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2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76篇
林业   63篇
农学   144篇
基础科学   68篇
  110篇
综合类   266篇
农作物   38篇
水产渔业   29篇
畜牧兽医   99篇
园艺   47篇
植物保护   6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DDTs在土壤中的老化规律及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室内模拟培养的方法研究了DDTs在土壤中的老化行为及其在蚯蚓体内的生物富集规律。结果表明。DDTs在土壤中存在老化现象。此类物质在土壤中的可提取态含量随着老化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并呈现初始老化速率较快,而后老化速率减慢的趋势。在开始的0—30d,其老化的速率较快,o,p’-DDT、p,p’-DDT、o.p’-DDE、p,p’-DDE和p,p’-DDD在土壤中的老化减少量分别是其添加量的53.5%、52.1%、31.4%、36.0%和38.3%。DDTs在蚯蚓体内的生物富集量和生物富集系数也表现出随时间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并呈如下规律:p,p'-DDE〉p,p’-DDD〉o,p’-DDE〉o,p'-DDT〉p,p'-DDT。老化虽然可使DDTs的可提取态含量降低。但仍可以在蚯蚓体内有一定的生物富集,潜在的生态风险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62.
建立并优化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检测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cyl-homoserine lactones,AHLs)的分析方法。通过优化升温程序,采用选择离子检测(m/z 143),可同时检测7种AHLs(C4、C6、C7、C8、C10、C12和C14),检出限分别为1.50、2.00、1.50、2.00、2.00、2.50和2.50μg l-1,在2.0 mg l-1浓度范围内均呈线性关系(R20.997)。加标回收率实验表明,采用乙酸乙酯萃取,水中7种AHLs的回收率均在54%~97%之间;不同比例的土水体系中,砖红壤和黄棕壤提取液中AHLs的回收率均在56%~108%之间。不同介质中AHLs回收率与其Log P值(P:AHLs在正丁醇和水溶液中的分配比)及水溶解度对数均显著相关,表明采用乙酸乙酯萃取水和土壤提取液中的AHLs时,回收率主要与AHLs的Log P值和水溶解度有关。采用该方法对土壤提取液中AHLs进行测定发现砖红壤和黄棕壤提取液中7种AHLs的浓度分别为3.8~8.7μg l-1和4.2~9.8μg l-1。因此,不仅对于水溶液,土壤提取液等复杂介质中的AHLs也可以采用乙酸乙酯萃取后GC-MS进行分析测定。  相似文献   
63.
粉垄耕作对潮土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探讨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了新型耕作方式——粉垄耕作对旱地潮土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从农作制度的改进上破解粮食增产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设旋耕(12~16cm,CK)和粉垄耕作(FL1:20~30 cm,FL2:30~40 cm)3个处理。结果表明,粉垄耕作能够增加小麦的穗粒数和产量。FL1、FL2处理的群体数分别为730.6万茎/hm2、761.4万茎/hm2,分别比CK(683.9万茎/hm2)显著增加46.7万茎/hm2、77.5万茎/hm2。FL1、FL2处理的小麦穗粒数均为31.2粒,比CK(26.8粒)极显著增加4.4粒。FL1、FL2处理能增强旗叶的光合性能,小麦旗叶的SPAD值分别为51.3、46.7,均极显著高于CK(20.2)。FL1(8 137.6 kg/hm2)、FL2(8 481.2 kg/hm2)处理的小麦产量均显著高于CK(6 518.5 kg/hm2),分别比CK增产24.8%、30.1%。  相似文献   
64.
不同菌渣肥施用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筛选适宜的菌渣肥配方,减轻农业副产物对环境的危害,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以不施菌渣肥为对照(CK-JZ0),探讨了菌渣、牛粪不同体积配比的菌渣肥(JZA(纯菌渣)、JZB(菌渣/牛粪=0.5)、JZC(菌渣/牛粪=1)、JZD(菌渣/牛粪=2)在3 000(JZ1)、6 000(JZ2)、9 000(JZ3)kg/hm23个施用量水平上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菌渣和牛粪配合施用时,在施用量较低(3 000 kg/hm2)或两者配比不适宜(JZD)时对产量有抑制作用,在适宜的施用量(6 000 kg/hm2、9 000 kg/hm2)和适宜的配比(JZA、JZB、JZC)下才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增产效果。与CK-JZ0相比,当菌渣和牛粪配合施用量为6 000 kg/hm2时,JZB处理对小麦株高、总干物质量、穗粒数以及JZA处理对小麦的穗粒数有连续稳定的促进作用,JZA处理平均较CK-JZ0增产4.7%;当菌渣和牛粪配合施用量为9 000 kg/hm2时,JZA、JZB、JZC处理对株高、穗长、穗粒数以及JZD处理对穗粒数有持续稳定的促进作用,其中JZB、JZC处理表现出稳定的增产效果,平均分别较CKJZ0增产6.7%、15.9%。  相似文献   
65.
通过对谷物冷却机实验数据分析,建立了谷物冷却机处理量与环境温度、空气湿度的函数关系式,并得到了谷物冷却机处理量工程计算方法及其单位能耗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66.
以枣优良品种骏枣为试材,研究了多种因素对其离体叶片及大田幼嫩茎段再生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幼嫩茎段再生较容易。叶片再生与生长调节物质种类和浓度及叶片成熟度有关。枣叶片不定芽再生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大量元素减半) TDZ0.5mg/L IBA0.2mg/L。不定芽再生率以上部叶片最高。  相似文献   
67.
Corn, as the third largest grain crop in China, isgrown on approximately 200 million ha per year. With the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variousrequirements for corn breeding have presented. Nowadays,the aim of corn breeding is not only for increasing yield,but also for higher quality and other special demands, suchas sweet corn, waxy corn, colored corn, oil-rich corn,lysine-rich corn, etc.  相似文献   
68.
山杏仁脱苦及对营养成分影响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9.
北京口岸奥运前后进境植物检疫截获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2010年间,恰值北京奥运会前后,在这一期间北京口岸植物检疫共检出有害生物4 298种次,其中以2005年最多,达到1 261种次、其次为2007年880种次和2009年724种次,而2008年奥运年出现最低点为441种次。有害生物来源涉及6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最多,达到776种次,其次为荷兰为373种次。涉及不合格植物及产品259种次,其中苗木中不合格批次最多的竹芋达到100批次,占到总不合格数的3.27%,此外凤梨和百合不合格批次也较多,分别达到87批和67批。而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频次最多的是芒果果核象,达到73次,其次为辣椒果实蝇、苹果蠹蛾分别达到33、32次。本文通过对2005~2010年间北京口岸检疫截获疫情的汇总、分析,为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0.
采用室内模拟培养的研究方法,对4种森林生态系统(天然更新常绿阔叶林、一代杉木老龄林、二代杉木萌芽天然更新林、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酚类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常温或冷藏状态下,各系统土壤总酚、复合态酚和水溶性酚含量基本上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各系统土壤总酚、复合态酚和水溶性酚的总消解率分别为64.91%-91.21%、58.13%-83.24%和65.27%-83.78%.在冷藏状态下,土壤总酚的消解率比在常温状态的土壤低,说明低温抑制了土壤总酚的消解作用,而对土壤复合态酚和水溶性酚的消解率影响不明显.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总酚和复合态酚的消解率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水溶性酚的消解率差异不显著.初始酚类物质含量高的土壤系统,其消解率也较高,表明如果没有外来的酚类物质继续加入,土壤中各种酚类物质的消解率较高.由此推测,在野外自然条件下,酚类物质在土壤中发生严重积累并造成林木中毒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