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湖北省小麦后备品种及二线育种材料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筛选较好的综合抗病性材料和为品种审定提供依据,2007年度在病害鉴定圃对22个小麦区试后备品种及71份二线育种材料进行了田间抗赤霉病、白粉病、条锈病和纹枯病的多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没有发现对白粉病和条锈病免疫的品种,大部分品种综合抗病性不强,仅发现1份既抗赤霉病、又抗白粉病和条锈病,有11份同时抗两种病害,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1.1%和11.8%.  相似文献   
22.
为明确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新型吡啶酰胺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在中国小麦赤霉病防治中的应用潜力,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氟唑菌酰羟胺对湖北省6个地区106株禾谷镰孢菌的室内毒力、田间防效及其与多菌灵和氰烯菌酯的交互抗性。结果显示:氟唑菌酰羟胺对106株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为 (0.018 0 ± 0.209 0) mg/L,平均值为 (0.072 8 ± 0.025 9) mg/L;对分生孢子萌发的EC50值为 (0.052 7 ± 0.473 2) mg/L,平均值为 (0.176 0± 0.059 6) mg/mL;且其EC50值频率分布均呈单峰曲线,因此可分别将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平均EC50值作为禾谷镰孢菌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基线。初步的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抗多菌灵或氰烯菌酯的菌株对氟唑菌酰羟胺均未表现出抗性。田间试验显示,氟唑菌酰羟胺有效剂量200 g/hm2处理的防效 (超过90.0%) 显著高于对照药剂氰烯菌酯600 g/hm2的防效 (78.0%),与空白对照相比增产效果在127%~135%之间。经氟唑菌酰羟胺处理后,小麦籽粒中由禾谷镰孢菌产生的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DON) 的含量比空白对照降低了55.09%。研究表明,氟唑菌酰羟胺对禾谷镰孢菌呈现出较高的室内活性且田间防效优越,同时还能降低小麦籽粒中DON毒素的含量及提高小麦产量,因此可作为生产中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替代或后备药剂,同时也可考虑用作为禾谷镰孢菌对多菌灵抗性治理的替代药剂。  相似文献   
23.
24.
近年来,随着芦笋种植面积的加大,芦笋茎枯病为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芦笋的生产。为了更好的防治芦笋茎枯病,2017年田间评价了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对芦笋茎枯病的防治效果。试验表明:供试药剂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在有效成分用药量为267mg~333mg/kg (即商品用药量稀释1500倍~1875倍)时,对芦笋茎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在该使用剂量范围内对芦笋安全,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5.
为明确中国61个小麦后备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水平及其抗病基因,将2016年从黄淮海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及东北春麦区的9个市采集分离的269株单孢子堆白粉病菌,分别接种于61个小麦后备品种进行抗性测定;用NTSYSpc 2.10e软件对供试品种表型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用35株鉴别菌株对29个含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小麦材料和61个小麦后备品种进行鉴别,比较其抗谱并推导61个小麦后备品种所含抗白粉病基因。结果显示,61个小麦后备品种间的抗谱存在明显差异,国豪麦5号和7号、BL5008、绵麦系列、黔麦系列、楚麦16号、内麦101和366等18个品种抗谱较宽,抗性频率均大于97.0%;泰科麦5303、邯11-5272和临Y8222等10个品种的抗性频率在42.0%~56.1%之间;郑麦0943等33个品种的抗性频率小于37.9%。聚类分析可将61个小麦后备品种分成5大类,第I类有11个品种,其中8个品种的抗性频率在42.0%~56.1%之间;第II类和第III类共30个品种,抗性频率均小于32.7%;第IV类有2个品种,抗性频率分别为53.5%和53.2%,第V类有18个品种,抗性频率均大于97.0%;聚类显示来自于同一地区且抗性频率相近的品种具有相似或相近的抗性遗传背景。本研究推导出21个小麦后备品种含抗病Pm基因,其中,邯11-5272含有Pm30,安科1503含有Pm2、Pm5a、Pm6、Pm19和Pm30,临Y8222含有Pm5a、Pm6、Pm19和Pm30,云154-15含有Pm5a、Pm6、Pm7、Pm19和Pm2+ta,泰科麦5303等6个品种含有Pm2和Pm30,华麦7号等5个品种含有Pm5a、Pm6和Pm19,扬麦24号等6个品种含有Pm5a、Pm6、Pm19和Pm2+ta。研究表明,54.1%的小麦后备品种对白粉病菌群的抗性频率小于37.9%,存在适宜条件下小麦白粉病暴发流行的风险,因此这些小麦后备品种推广种植时需加强病害预警和监测。  相似文献   
26.
