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18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苜蓿品种甘农3号、甘农5号、游客及其杂交后代19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为其遗传改良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结果:6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37条带,其中31条带是多态性谱带,多态性比率平均值为83.78%,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6.17条带。用POPEGENE 32软件分析有效等位基数(N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Shannon’s信息指数(I)的平均值分别为1.484 2、0.287 5、0.432 3,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19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为0. 486 5~0.945 9;通过UPGMA分子系统聚类法构建分子树状图,可把19份材料划分为5个类群,第1类包括速生1~#、速生11~#、速生12~#共3份种质材料;第2类包括速生5~#、大叶2~#、速生26~#、直立、甘农5号、速生15~#、速生17~#、速生20~#、速生19~#共9份种质材料;第3类包括速生4~#、白花1~#、白花2~#、白花3~#、甘农3号共5份种质材料;速生2~#、游客分别单独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32.
正近几年来大蒜白腐病在各地大蒜主产区严重发生,主产区之间相互引种是该病暴发的主要因素,缺少抗病品种、多年连作、大水漫灌等均导致了大理州大蒜白腐病的蔓延发展。实施大面积水旱轮作、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再结合药剂防治等措施,可以有效减轻大蒜白腐病的为害。云南大理州地处低纬高原,冬暖夏凉,有种植冬春早熟大蒜的优良气候条件和种植传统。近几年  相似文献   
33.
正1发病症状大蒜白腐病在大理市大蒜种植区发病较为普遍,2月初开始发病,2月中旬普遍发生。大蒜白腐病主要为害大蒜鳞茎,发病后损失较大,发病初期不易看出病株,外观可以看出病症时往往已造成损失。该病主要为害大蒜叶片、叶鞘和鳞茎。初染病时从外叶叶尖开始往下条状变黄,后扩展到心叶及叶鞘,植株生长衰弱,整株变黄矮化或枯死,外观似生理病。拔出病株,鳞茎表皮呈水渍状病斑,有灰白色菌丝层。后期菌丝层产生芝麻粒大小的褐  相似文献   
34.
为探索巨菌草适宜施肥配方,为科学获得高产经济的菌材提供科学依据。以氮、磷、钾肥为变量因子,按照测土配方"3414"原则,每个肥力因子设4个施肥水平,共14个处理,研究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巨菌草株高、分蘖数、节数、茎叶比等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过量施肥会抑制巨菌草的分蘖与生长,每公顷施300kg N、100kg P2O5和200kg K2O可刺激巨菌草单株生长,其株高、节数、茎叶比和单株干重均最重,但分蘖能力中等,产量中等。每公顷施300kg N、100kg P2O5和100kg K2O可刺激巨菌草分蘖,其分蘖数、节数和鲜草产量均最高,效益最好,可作为巨菌草最佳施肥配方。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明黑麦草与紫云英不同比例混播方式下茶园杂草发生及群落结构的变化,以期为以草抑草生物控草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研究单播黑麦草(T1)、单播紫云英(T2)、黑麦草与紫云英3∶7混播(T3)、黑麦草与紫云英1∶1混播(T4)、黑麦草与紫云英1∶2混合后条播(T5)和黑麦草与紫云英1∶1混合后条播(T6)对茶园杂草发生的影响。【结果】不同处理土壤杂草种子的平均密度为968.52~1438.69粒/m2,共发生9种杂草,分属禾本科(3种)、蓼科(2种)、菊科(2种)、苋科(1种)和石竹科(1种);不同处理土壤杂草均一度、密度和频率存在差异,均一度,各处理禾本科的千金子、看麦娘和稗草分别为14.88%~73.66%、24.78%~68.33%和25.67%~51.74%,均以T1最大;蓼科的酸模和辣蓼分别为5.75%~15.65%和14.62%~21.54%,均以T1最大;菊科的小飞蓬和辣子草分别为11.64%~24.42%和14.33%~23.87%,分别以T1和T2最大;苋科的空心莲子为11.87%~21.75%,以T2最大;石竹科的牛繁缕为4.75%~17.63%,以T1最大;密度,各处理禾本科的千金子、看麦娘和稗草分别为0.84~8.62株/m2、1.08~7.29株/m2和1.13~3.94株/m2,均以T1最大;蓼科的酸模和辣蓼分别为0.45~2.23株/m2和1.22~3.39株/m2,均以T1最大;菊科的小飞蓬和辣子草分别为0.64~4.56株/m2和1.22~3.527株/m2,分别以T1和T2最大;苋科的空心莲子为0.64~2.40株/m2,以T2最大;石竹科的牛繁缕为0.34~1.37株/m2,以T6最大。频率,各处理禾本科的千金子、看麦娘和稗草分别为56.34%~100.00%、35.74%~100.00%和27.02%~94.53%,分别以T1和T2最大;蓼科的酸模和辣蓼分别为10.76%~53.44%和29.29%~81.45%,均以T1最大;菊科的小飞蓬和辣子草分别为15.37%~100.00%和29.28%~84.51%,分别以T1和T2最大;苋科的空心莲子为29.29%~57.69%,以T2最大;石竹科的牛繁缕为29.31%~36.13%,以T4最大。【结论】黑麦草与紫云英1∶1混播(T4)田间杂草的均一度、密度和频率均最低,其对杂草的抑制效果最好,可在当地及类似地区茶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6.
