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49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30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曹学顺  丁君 《农学学报》2015,5(1):80-85
为获知升温对‘水院1号’和大连养殖刺参相关免疫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实验设置不同温度梯度(16、20、24、28℃),分别对‘水院1号’和大连养殖刺参体腔液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溶菌酶(LSZ)的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1)在升温过程中,‘水院1号’和大连养殖刺参体腔液中CAT、SOD、POD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CAT活性范围分别为77.160~151.76、24.617~51.740 U/m L;SOD活性范围分别为0.070~0.154、0.056~0.100 U/m L;POD活性范围分别为2.360~3.470、1.407~2.407 U/m L。‘水院1号’和大连养殖刺参体腔液中LSZ活性均呈先升高再降低又升高的趋势,活性范围分别为9.741~30.898、8.554~28.006 U/m L。‘水院1号’刺参体腔液中MDA含量随着水温升高逐渐降低,其含量范围为42.331~46.563 nmol/m L,大连养殖群体刺参体腔液中MDA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变化范围为46.079~47.329 nmol/m L。(2)在升温过程中,‘水院1号’刺参体腔液中CAT、SOD、POD和LSZ活性变化较大连养殖群体刺参的变化差异大,其中CAT和POD活性变化差异显著(P0.05)。在28℃水温下,‘水院1号’刺参MDA含量显著小于大连养殖群体刺参MDA含量(P0.05)。研究表明,刺参能够对水温升高及时地做出生理免疫反应,通过调节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来清除机体内多余的活性氧,保护机体免受环境改变造成的损害。研究发现,‘水院1号’刺参较大连养殖群体刺参反应更为灵敏,对高温的适应性更强。本研究为探讨刺参对高温适应性和对‘水院1号’品种推广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2.
为研究不同降温模式的低温胁迫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两种抗氧化酶(CAT、S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以规格为(107.48±23.28)g的刺参为研究对象,采取缓降及骤降两种降温模式对其进行低温胁迫,比较不同时期刺参体腔液中CAT、SOD活力和MDA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缓降模式低温胁迫后,刺参体腔液中CAT及SOD活力较胁迫前略有所上升,而MDA含量显著上升(P0.05),2周恢复期后,CAT活力上升到最高水平(29.745U/mL),SOD活力恢复到与低温胁迫前相当水平;骤降模式低温胁迫后,刺参体腔液中CAT活力较胁迫前显著上升(P0.05),为31.165U/mL,SOD活力降低至最低值(0.401U/mL),MDA含量显著上升(P0.05),2周恢复期后,CAT活力达到最高值,为35.154U/mL,SOD活力上升至与低温胁迫前相当水平;1周0℃低温处理后,经缓降模式低温胁迫后的刺参体腔液中CAT、SOD活力和MD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经骤降模式低温胁迫后的CAT活力低于对照组,而SO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DA含量低于同时期缓降组。研究表明,经过骤降模式低温胁迫后的刺参,其体腔液中两种抗氧化酶对低温的响应相对于缓降模式更为灵敏,能够更好地抵抗膜脂过氧化对机体的损伤,与未经低温胁迫的刺参相比,对低温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本研究结果可为明确刺参在低温环境下的免疫防护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筛选刺参耐低温品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3.
研究利用生物化学方法对不同壳性状虾夷扇贝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贝壳形态的虾夷扇贝,其体腔液中SOD、CAT和POD 3种酶活力不存在著性差异(P0.05);不同壳色虾夷扇贝体腔液中,SOD和CAT酶活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POD酶活力差异并不显著。研究结果显示,虾夷扇贝的贝壳形态与其体腔液中抗氧化酶活力高低不存在相关性,而虾夷扇贝贝壳的壳色性状与其体腔液中抗氧化酶SOD和CAT活力高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扇贝贝壳性状积累一定的理论数据,同时也对扇贝的良种选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4.
