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61篇
水产渔业   35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1999年在广西水产研究所中试基地进行了南美白对虾池塘淡水养殖试验。在600cm^2的淡水池塘中投放平均全长2.35cm的淡化虾苗2.5万尾,经70d饲养,生产成虾98kg,平均亩产量108.9kg,成虾平均全长9.59cm(最大为10.6cm),平均体长8.34cm(最大为9.4cm),平均体重7.73g(最大为11.5g),养殖成活率为50.7%。  相似文献   
102.
VP15是南美白对虾WSSV病毒的一个核衣壳基因。本研究采用体外干扰实验筛选对VP15具有针对性的siRNA。实验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EGFP–VP15,并将设计的siRNA以及pEGFP–VP15共转染BHK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FP–VP15融合蛋白的表达,半定量RT-PCR方法检验siRNA抑制VP15基因转录的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pEGFP–VP15在PK细胞正常表达,设计的三对siRNA对GFP–VP15的mRNA转录均有不同程度的干扰效果,其中siRNA1的干扰效果最为显著。实验结果为下一步对虾体内干扰WSSV病毒复制研究以及筛选更多的特异siRNA建立基础。  相似文献   
103.
克隆了凡纳滨对虾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全长cDNA并进行了序列分析。该基因由1042bp的碱基组成,开放阅读框长411bp,编码由136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基因两翼分别存在113bp(5'端)和518bp(3'段)的非翻译区。聚类分析表明,凡纳滨对虾脂肪酸结合蛋白氨基酸序列与斑节对虾脂肪酸结合蛋白紧密聚为一支,之后聚类顺序依次为刀额新对虾、意大利蜜蜂、斑马鱼、大西洋鲑、鸡、猪和人。通过半定量RT-PCR对该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抗IHHNV对虾肠、胃、肝胰腺和肌肉组织中表达较高,在心肌中表达较低,在眼柄中不表达。比较该基因在抗IHHNV对虾和IHHNV易感对虾心、肝胰腺、肠、胃、眼柄和肌肉组织表达发现,该基因在两种对虾心、肠、胃和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但在肝胰腺中抗IHHNV对虾的表达量明显高于IHHNV易感对虾的表达量,说明该基因参与抗性对虾抑制IHHNV感染的免疫过程。  相似文献   
104.
通过电子克隆所得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扩增方法首次克隆得到长695bp的凡纳滨对虾Arf6基因序列,其中包括96bp的5'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71bp的3'非翻译区和528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75个氨基酸残基,推算分子量约为20kDa,理论等电点为8.82,分子式为C896H1426N252O255S8.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Arf6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中具有保守的GTP结合区域,总的带负电荷的残基(Asp+Glu)为21,总的带正电荷的残基(Arg+Lys)为25.与其他物种的Arf6基因进行同源比对发现,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基于氨基酸序列的聚类分析表明,凡纳滨对虾与果蝇属种类亲缘关系最近.半定量RT-PCR的结果显示,该基因在组织中广泛表达且在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在眼柄中表达最低;其在经桃拉综合征病毒(TSV)感染后的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在无特定病原(SPF)凡纳滨对虾;加之ProtFun在线预测蛋白质的功能分类,表明Arf6基因可能是一免疫应答因子参与凡纳滨对虾免疫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105.
成熟叶绿体是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场所,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器官。BnABCI8是ABC转运蛋白I亚族的成员,在甘蓝型油菜中有2个功能拷贝,分别是BnA09.ABCI8和BnC09.ABCI8,其氨基酸序列在不同物种中是非常保守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 BnABCI8在油菜植株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叶和花中表达量较高;亚细胞定位证明, BnABCI8能够定位在叶绿体中;表型鉴定发现, BnA09.ABCI8和BnC09.ABCI8的同时突变及BnA09.ABCI8的单突变均会导致黄色的子叶和褪绿的真叶,且双突变体褪绿更为严重;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双突变体中叶绿体不能够形成正常的类囊体膜;BnABCI8的敲除导致叶绿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下调,且叶片中积累了大量的Fe离子。这些结果表明,BnABCI8的突变造成叶绿体结构异常,叶绿素合成受阻,叶片中Fe离子大量积累,而Fe离子的积累又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反应如活性氧积累,细胞死亡和叶绿素降解等,最终导致了叶色突变。  相似文献   
106.
为研究龙胆石斑(Epinephelus lanceolatus)刺激隐核病的防治技术,从病鱼中分离出刺激隐核虫并进行体外培养,利用获得的各生活阶段刺激隐核虫进行了硫酸铜、铜铁合剂、甲醛和自制中草药剂的高、中、低浓度处理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活阶段的刺激隐核虫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甲醛对幼虫的杀灭速度最快,而自制中草药剂对包囊的杀灭效果最佳。对龙胆石斑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并用甲醛和中草药剂进行治疗,试验结果,中草药剂在60 mg·L-1浓度下可完全杀灭包囊,且浸泡时间在龙胆石斑的耐受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