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2篇
  5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51.
陈潇 《河南农业》2010,(6):63-63
2010年1月24日这一天。身为河南省农业厅水产局副局长的王立海受单位委派,参加在山东东营召开的中国黄河湿地水生生物资源经济价值评估项目研讨会。因积劳成疾诱发心脏病不幸去世。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成了年仅46岁的他为河南水产业干的最后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52.
为探究富氢水对蔬菜生长的影响,筛选不同蔬菜的最适富氢水浓度,以5种蔬菜种子(苦瓜、冬瓜、黄瓜、番茄和菜心)为材料,用不同浓度富氢水进行处理,比较种子发芽情况和幼苗生物量、叶面积以及根系等壮苗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富氢水对菜心、番茄、黄瓜、冬瓜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均有促进效果,对苦瓜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影响甚微.菜心种子在0....  相似文献   
53.
【目的】丛枝菌根是土壤中的丛枝菌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AM)与大多数陆地植物根系形成的互惠共生体。丛枝菌根的形成过程是一系列信号交换和转导的结果,受到很多基因的程序化表达调控。植物激素作为重要的信号物质被证实能够参与调控植物与AM真菌的互作过程。本文简述了植物激素在调控丛枝菌根形成的作用机理,为激素调控丛枝菌根形成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线索。主要进展外源施加低浓度的生长素和脱落酸能够促进丛枝菌根共生,而外源施加赤霉素能够显著抑制丛枝菌根中丛枝的形成;内源缺失赤霉素,脱落酸以及油菜素内酯会抑制丛枝菌根共生;茉莉酸合成突变体推迟丛枝菌根形成;独脚金内酯合成、转运以及受体突变体都会抑制丛枝菌根共生;生长素以及脱落酸受体表达量降低会抑制丛枝菌根共生。但是生长素信号受体的降低表达不仅能够显著抑制丛枝菌根的形成还能显著抑制丛枝细胞的正常发育,而植物脱落酸信号受体表达降低突变体中丛枝细胞发育正常。研究展望激素如何调控丛枝菌根共生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系统介导的基因敲除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通过菌根植物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和代谢组数据的挖掘,丛枝菌根共生中的众多科学问题以及与其他植物-微生物互作系统等问题都将一一得到解答。  相似文献   
54.
本试验以‘夏黑’和‘阳光玫瑰’为试材,观测了赤霉素(GA3)、吡效隆(CPPU)和链霉素(SM)处理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以8 mg/L GA3 + 4 mg/L CPPU分别在花后1周、2周和3周处理‘夏黑’果穗,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推迟,膨大果实的效应减弱;各时期处理均提高果形指数,而对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和果实硬度无显著影响,但膨大效果的提高伴随着色的降低。‘阳光玫瑰’在盛花前1周单独以200 mg/L SM处理的果实重量、穗重、果实硬度、果形指数、色泽参数与清水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也未显示无核化效应;盛花后1天处理20 mg/L GA3+ 4 mg/L CPPU后,无核化显著增加,高达95%,单粒、单穗重、果实硬度、果形指数有所提高;盛花前1周处理SM 200 mg/L+盛花后1d处理20 mg/L GA3+ 4 mg/L CPPU使‘阳光玫瑰’无核率达100%,并有利提早成熟,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但使单果重、穗重降低,对色泽、总酸含量影响不显著;在盛花后1d处理20 mg/L GA3+ 4 mg/L CPPU 结合盛花后14d处理20 mg/L GA3后,穗重和单果重显著提高,果形指数和果实硬度增加、无核率为80%;在盛花前1周处理200 mg/L SM + 盛花14d处理20 mg/L GA3穗重和果重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果实硬度显著提高,无核率为50%;在盛花前1周处理200 mg/L SM + 盛花后1d处理20 mg/L GA3+ 4 mg/L CPPU + 盛花14d处理20 mg/L GA3后,穗重、果重、果形指数提高,无核率为93.3%。以上结果表明,葡萄发育早期(花后2周内)是膨大果实的关键时期。盛花后1d 是GA3+CPPU处理诱导无核化的关键时期,配合花前1周处理SM无核化效果更佳,但SM并不能单独诱导无核化;无核化处理后,花后2周内再做GA3处理,才可显著膨大果实,同时明显提高果实硬度。无核化总体上有利于提高浆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相似文献   
55.