杨学东 《四川蚕业》2011,39(1):1-2,6
<正>2010年,注定是珙县蚕业发展最不平凡的一年,注定是珙县蚕业发展最浓墨重彩的一年,注定是珙县蚕业共创辉煌再谱新篇的一年,珙县蚕业人以"争的意识"、"抢的精神"、"拼的状态",政企同心、干群同力、目标同向,创造了蚕业发展的  相似文献   
37.
以贵州高海拔岩溶山区天然草地、农田和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质量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体积质量、孔隙度、毛管持水力等性状以人工草地表现最好,天然草地次之,农田最差.研究区土壤呈强酸性,pH值在3.49~4.44之间,农田和人工草地土壤pH值明显高于天然草地,高幅达0.58~0.95.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以人工草地表现较好,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以天然草地表现较差.0~50 cm土层土壤中微量元素密度:有效铁、有效锌和有效硼表现为天然草地>农田>人工草地,有效铜和有效钼表现为农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有效锰表现为农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  相似文献   
38.
以裂果率差异极显著的番茄为材料,分析了SlPL(Solyc03g111690)基因的表达差异,进一步利用基因遗传转化对其进行功能验证。结果表明,SlPL在易裂番茄‘NT189’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耐裂番茄‘NT91’;在番茄果实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根、茎、叶、花等器官,且在果实转色期和红熟期表达量较高;通过灌水处理和ABA处理诱导果实开裂,发现在相同处理时期,易裂果材料果实中SlPL表达量总体显著高于耐裂果材料。通过遗传转化获得SlPL过表达(OEPL)和敲除(pl)的株系,与野生型相比,OEPL更易裂果,且果实硬度显著降低,pl果实硬度升高。OEPL果实中原果胶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水溶性果胶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pl果实中原果胶和总果胶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OEPL果实中果胶裂解酶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pl果实中果胶裂解酶活性显著低于野生型。基因表达分析发现,OEPL果实中细胞壁代谢相关基因SlPG2、SlPME2.1、SlCel2、SlGH9C5和乙烯合成途径相关基因SlACS4、SlACO1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野生型,pl果实中则相反。pl果实中乙烯响应因子SlERF2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  相似文献   
39.
猪弓形体病是由弓形体寄生于人和多种动物体内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原虫病。弓形体为细胞内寄生虫,终末宿主是猫,中间宿主包括哺乳动物、鸟类和冷血动物。本病可在猪场突然暴发,发病急,流行快,死亡率高。不仅严重危害养猪业,也影响人类的健康。近几年来,由于猪无名高热病的流行,许  相似文献   
40.
采用RT-PCR方法首次获得不结球白菜BcSLAC1基因,该基因核甘酸序列全长1 668 bp,其开放阅读框编码555个氨基酸。与已公布的拟南芥SLAC1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与SLAHs基因家族其他基因相比,BcSLAC1基因与拟南芥SLAC1基因有更近的遗传距离。在冷胁迫条件下利用气孔开张度测量和荧光显微技术分析表明:冷胁迫下H2O2可能作为下游信号分子参与了保卫细胞中ABA信号转导。实时定量RT-PCR检测表明,冷胁迫下BcSLAC1基因表达量升高,同时用ABA处理后,BcSLAC1基因表达量比抗坏血酸处理后明显上升,说明ABA对BcSLAC1基因的诱导作用和ABA诱导产生的H2O2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