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13篇
  4篇
综合类   50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项目用扩增片段长度多型性(AFLP)技术,研究了水稻光合作用和光保护机制有关的8个性状F2代极端样本,在32对引物的研究中,全部引物可以在亲本中检出多型性,有28对引物可以在F2群体,8组极端样本之间找到差异条带标记,每个性状可以找到7~22个差异条带.在叶绿素ab含量、玉米黄素+花黄素总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上,Lemont具有明显的增效片段优势.玉米黄素+花黄素+紫黄质数总量和活性蛋白总量可能是提高光合作用的最大限制因子.同时研究表明,对预选PCR 产物进行纯化处理,可大大提高AFLP分析技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2.
依靠科技进步是实现我国可持续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我国当前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生产滑坡、产不足需;库存消耗、储备隐忧;外源不稳、供应趋紧;市场波动、粮价飚升。阐明了自主生产为主、适当进口为辅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策略、依靠科技进步是实现我国粮食可持续安全的必然选择。并提出了挖掘科技增产潜力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33.
华南双季超级稻米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晚季和2002年早季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华南双季超级稻为试材,按“国标”方法测定7项指标并对其作了分析,结果表明:(1)华南双季超级稻米质总体好于目前本稻区的生产推广品种,特别是蒸煮品质有较大的提高;(2)早、晚季米质性状差异显著性经t测验,整精米率和垩白度达1%显著水平,垩白粒率和粒型达5%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4.
华南双季超级稻产量构成模式探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陈友订  万邦惠  张旭 《作物学报》2005,31(3):323-329
2001年晚季和2002年早季在广州对6个超级稻品种进行比较试验,2001-2003年对5个超级稻品种在广东省东、中、西部不同生态区早季或晚季进行生产试验;通过分析考察其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提出华南双季超级稻“优质大穗”和“优质穗粒兼顾”两种产量构成模式共4种类型。(1)早季基本型——有效穗270.0万穗·hm-2、每穗实粒170  相似文献   
35.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模式的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01~2003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广东省30个县(市、区)的50多个镇,通过引进良种设置试验区、区域规划建立示范片、组织观摩辐射推广面、配套并举推广良法、组织多层次技术培训、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加强水稻产业化经营服务、签订科技推广合同和健全科技推广领导指挥系统与层级推广网络等措施,取得了增产稻谷1.35亿kg,增加产值超过1.7亿元的显著成效。这种依托政府科技项目带动,农业科研单位自主组织项目实施的推广模式是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36.
2001~2003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广东省30个县(市、区)的50多个镇,通过引进良种设置试验区、区域规划建立示范片、组织观摩辐射推广面、配套并举推广良法、组织多层次技术培训、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加强水稻产业化经营服务、签订科技推广合同和健全科技推广领导指挥系统与层级推广网络等措施,取得了增产稻谷1.35亿kg,增加产值超过1.7亿元的显著成效。这种依托政府科技项目带动,农业科研单位自主组织项目实施的推广模式是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37.
华南双季超级稻分蘖盛期理想形态性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华南稻区最新育成的超级杂交稻组合粤杂122、丰优428、泗优998、培杂67和超级常规稻品种广超3号、胜泰1号分蘖盛期早、晚不同季节的形态性状进行了研究。利用方差、通径、判别函数分析等统计方法,确定了华南双季超级稻分蘖盛期的理想形态性状量化指标,即,植株高度:早季55~60cm、晚季60~76cm;每蔸茎蘖数:早季15条左右、晚季14~19条;顶下1叶长:早季40~44cm、晚季42~60cm;顶下1叶宽:早季1.2~1.4cm、晚季1.2~1.3cm;顶下2叶长:早季39~44cm、晚季37~43cm;  相似文献   
38.
2001年晚季和2002年早季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华南双季超级稻为试材,按“国标”方法测定7项指标并对其作了分析,结果表明:(1)华南双季超级稻米质总体好于目前本稻区的生产推广品种,特别是蒸煮品质有较大的提高;(2)早、晚季米质性状差异显著性经t测验,整精米率和垩白度达1%显著水平,垩白粒率和粒型达5%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9.
一、研究所概况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是我省社会公益型研究机构.其前身是丁颖教授于1930年创办的前中山大学稻作试验场.  相似文献   
40.
籼稻和粳稻是亚洲栽培稻的两个亚种,两者在形态、生理以及基因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亚种间的遗传差异将会产生强大的杂种优势,能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潜力,但是,籼粳亚种间的 F1 杂种不育性严重阻碍了杂种优势的利用。杂种不育性是一种合子后生殖隔离,具有普遍性和复杂性,受多个不育基因座控制。广亲和品种的发现为克服亚种间杂种不育提供可能,该材料无论与籼稻还是粳稻杂交,F1 杂种都能正常结实或结实率较高。概述了籼稻与粳稻间差异,剖析了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基础、已鉴定的杂种不育主效QTL 与基因,分析了已克隆杂种不育基因的分子作用机制及广亲和基因的功能。据此提出利用籼粳架桥培育亚种间渗入水稻、聚合育种培育广亲和系和粳型亲籼系,以及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广亲和系等途径,能够克服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精准化改良籼粳杂种的结实率,从而实现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将会推动水稻产业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