鄂西北小麦枯白穗病原物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鄂西北4个不同县(市、区)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的病样跟踪调查,初步掌握了引起鄂西北小麦枯白穗的病原物发生现状.分离培养结果表明,鄂西北小麦枯白穗是由多种病原物复合侵染所致,主要致病病原物有根腐蠕孢菌(Biopolaris)、白绢病菌(Sclerotium)、全蚀病菌(Gaemannomyces)、镰刀菌(Fusarium)、丝核菌(Rhizoctonia)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6个属.其中全蚀病菌单胞分离方法及小麦白绢病菌菌核的培养方法均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7.
为明确品种抗性、杀菌剂施药时期和防治次数相结合对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DI)、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毒素含量和千粒重(Thousand-grain weight,TGW)的影响,2016—2018年连续2个年度使用6个不同抗性水平的冬小麦品种(‘郑麦9023’‘鄂麦006’‘鄂麦170’‘襄麦35’‘鄂麦DH16’‘宁麦13’),分别在扬花初期和扬花初期第6天喷施430 g/L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对病情指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素含量和千粒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品种抗性和杀菌剂对DI、DON毒素含量和TGW的影响极显著(P<0.000 1);品种×杀菌剂联合作用,对TGW影响不显著(P>0.05);杀菌剂防治1次和2次对中抗品种的DI和DON毒素含量差异不显著;比较品种间DI和DON的防效,中抗品种对DI和DON毒素积累的防治效果要显著高于中感病品种(P<0.05)。因此,品种抗性与药剂相结合是防治小麦赤霉病和DON毒素积累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8.
生物炭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生物炭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和对产量的影响,设置小麦播种前、返青拔节期单施或两个时期均施生物炭处理,在小麦分蘖期人工接种病麦粒,在抽穗扬花期采用孢子捕捉器对穗层空气中的赤霉病菌孢子数量进行动态监测,并在乳熟期调查各处理的病穗率和病情指数,成熟期测定各处理的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和籽粒中脱氧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毒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后穗层赤霉病菌孢子的数量显著降低,赤霉病病情指数降低,且以基施和返青拔节期追施13 500 kg/hm~2生物炭的处理最优;施用生物炭后小麦千粒重和株高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基施和追施13 500 kg/hm~2生物炭的处理较对照处理增产29.5%(P0.05)。  相似文献   
29.
为了明确氯啶菌酯与戊唑醇混合物对水稻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的毒力增效作用,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氯啶菌酯、戊唑醇及其不同比例混合物对水稻稻瘟菌的毒力, 并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了其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和水稻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氯啶菌酯与戊唑醇质量比为8∶1的混合物对抑制菌丝生长增效最为明显, 增效系数为2.71。在田间药效试验中, 15%氯啶菌酯?戊唑醇悬浮剂150 g/hm2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效为81.54%, 高于常规药剂三环唑, 且对水稻整个生育期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30.
从小麦根部分离到6株代谢表面活性剂的菌株,比较各菌株排油性和抑菌性,结合PCR方法优选出一株具广谱抗菌性且含有srfA、fenA、ituBbacD等4个关键基因的细菌ZY-1。经BIOLOG生理生化试验测定和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学分析,将其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平板和盆栽试验结果显示,菌株ZY-1的发酵液对活体专性寄生菌小麦白粉菌的生防效果分别达到(97.94±1.25)%和(82.56±2.11)%,优于10 mg/L的三唑酮化学药剂(P<0.05)。组织学显微观察表明,菌株ZY-1发酵液对小麦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和吸器形成具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产脂肽细菌ZY-1是一株应用前景广阔的生防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