),瘤胃液中组织胺含量也随病程发展显著升高(P<0.05)。因此,内毒素、组织胺对促进SARA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2.
妙丹    王石英  李波  卢书兵  赵丽琴    南箔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6):158-163,170
本文首先对华阳河湖群地区1990年、2002年、2010年TM,ETM+数据进行分类,基于GIS软件对近20 a滩涂地时空变化、转移过程及典型样带质心转移进行了分析,并应用马尔科夫链预测了未来土地利用变化,为本区滩涂地保护和利用及渔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结果如下:(1)滩涂地总面积减少。1990—2002年减少了4.44 km2,2002—2010年减少了10.31 km2。(2)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复兴镇、洲头乡由于滩涂围垦导致滩涂地向耕地转移,面积减少;作为水产养殖大镇的下仓因围网养殖和围湖造田使得湖泊转换为滩涂地,滩涂地面积增加。(3)下仓样带滩涂地质心呈集中趋势,距离缩小;汇口样带呈分散趋势,距离增大。(4)马尔科夫链预测显示,滩涂地、湖泊在未来依然呈减少趋势,耕地、建设用地会持续增加,而其他地类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993.
施肥量和榨菜移栽密度对苎麻/榨菜套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阐明在不同施肥量和移栽密度条件下,榨菜/苎麻套作后对榨菜和苎麻的影响。以多倍体1号苎麻和湘苎X1为材料,在长沙和桃源分别进行施肥量和榨菜移栽密度试验,研究了高肥、正常施肥量、低肥及榨菜低密度和高密度对榨菜产量、效益及苎麻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苎麻农艺性状随施肥量的不同而不同,从产量来看:正常施肥处理产量>高肥处理>低肥处理;从平均断裂强度来看:正常处理>低肥处理>高肥处理;从单纤维支数表现来看:正常处理>高肥处理>低肥处理。榨菜随移栽密度的增加其产量和效益降低,密植榨菜可以提高苎麻的年产量。在正常施肥量(施727.5 kg/hm2复合肥)条件下,榨菜和苎麻的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综合榨菜/苎麻的经济效益发现榨菜移栽密度株行距为50 cm×50 cm时的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994.
中国板栗地方品种重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巢式设计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中国10个省份90个板栗地方品种叶片表型、坚果表型及品质12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板栗12个农艺性状在群体内和群体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其在群体内和群体间均存在广泛变异;(2)叶片表型性状、坚果表型性状及坚果品质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7.7%、4.4%和6.8%,表明坚果表型性状遗传稳定性高于叶片表型及坚果品质性状;(3)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VST均值为23.42%,远远小于群体内变异(76.58%),群体内变异是其主要的变异来源;(4)利用群体间最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将10个板栗群体分为4大类,反映不同地理群体板栗表型多样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95.
基于生态足迹的甘薯燃料乙醇循环产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态足迹方法对甘薯燃料乙醇循环产业各子系统(农业生产、乙醇生产、循环生产和废物处理4个子系统)的生态占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排放等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薯燃料乙醇循环产业链的延长伴随着生态足迹的增长,其中农业生产子系统生态足迹占用面积最大;生态足迹的经济效益随产业链的延长而增加,说明延长产业链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循环生产和废物处理子系统解决了乙醇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系统的能源生态足迹和水生态足迹较大,应重点降低能耗和水耗。  相似文献   
996.
本试验旨在探讨日粮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比(NFC/NDF)对奶山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择6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关中奶山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自身对照试验法,共分为4组(分4期进行).每期10 d,依次饲喂NFC/NDF比分别为1.02(I期)、1.24(Ⅱ期)、1.63(Ⅲ期)、2.58(Ⅳ期)的4种日粮.结果表明,随着日粮NFC/NDF比提高瘤胃pH降低,瘤胃pH下降速率和下降幅度及pH低于5.2、5.5、5.8、6.0的持续时间随之加快、延长;瘤胃丙酸、丁酸及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随日粮NFC/NDF比提高呈增加趋势,而乙酸含量及乙酸/丙酸则呈降低趋势;血浆乙酸、丙酸、丁酸及TVFA均呈增加趋势.当日粮NFC/NDF比达2.58时,瘤胃pH在5.2~5.5之间持续时间每日达7 h以上,此时瘤胃乳酸含量较低,血浆及瘤胃TVFA含量显著提高(P<0.05).这表明,随着日粮NFC/NDF比的提高,使瘤胃逐渐处于酸性环境,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瘤胃pH的下降主要源于瘤胃TVFA增多,而非乳酸;当日粮NFC/NDF比为2.58时,奶山羊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  相似文献   
997.
