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73篇
  免费   619篇
  国内免费   815篇
林业   788篇
农学   418篇
基础科学   367篇
  906篇
综合类   4689篇
农作物   642篇
水产渔业   557篇
畜牧兽医   1272篇
园艺   833篇
植物保护   435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92篇
  2022年   408篇
  2021年   405篇
  2020年   377篇
  2019年   356篇
  2018年   256篇
  2017年   384篇
  2016年   286篇
  2015年   459篇
  2014年   455篇
  2013年   554篇
  2012年   794篇
  2011年   871篇
  2010年   855篇
  2009年   757篇
  2008年   730篇
  2007年   678篇
  2006年   557篇
  2005年   465篇
  2004年   291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82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130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3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6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杂交构树叶多酚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和优化杂交构树叶多酚的提取工艺,本试验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的方法,以构树叶多酚得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液料比、乙醇浓度、超声时间、超声温度4个因素对构树叶多酚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借助响应面法设计4因素3水平的试验方案,对构树叶多酚提取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建立回归模型并进行响应面分析,最终确定最佳的提取工艺参数,并进行3次平行验证;以维生素C为对照,通过测定构树叶多酚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评价构树叶多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4个因素对构树叶多酚得率的影响顺序依次为:乙醇浓度(B) > 液料比(A) > 超声温度(D) > 超声时间(C),响应面分析结果显示:两两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但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在液料比为70:1、乙醇浓度为60%、超声时间为50 min、超声温度50 ℃的条件下,构树叶多酚的得率最大,为13.62 mg/g,与响应面法的预测值接近;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构树叶多酚可以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并且在高浓度情况下可以达到与维生素C相当的水平。综上,试验建立的构树叶多酚提取工艺准确、可行,同时证明构树叶多酚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该结果可为构树叶多酚的生物活性研究以及构树叶的药用价值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2.
马鹿是非常重要的物种资源,由于栖息地的流失和人为干扰进行近亲繁殖等导致野生马鹿数量急剧减少,而家养马鹿多经过改良,因此马鹿的纯种数量锐减。对马鹿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马鹿起源和物种形成的认识,还能帮助开展遗传多样性保护研究。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迅速发展,马鹿的起源进化研究已发展到全基因组水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马鹿的起源进化研究从最初对体态外貌和染色体核型的研究逐渐发展到对DNA序列与生理指标的研究。文章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对马鹿起源进化和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从起源时间、起源地和迁徙路线等方面揭示了马鹿的演化历史,介绍了父系、母系和常染色体研究方面分析了马鹿遗传多样性选取的不同分子标记,为进一步揭示马鹿种群的遗传变异、分化情况、迁徙路线和系统发育关系等提供基础信息,同时为马鹿遗传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及马鹿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3.
The purpose of this experiment was to study the immunization rule of the egg yolk antibody affected by different vaccines,immunization dose and injection ways and further to discuss the optimal immunization procedures of the laying hen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egg yolk antibody against swine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180 brown laying hens without any vaccines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18 groups randomly,each group of 10 hens.Groups 1,2 were the control groups,injected with the sterile saline;Groups 3 to 10 were injected with subcutaneous or intramuscular injection,and the vaccine was injected with 0.2,0.5,1.0 and 1.5 mL successively.Groups 11 to 18 were also adopted two kinds of injection,followed by the same dose of vaccine immunization.Six eggs of each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gathered before immune day and after 3,7,10,14,18,21 and 28 days,the egg yolk antibody was extracted and the titer was determined.As a result,the egg yolk antibody titers of groups 1 to 6,11 and 12 were all 0,and no significant immune response produced;The hens from 7 to 10 groups were injected with the inactivated vaccine.After 7 days,the average antibody titer reached the peak,and the duration of the antibody was 14 days.The hens from 13 to 18 groups were injected with the attenuated virus vaccine.After 14 days,the average antibody titer reached the highest value,and the duration of the antibody was 21 days.The egg yolk antibody titer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two compared experiment groups with the same injection dose but with different injection ways (P>0.05).With the same injection way of each experiment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5).Compared with some groups with the same injection and vaccine,the titer of yolk antibody was gradually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immune dose,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5).The results showed that,no matter intramuscular or subcutaneous injection,in order to produce a significant immune response to hens,the immune antigen dose was 1.0 mL inactivated vaccine or 0.5 mL attenuated vaccine at least.Compared with the attenuated and inactivated vaccine,inactivated vaccine stimulated the body to produce the antibody faster,but the maintenance time was shorter;The lower dose of attenuated vaccine could stimulate the body to produce antibodies,but the speed was slower,the maintenance time was longer.  相似文献   
104.
