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12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40篇
农作物   21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可变剪接是一种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对植物的发育、生理、代谢、信号转导以及外界逆境的响应等多个过程都有调控。为进一步探讨小麦基因的可变剪接机制以及深入研究小麦UROS基因的功能,以返白系、矮变1号和中国春三个普通六倍体小麦品种为材料,克隆了尿卟啉原Ⅲ合成酶基因(UROS)的gDNA和cDNA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研究了小麦叶片中UROS基因的可变剪接方式。结果表明,根据在线小麦基因组数据库,将克隆到的UROS基因组DNA序列分别定位在4BL和4DL两个基因位点,命名为UROS-4B和UROS-4D。从三个品种中克隆得到大约50个不同的UROS基因cDNA序列,通过在线预测和与基因组序列比对,发现UROS基因存在可变剪接,并鉴定出两个UROS基因位点各有一个标准剪接转录本和两个非标准剪接转录本。可变剪接方式以内含子保留为主,还有可变的供体剪接位点和可变的受体剪接位点,品种间的剪接方式不完全相同。由不同转录本预测编码的多肽氨基酸序列也存在差异,两个基因位点选取的六个转录本所编码的多肽有12个氨基酸位点的变异。  相似文献   
92.
为了研究低温处理下小麦叶色阶段性白化品种返白系与对照品种矮变1号叶片的H_2O_2含量是否存在差异,并初步分析导致差异的原因,采用DAB组织染色法检测返白系和矮变1号在4℃低温处理90 d、25℃下恢复培养10 d时叶片H_2O_2含量的动态变化,测定4℃低温处理下返白系和矮变1号中表征光合电子传递效率的荧光参数F_v/F_m和qP,并采用qRT-PCR方法分析返白系和矮变1号中几个光合电子传递体基因及质体H_2O_2清除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低温处理下,矮变1号叶片中H_2O_2含量变化不大,返白系叶片中H_2O_2会大量累积;低温处理下,返白系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qP都明显低于矮变1号。同时,低温下返白系光合电子传递链中部分电子传递体亚基基因petD、petN、ndhB和ndhK,以及质体H_2O_2清除相关基因 APX4和 HO1的表达量低于矮变1号。这些结果表明,低温处理下,相较于矮变1号,返白系叶片中会累积大量的H_2O_2。返白系质体中光合电子传递受阻引起电子泄露,同时质体中清除活性氧的能力下降,可能是导致返白系叶片中积累大量H_2O_2的原因。  相似文献   
93.
菊芋中菊糖的提取分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菊芋中菊糖的提取分离方法。[方法]菊芋经预处理后粉碎,得到粗菊粉,粗菊粉浸提后,经石灰乳除杂、Sevag法脱蛋白、活性炭脱色、乙醇沉淀等过程进行纯化得到菊糖,测定了总糖、还原糖的含量。[结果]TS4厂家生产的粉末状活性炭对粗菊粉浸提液的脱色效果最好。经纯化处理后,利用热水浸提法得到的菊芋菊糖粗提取液,清澈透明。纯化液经浓缩、乙醇沉淀后,得到黄色的精制菊糖,菊糖的含量为20.23%,纯度为92.60%。[结论]菊芋中菊糖的最佳提取方法为采用热水浸提法,即以固液比1∶15,80℃,浸提90min;再通过石灰乳除杂、Sevag法脱蛋白、活性炭脱色、乙醇沉淀等过程对粗提取液进行纯化。  相似文献   
94.
小麦冷驯化相关基因及抗寒性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过抗寒性锻炼或冷驯化过程的小麦会增强抗寒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小麦冷驯化与抗寒性相关基因与分子机理研究的主要进展,对参与低温信号传导的CBF、ICE、b-ZIP、WRKY、NAC等转录因子,以及低温响应蛋白包括ABA依赖和非ABA依赖途径的COR蛋白、水通道蛋白、微管蛋白、抗冻蛋白等的表达调控模式做以介绍。我们对春化作用与冷驯化的相关性,小麦冷驯化过程中低温信号传导途径和低温响应机制也进行了讨论、总结,期望能对今后小麦抗寒分子育种及抗寒性分子机理的研究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95.
为对饮料中咖啡因进行测定,采用Athrna C18柱(100A,150mm×4.6mm,5μm),以甲醇和水为流动相,比例30∶70,咖啡因标准曲线浓度10~200μg/mL,回归方程:y=3.25e+004x-2.11e+004,相关系数R2=0.999983,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了全波长扫描检测,结果表明:咖啡因最大吸收波长为272nm,饮料中咖啡因测定无干扰峰,方法简单便捷。  相似文献   
96.