畜禽养殖仍然是边远山区人们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增加经济收入的传统支柱产业。但农村畜禽养殖存在着饲养点分散、乱,饲养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饲养门槛准入低,防疫意识差等问题,从而增加了动物养殖成本,影响了养殖户的经济利益,阻碍了农村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对乡村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6.
无抗养殖时代的养殖策略,即"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养、防、治结合"。从疫病防控入手,探讨了如何在"养、防、治"三层防护中保障养殖场的健康发展,以期为无抗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7.
灌溉系统的防冻保护,实际上是在冷冻出现以前把管道、阀门、喷头里的水排出,以防冻害对灌溉系统造成破坏。对于灌溉系统来说,防冻的基本步骤是关闭主闽、切断水源,然后排泄管路里的水,从而达到防冻的目的。  相似文献   
58.
随着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畜禽养殖成为当下主流养殖模式和畜禽产品主供渠道的同时,乡村畜禽养殖正随着市场挤压、利润缩水、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因素的制约而成逐年衰减之势。在各项惠农政策的齐力援助之下,乡村畜禽养殖也无法抵抗资本市场的运作变化,在持续亏损和三年养殖两年亏的情况下,大多数农村养殖户逐渐退出了养殖行业。他们的全面退出将对动物性食品卫生安全和生态农业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应积极探索破解之策,对乡村适度规模畜禽养殖的条件、饲养规模进行了介绍,分析了乡村适度规模畜禽养殖对动物性食品卫生安全的意义、作用及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旨在助力乡村畜禽健康养殖,振兴和谐乡村,充分发挥乡村小规模养殖在生态农业建设和动物性食品卫生安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9.
基于作物发育动态理论模型原理及钟模型方法构建甘蔗发育期模拟模型(SDSM,sugarcane development simulation model),模拟新植蔗和多年宿根蔗不同发育期。利用广西甘蔗主产区(宜州、沙塘、来宾、扶绥、贵港)的甘蔗发育期多年观测资料及同期气象数据,结合甘蔗各发育阶段的三基点温度指标,通过试错法确定甘蔗发育期模拟模型(SDSM)参数,模拟新植蔗、宿根蔗各发育期(播种-出苗、出苗-分蘖、分蘖-茎伸长、茎伸长-工艺成熟)。通过模拟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对模拟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强的机理性,模型中基本发育函数部分反映了品种的基因特性,模型能够有效模拟甘蔗的发育期。新植蔗各发育阶段NRMSE在5.2%~26.31%,播种-出苗阶段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差8.1d,出苗-分蘖相差7.4d,分蘖-茎伸长相差4.6d,茎伸长-工艺成熟相差7.4d;宿根蔗各发育阶段NRMSE在6.52%~21.66%,上一年工艺成熟-发株阶段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差8.8d,发株-分蘖相差8.7d,分蘖-茎伸长相差7.5d,茎伸长-工艺成熟相差9.9d。说明模拟值与实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相关性,模型可以实现对甘蔗发育期的预测。  相似文献   
60.
为了研究7种家养动物全基因组微卫星的分布是否存在差异,本试验利用软件MSDB搜索了猪、马、牛、山羊、绵羊、鸡和犬7种家养动物全基因组微卫星序列,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结果显示,7种家养动物全基因组微卫星在数量、丰度和密度上都存在差异,其中数量、丰度和密度最高的是犬,共1 436 242个位点,数量最少的是鸡,共276 564个位点,但丰度和密度最低的是马,共430 760个位点。对这些微卫星的分析表明,所有物种全基因组中单碱基重复微卫星最丰富,六碱基重复微卫星数量最少,且6种重复类型的优势微卫星都富含碱基A和T。除这些共同点之外,微卫星的分布规律也存在差异。总的来说,牛、山羊、绵羊微卫星的分布规律最为相似,鸡与其他物种微卫星的分布规律相差最远。分析还发现,7种动物微卫星长度大多集中在12~20 bp之间,这可能是受到趋同选择压力的结果。据以上可以推测,物种间微卫星的分布存在差异,但也存在一定的保守性,且物种间亲缘关系越近,微卫星的分布也越相似。以上结果为以后微卫星的功能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