三倍体长牡蛎浮筏养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两个相邻海区近500hm^2三倍体长牡蛎Crassotrea gigas(Thunberg)浮筏养殖的研究结果。三倍体牡蛎的采苗器为栉孔扇贝壳,每片采苗器采苗10 ̄12个,以15 ̄20cm间距夹于3股聚乙(丙)烯蝇间并吊养在浮筏上。三倍体牡蛎在个体重、出肉率和条件指数等养殖经济性状方面比二部体分别增加42.1%、16.2%、56.7%,成活率也有一定的提高。三部体在生长等方面性状优势的生  相似文献   
65.
以2龄普通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象牙白”品系虾夷扇贝外套膜为试验材料,对不同壳色虾夷扇贝外套膜的形态学与显微结构进行观察。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虾夷扇贝外套膜具有典型的双壳贝类外套膜特征,不同壳色虾夷扇贝左壳外套膜游离端上的黑色条斑普遍多于右壳,普通虾夷扇贝外套膜游离端上存在的黑色条斑较多,而“象牙白”品系虾夷扇贝外套膜游离端上存在的黑色条斑较少。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壳色虾夷扇贝外套膜的生壳突起均不含色素颗粒,取自黑色条斑部位的外套膜,缘膜突起外表皮和感觉突起表皮细胞的顶端胞质分布有大量棕褐色色素颗粒,无黑色条斑部位的外套膜仅个别感觉突起可观察到有少量色素颗粒分布,外套膜其余部位在组织结构上均无明显差异。本研究推测,虾夷扇贝感觉突起以及缘膜突起与贝壳色素富集存在密切关系,这可为虾夷扇贝不同壳色形成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6.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不同饵料模式与投喂方式对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性腺营养成分的影响研究。试验设置4种饵料模式( M1组投喂海带, M2组投喂海带+贻贝, M3组投喂南瓜, M4组投喂胡萝卜)和3种投喂方式(对照组投喂海带150 d, RM1组投喂南瓜75 d后投喂海带75 d, RM2组投喂胡萝卜75 d后投喂海带75 d),试验结束后,对海胆性腺中氨基酸、β-胡萝卜素和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饵料模式条件下, M2组海胆性腺中氨基酸总量( TAA)、必需氨基酸总量( EAA)和EAA/TAA均最高; M4组鲜味氨基酸总量占氨基酸总量的百分比最高; M1与M2组雌、雄海胆的β-胡萝卜素含量及个体平均β-胡萝卜素含量均无差异性差异(P>0·05),二者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M3组雌海胆性腺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雄海胆中PUFA含量4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投喂方式条件下, RM2组海胆性腺中TAA、 EAA和EAA/TAA含量均最高;对照组雄海胆性腺中β-胡萝卜素含量及个体平均β-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高于RM1和RM2组( P<0·05),而雌海胆性腺中二者的含量与RM1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RM2组(P<0·05);RM1组雌、雄海胆性腺中PUFA含量均最高。研究表明: M2组饵料模式和RM2组投喂方式均可提高海胆性腺中氨基酸含量,且M2组饵料模式对海胆个体平均β-胡萝卜素含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M3组饵料模式和RM1组投喂方式可明显提高海胆性腺中PUFA的含量。  相似文献   
67.
中间球海胆雌核发育单倍体胚胎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不同剂量(30~330mJ/cm^2)的紫外线对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精子进行照射失活,获得了雌核发育的单倍体胚胎。测定了照射组与对照组的受精率、单倍体诱导率、2~4细胞期的畸形率和破膜囊胚成活率,探明了精子灭活的紫外线适宜剂量为270mJ/cm^2;并进行了早期胚胎地衣红压片观察和早期囊胚染色体数分析,观察到照射组早期胚胎的精核具有DCB小体,对照组早期囊胚的染色体数为2n=42,照射组雌核发育单倍体胚胎的染色体数为n=21。  相似文献   
68.