为探讨不同播种期对农牧交错带豌豆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了内蒙古武川地区豌豆在2010年4月28日、5月8日、5月18日、5月28日和6月8日5个播期下生育期、形态指标、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6月份之前播种,播种期对豌豆全生育期日数无明显影响(120~122 d);但随播期推迟,营养生长期延长,生殖生长期缩短,生殖生长期在整个生育期中所占比例减小,4月28日播期最高为40%,6月8日播期最低为22%;2)随播期推迟,豌豆株高和叶面积增长迅速,营养生长前期水热充沛可缓解后期水热资源不足,地上部干物质在8月中旬后迅速积累,5月18日及其后播种的豌豆茎、叶所占比例分别达到51%和45%;3)随播期推迟(6月份之前),豌豆植株含水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月28日和5月28日播种的豌豆植株含水率、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分别为61.7%,1280和490 kg/hm2及77.0%,2700和760 kg/hm2.但播期推迟到6月8日,豌豆鲜草和干草产量比5月28日播种的分别下降200和190 kg/hm2,干草水分利用效率下降为2.69 kg/(hm2·mm).建议农牧交错带豌豆适宜播种期安排在5月下旬,产量和植株含水量可得到双效提升,以充分发挥其绿肥作物的优良特性.  相似文献   
97.
以1株高产胞外多糖的内生细菌Pantoea alhagi NX-11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的多糖分泌缺失菌株NX-11eps-以及分离到的胞外多糖(EPS)纯品,研究菌株NX-11及其胞外多糖对低温胁迫下水稻苗的促生效应。结果表明,菌株NX-11显著缓解了低温胁迫导致的水稻苗茎长、根长、鲜质量、干质量和相对含水量的降低。对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NX-11通过诱导水稻苗内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显著降低了低温胁迫对水稻苗的氧化伤害;通过增强水稻苗脂肪酸去饱和酶(FADS)活性,提高了膜脂的不饱和度和双键指数,增强了膜脂流动性;通过影响水稻苗的激素合成,进而增强水稻苗在低温胁迫环境下的调控能力,增强其低温耐受性。与NX-11相比,低温胁迫下,多糖分泌缺失的菌株NX-11eps-对水稻苗的促生效应降低,而胞外多糖纯品表现出与NX-11一致的促生效果,表明NX-11胞外多糖在增强水稻苗低温耐受性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8.
本文就“九五”期间如何发展我省“两高一优”水稻生产,从品种、栽培技术到优质米开发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提出了“九五”期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水稻生产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99.
为了研究农牧交锗带不同播种期对油葵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农牧交错带地区油葵适期播种和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计,分析了武川地区超早播(4月28日)、早播(5月8日)、中播(5月18日)、晚播(5月28日)和超晚播(6月8日)五个不同播期下油葵生育期、形态指标、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播种期对油葵生育期、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影响显著。随播期推迟,油葵生育期缩短,播期每推迟10 d,生育期平均缩短9d,生殖生长期在总生长期中的比例增加,超晚播因积温不足无法正常成熟。晚播和超晚播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其余播期,超晚播最大叶面积指数在五个播期中最高。中播地上部干物重和花盘干重显著高于其余播期,不同播期间花盘干重占地上部干物重的比例变化较大,中播最高为59%,超晚播最低为7%。超早播、早播和中播处理间产量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平均为2 583 kg·hm-2和29.66 g,显著高于超晚播。水分利用效率随播期推迟减小,早播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11.9 kg·hm-2·mm-1,超晚播水分利用效率最低,为5.5 kg·hm-2·mm-1,苗期适当干旱有利于油葵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建议农牧交错带油葵适宜播种期安排在5月中旬前后。  相似文献   
100.
1选育经过B优827是西南科技大学于1991年用早籼型优质保持系L301B与早籼型抗病保持系地谷B进行有性杂交,当年在海南种植F1,F3选优系与L301A成对测交,经连续回交选择至1996年选定803A优系。1998年用803A与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中籼恢复系蜀恢527配组育成中籼迟熟优质杂交稻组合B优827,其亲本组合即为803A×蜀恢527。2002年3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为:川审稻20020201),定名为B优827。200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为:国审稻2003049。2005年3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