6种灌木不同器官生物量及其碳、氮含量的分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晋北地区草地黄刺玫、沙棘、荆条、酸枣、绣线菊和柠条等6种常见灌木的叶片、新生枝、老龄枝生物量及其碳、氮含量的分配特征,旨在为草地准确估算草地植物碳、氮循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黄刺玫的地上生物量最大,是酸枣的7倍。沙棘叶片生物量占地上生物量的比例最大;黄刺玫新生枝生物量占地上生物量的比例最大;柠条老龄枝生物量占地上生物量的比例最大。黄刺玫、沙棘和荆条的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特征相似,由高到低表现为叶片、老龄枝、新生枝;绣线菊、酸枣和柠条的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特征相似,由高到低表现为老龄枝、叶片、新生枝。6种灌木地上部分各器官碳含量差异不显著,氮含量分布由高到低为叶片、新生枝、老龄枝。  相似文献   
105.
以"户太八号"葡萄为试材,比较了露地栽培与避雨栽培2种模式下葡萄的生长发育状况、外观品质及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避雨栽培极显著削弱了叶幕层光照强度,为常规栽培的68.71%;避雨栽培下葡萄日平均净光合速率降低12.10%,叶绿素含量平均降低5.57%;在叶幕微气候方面,避雨栽培下叶幕层日平均温度提高了1.68℃,日平均湿度降低了10.98%。与常规栽培比较,避雨栽培平均果粒质量降低了1.52g,平均果穗质量降低了92g;避雨栽培下葡萄的可溶性固形物高于常规栽培,差异不显著;含酸量在果实发育时期极显著低于常规栽培下的葡萄,且差值较大。避雨栽培可显著提高果实固酸比,提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06.
方贺  宋旺弟  陈文 《北方园艺》2016,(6):120-124
以黄花柳花为试材,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选择5种不同型号的树脂进行静态吸附试验,筛选出对其吸附解吸效性能高的树脂,再通过动态吸附与解吸试验研究上样浓度、树脂上样量、洗脱剂及流速等条件对黄花柳花总黄酮纯化效果的影响,优化维药黄花柳花总黄酮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结果表明: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对黄花柳花总黄酮具有较好的吸附解吸效果,最佳纯化条件为黄花柳花待纯化液浓度为3.13g/L,调节上样液pH 4.2,上样量5.5mL/g,以1.0mL/min流速上样,依次用10BV蒸馏水淋洗,6BV 70%乙醇以2.0mL/min流速洗脱,得纯化液。经AB-8纯化后的黄花柳花总黄酮纯度达51.99%。AB-8型大孔吸附树脂能有效提高黄花柳花中总黄酮纯度,并符合中药有效部位研究要求。  相似文献   
107.
用人工配制不同浓度的含萘废水培养菖蒲,比较了其根部和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萘浓度的提高,菖蒲根部SOD活性显著下降,而叶片SOD活性极显著上升;根部POD活性上升不明显,但叶片POD活性极显著下降;根部和叶片CAT活性极显著或显著下降。菖蒲不同部位的不同抗氧化保护酶对萘污染的反应各不相同,叶片的反应要比根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8.
以蔓生长豇豆为试材,对4份长豇豆种质资源(10-2、10-7、10-9-24、13-26)在秋大棚不同光照强度和生长空间条件下,进行了植物学性状和产量性状的比较分析,以期优化蔓生长豇豆种植模式。结果表明:4份材料对光照和生长空间的反应在各项指标上表现出基本一致的规律,即较强的光照和较大的生长空间可以使长豇豆提早开花,提高单株产量;不同材料单株产量提高的幅度不同,南架与北架相比10-2增幅最大,为220.0%,10-9-24增幅为150.0%,13-26增幅为55.6%,10-7幅度为71.4%。由此可见,光照强度与生长空间对蔓生长豇豆生长影响显著,较强的光照强度和较大的生长空间利于蔓生长豇豆的生长和产量潜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9.
在对稻田杂草发生危害长期跟踪监测和调查走访的基础上, 从主观?客观和管理层面的10个方面, 对2022年上海市稻田杂草大发生原因进行了剖析, 并针对当前稻田杂草防除中存在的问题, 从政策引导?技术支撑?组织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0.
棉隆对病原细菌、真菌、根结线虫及杂草均有较高防效,而且作为固体微颗粒剂具有使用简单、安全的特性,被广泛用于作物种植前熏蒸土壤以防治土传病虫害。施用过程中,土壤环境因素(包括土壤类型、土壤温湿度、土壤有机质及pH等)、施药方式、施药季节和施药剂量均会对棉隆的熏蒸效果产生显著影响,不正确的使用方式常会导致熏蒸效果不理想或产生药害问题。该文系统综述土壤熏蒸剂棉隆的使用概况(包括作用机制、适用作物、施用方式和施用效果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包括施用深度、水分、温度对棉隆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及其熏蒸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等)、解决对策(包括改善施药方式、优化土壤环境和活化熏蒸后土壤微生物等)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棉隆的高效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