虾夷扇贝“象牙白”品系与普通品系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生化方法,对“象牙白”虾夷扇贝与普通虾夷扇贝(对照组)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及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矿物元素含量进行测量,并对其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就一般营养成分而言,“象牙白”组闭壳肌中的水分含量、粗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粗脂肪含量、灰分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外套膜中除水分含量低于对照组外,其他均高于对照组。就氨基酸组成与含量而言,“象牙白”组闭壳肌中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总量(EAA)、呈味氨基酸总量(DAA)、必须氨基酸指数(EAAI)均高于对照组。就脂肪酸组成而言,“象牙白”组中各部位的脂肪酸量(TFA)、不饱和脂肪酸量(UFA)、单不饱和脂肪酸量(MUFA)、高度不饱和脂肪酸量(HUFA)大多低于对照组,而DHA和EPA含量略高于对照组。总之,“象牙白”虾夷扇贝已表现出分化,在一些重要营养成分上高于对照组,这为“象牙白”虾夷扇贝的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9.
为探讨温度胁迫对刺参基因表达的影响,从已构建的刺参耐寒基因筛选cDNA文库中选取差异基因主要卵黄蛋白(major yolk protein,MYP):MYP1和MYP2,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了其在刺参胚胎发生和个体发育9个阶段(受精卵、囊胚期、原肠期、小耳状幼体、中耳幼体、大耳幼体、樽形幼体、五触手幼体和稚参)、成体7种组织(呼吸树、体腔液、肠、纵肌、体壁、雄性性腺和雌性性腺)、长时温度胁迫(20℃、4℃,30 d)和低温短时胁迫(7℃、4℃、1℃、-2℃,12 h)成体肠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发现,MYP1和MYP2表达模式基本相同:(1)在胚胎发育阶段樽形幼体时期开始表达,随后的阶段持续表达,到稚参阶段表达量最高;(2)在7种组织中,肠中的表达量最高,在体腔液中基本不表达,其余组织中均有表达;(3)在长时(30 d)温度胁迫下,肠组织中MYP表达量由高到低依次为4℃、12℃、20℃,且在4℃的表达量为20℃的6倍左右;(4)在低温短时胁迫(1℃、-2℃,12 h)条件下,肠组织中MYP表达量受到显著抑制,约为常温条件下的一半。研究表明,MYP在刺参胚胎发育的樽形幼体阶段开始合成,成体合成部位主要为肠,水温过低会抑制其表达。  相似文献   
70.
为研究升温对不同管足颜色中间球海胆家系和红、白管足中间球海胆免疫相关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实验设置不同温度梯度(15、20、22、24及26℃),分别对不同管足颜色海胆家系和红、白管足海胆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溶菌酶(LZM)及丙二醛(MD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1)随着水温升高,RR、RW、WR和WW家系中间球海胆SOD、CAT、POD、LZM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SOD活性范围为2.39 ~4.36U/ml、2.79 ~5.17U/ml、2.71 ~4.97U/ml、3.66 ~5.69U/ml;CAT活性范围为63.02 ~112.76U/ml、62.47 ~169.37U/ml、66.40 ~140.77U/ml、72.29 ~149.20U/ml;POD活性范围为1.65 ~14.59U/ml、0.89 ~13.88U/ml、2.08 ~14.68U/ml、2.49 ~15.62U/ml;LZM活性范围为9.82 ~109.23U/ml、12.10 ~110.37U/ml、7.82 ~112.16U/ml、11.18 ~107.83U/ml;RR、RW、WR家系中间球海胆MDA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含量范围为0.97 ~2.34nmol/ml、0.82 ~2.40nmol/ml、0.96 ~2.23nmol/ml,WW家系中间球海胆MDA含量呈缓慢升高的趋势,含量范围为1.55 ~2.60nmol/ml。(2) 红、白管足中间球海胆SOD 、CAT、POD、LZM活性也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红管足海胆MDA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白管足海胆MDA含量则呈升高的趋势。(3) 随着水温升高,RR家系海胆SOD活性对升温胁迫响应早于WW家系海胆;RW家系海胆CAT活性高于WW家系海胆;RR家系海胆MDA含量低于WW家系海胆MDA含量;红管足海胆SOD、POD活性均高于白管足海胆,其中POD活性变化差异显著(P<0.05);26℃时,红管足海胆MDA含量显著低于白管足海胆MDA含量 (P<0.05)。以上结果表明,以红管足海胆为亲本培育的海胆家系对升温响应更灵敏、更耐高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