4种亚热带树木凋落叶的分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中国亚热带分布较广的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和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采用分解袋法对其凋落叶分解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凋落叶分解最慢,年分解系数为0.49,香榧分解最快,年分解系数为1.70,分解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香榧、山核桃、青冈和马尾松。4种凋落叶的分解速率与初始全氮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初始全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凋落叶的初始氮、磷质量分数可以作为预测这4个树种在亚热带分解快慢的良好指标。分解过程中马尾松、青冈和山核桃凋落叶的氮和磷均有不同程度的富集现象。青冈和香榧的钾质量分数在前2个月就分别从6.22 和11.16 g·kg-1下降到1.96 和2.05 g·kg-1,之后趋于稳定,马尾松则表现为先下降后升高。图1表6参23  相似文献   
998.
亚热带山区草地农业系统分析——以贵州省晴隆县为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中国西南岩溶山区面临环境和贫困的双重挑战,建立兼顾生态和民生需要的农业生产系统,是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以贵州省晴隆县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作物生产系统、山羊生产系统及农牧结合系统这3种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农户生产系统的纯收入以农牧结合系统为最高,山羊生产系统次之,作物生产系统最低,说明实行草地农业系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退耕种草使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农田转变为多年生草地,提高了植被覆盖度,显著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用量,草地放牧利用促进养分返还土壤,从而降低水土流失及环境污染风险,生态效益显著。该县发展以多年生放牧草地为基础的山羊生产,加上服务中心在技术和市场销售上的支撑作用,为破解西南岩溶山区生态和贫困难题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999.
为科学治理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沿岸风沙入黄问题,以该河段沿线流沙为对照,开展了麦草沙障、沙柳沙障、葵花杆沙障和梭梭林为代表的工程与植物固沙实验,对不同治理措施下的风速廓线、粗糙度、风沙流结构、防护效果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野外观测与室内分析。结果表明:1)各沙障和梭梭林内风速廓线发生改变,近地表风速显著降低,地表粗糙度和摩阻风速显著增加。2)流沙表面输沙量分布随高度增加呈对数递减,90%集中在0~10cm范围,98%分布在0~30m范围内。3)不同措施的输沙率随风速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但输沙率仅为流沙的1.07%~38.27%,可很好的控制近地表的流沙活动。4)各类固沙措施的实施效果排序葵花杆沙障>梭梭林>沙柳沙障>麦草沙障,控制流沙效果均达到75%以上,对固定流沙均能起到积极作用。综合考虑固沙效果、成本、运输以及使用寿命等,该地区选择葵花杆沙障和梭梭较为合适。该研究结果可为解决风沙入黄问题、完善黄河沿岸风沙防护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9只装有瘤胃瘘管的绵羊,按3×3拉丁方设计,饲喂添加0、4%和8%玉米油的羊草、苜蓿和精料的精粗比4:6混合日粮.晨饲后0,2,4,6,8,10和12h采集瘤胃液,分别测定瘤胃液pH值、NH3-N、VFA和BCP浓度.结果表明,添加4%和8%玉米油可提高瘤胃液pH值,对NH3-N浓度无显著影响,可降低瘤胃液中乙酸和总VFA的浓度,对丙酸浓度没有影响.降低乙酸,丙酸比值.添加4%玉米油时降低了瘤胃液中BCP浓度,添加8%玉米油时降低了瘤胃液中丁酸的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