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1篇
农学   18篇
  1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50篇
园艺   27篇
植物保护   4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对甘蔗宿根矮化病的常规PCR、优化PCR、巢式PCR、荧光定量PCR等检测技术进行了简述,以期为甘蔗宿根矮化病的早期诊断、田间发生动态监测、脱毒种苗的生产及对外甘蔗品种/材料交换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2.
通过浸泡法测定了32.5% SC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对甘蔗凤梨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甘蔗下种期使用32.5% SC苯醚甲环唑·嘧菌酯1 500倍液浸泡蔗种茎5 min,对甘蔗凤梨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为68.93%,显著优于25% SC嘧菌酯1 500倍液、50% WP多菌灵1 000倍液的。该药对蔗种安全、高效,是防治甘蔗凤梨病较为理想的新一代农药,使用剂量,以1 500倍为宜。  相似文献   
63.
甘蔗白叶病(sugarcane white leaf,SCWL)是由植原体引起的重要甘蔗病害[1],广泛分布在印度、泰国等许多国家[1,2].我国甘蔗产区的栽培品种也有SCWL的发生[3].甘蔗是无性繁殖作物,植原体可通过繁殖种苗进行传播,台湾斑纹叶蝉(Matsumuratetlix hiroglyhious)通过咬食感染甘蔗植株的韧皮部可引起该病害[4].  相似文献   
64.
广西宜州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的调查及病原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宜州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RSD)的发生和分布进行了调查和田间采样,采用PCR和I-ELISA法,对田间采集的52个样本进行RSD检测。结果表明:37个样本为阳性,阳性检出率71.15%,15个样本为阴性,确认宜州蔗区存在RSD;通过系统分析,明确了不同品种、不同植期、不同蔗区RSD发生状况,为宜州蔗区推广应用温水脱毒健康种苗、有效防控甘蔗宿根矮化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5.
甘蔗花叶病抗病性鉴定接种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甘蔗花叶病抗病性鉴定的一种新技术—甘蔗生长期切茎接种法。此法和传统苗期手指摩擦接种法相比,接种后发病率极显著地高于手指摩擦接种法,且发病均匀、结果稳定,可以有效地区分不同甘蔗品种(材料)之间对病害的抗感性。比较11个甘蔗品种材料生长期切茎接种法和田间自然感病法对SrMV-HH1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发病率呈正相关,且相关程度极密切,相关系数达0.9997,鉴定所得的抗病性和抗病等级结果完全一致,说明切茎接种法鉴定结果能真实反映甘蔗品种材料的自然抗感性;此外该方法简便实用、可操作性强、接种工效高,因此可以对大批量材料进行鉴定和筛选。  相似文献   
66.
甘蔗花叶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综述了甘蔗花叶病的症状与危害、致病病毒、发病规律、病毒检测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67.
在室内15~20℃下模拟大突肩瓢虫Synonycha grandis的野外越冬环境,研究4种不同补充饲料对越冬期成虫的保种效果。结果表明:用蔗糖水+冷冻甘蔗粉角蚜饲喂,能显著提高瓢虫的越冬存活率,210d后存活率达67.5%,保种效果最好。且存活的成虫重新取食新鲜甘蔗粉角蚜后能快速恢复繁殖能力。5-6月在蔗田粉角蚜点状发生时,将室内保种存活大突肩瓢虫成虫按100头/667m^2释放,30d后有蚜株率和有蚜叶片率分别由释放前的50.3%和45.0%降为0,与对照相比控蚜效果达100%。  相似文献   
68.
2013年-2015年我们调查了甘蔗生长中后期稻蛀茎夜蛾为害形成的蛀孔,应用统计学方法对蛀孔在蔗茎上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蛀孔在蔗茎上的垂直分布呈现单峰型分布特征,分布于蔗茎14节以下。蛀孔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在蔗茎上呈聚集分布。应用Iwao的理论抽样数模型,计算出一定允许误差和一定种群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69.
甘蔗绵蚜为害损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蔗绵蚜Ceratovacuna lanigera Zehntner是现今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甘蔗种植区,严重影响甘蔗产量和品质的叶部害虫。为探明现有生产水平条件下甘蔗绵蚜对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的为害损失和对新植宿根出苗的影响情况,给甘蔗绵蚜的科学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翔实的实测数据。本研究于2014—2016年,选择主栽品种,同田设立为害区和未为害区,调查评估绵蚜为害对新植宿根出苗的影响,甘蔗成熟期分别收砍称量和测定分析甘蔗产量及糖分含量,并计算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损失。研究结果显示,甘蔗实测产量减少2 503~4 123kg/667m~2,平均3 079kg/667m~2;产量损失率为28.5%~45.7%,平均35.9%;出汁率减少2.4%~4.13%,平均3.01%;甘蔗糖分降低5.48%~8.16%,平均6.38%;蔗汁锤度降低6.95~9.05°BX,平均7.66°BX;蔗汁重力纯度降低8.43%~19.97%,平均12.35%;而蔗汁还原糖分则增加1.01%~1.3%,平均1.21%;新植出苗率降低24.7%~27.3%,平均26.0%;宿根出苗数减少3 829~5 083株/667m~2,平均4 456株/667m~2,相对出苗损失率为57.6%~58.0%,平均57.8%。可见,目前云南蔗区甘蔗绵蚜为害造成的甘蔗产量及糖分损失十分严重,甘蔗绵蚜为害已成为现阶段严重影响甘蔗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挑战之一。研究结果对加强甘蔗绵蚜的科学有效防控和支持中国蔗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0.
甘蔗梢腐病暴发流行原因及产量糖分损失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近年甘蔗梢腐病暴发成灾的原因及其为害造成的损失,调查田间自然条件下主栽甘蔗品种受害区和未受害区的病株率,甘蔗收砍期产量及糖分等品质损失;并分析病害流行原因。结果表明: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高温多湿气候、病原菌积累和栽培管理不当是导致近年该病暴发流行的主因,梢腐病为害的病株率为63.3%~95.0%,平均81.1%;甘蔗实测产量损失率为30.2%~48.5%,平均38.42%;蔗糖分减少2.63%~5.21%,平均3.61%;蔗汁锤度减少2.40~4.69°Bx,平均3.61°Bx;蔗汁重力纯度减少1.99%~8.14%,平均4.83%;蔗汁还原糖分提高0.05%~0.60%,平均0.16%。可见,目前甘蔗梢腐病发生为害严重,造成的甘蔗产量及糖分损失巨大,严重影响甘蔗的增产增收。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甘蔗梢腐病防控对策对中国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