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6篇
基础科学   16篇
  3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61.
彭飞 《北方园艺》2003,(2):48-48
葡萄近几年在各地有广泛栽植,各个苗圃均有优质苗木.因此,苗木出圃与贮藏至关重要.通过多方面考察总结了一些生产经验.  相似文献   
62.
植物和土壤微生物是土壤团聚体黏合物和养分的重要来源,因此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养分库的变化可指示生态系统退化过程。本文在长江源区根据植被群落特征选取未退化、中度和严重退化高寒草甸,研究其土壤中大团聚体(>250μm)、微团聚体(55~250μm)和游离态粉粒黏粒(<55μm)含量、不同粒级团聚体碳氮磷含量及储量随草地退化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植物和微生物活动与这些变化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未退化和中度退化高寒草甸土壤以微团聚体为主。退化使高寒草甸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碳氮含量及储量显著下降,但磷含量及储量未发生显著变化。游离态粉粒黏粒氮磷储量在严重退化高寒草甸显著增加。各团聚体碳氮含量与地上生物量和微生物量碳正相关,磷含量与微生物量碳负相关。本研究表明植物及受其影响的土壤微生物变化是造成高寒草甸退化后不同团聚体碳氮磷库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3.
近年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部分地区退化严重,对生态环境及牧民畜牧业生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在草地不同退化阶段中存在着关键阶段,超过了这个阶段,极难恢复。因此,确定草地退化的关键阶段是草地可持续恢复的基础。研究样地设在青藏高原北麓河流域多年冻土区,根据植被和土壤特征选取了未退化到极度退化的5个退化梯度,探讨不同退化程度对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以及群落中各功能群相对盖度的影响,为揭示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植被退化关键阶段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随着退化程度加剧,禾本科和杂草类植物相对盖度显著增加(P 0.05),而莎草科植物相对盖度则显著降低(P 0.05);2)地上生物量在轻度退化阶段无显著变化(P 0.05),中度退化阶段开始显著降低(P 0.05);3)地下生物量和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均在中度退化阶段后显著降低(P 0.05),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在各土壤深度比例有向深处增加的趋势;4)不同退化程度莎草科植物相对盖度和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在0–10 cm土壤深度所占比例极显著正相关(P 0.01),但与10–20 cm土壤深度地下净初级生产力所占比例无显著相关(P 0.05),与20–30 cm和30–50 cm土壤深度地下净初级生产力所占比例均显著负相关(P 0.05),而杂草相对盖度和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在各土壤深度所占比例则表现出与莎草科植物相反的趋势。中度退化是草地退化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64.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而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大面积退化对土壤呼吸及碳循环造成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探明高寒草甸退化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对北麓河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呼吸及其相关因子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土壤呼吸与生物量、地下净初级生产力以及土壤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呼吸在生长季均表现出相似的动态特征,随退化程度加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中度退化程度达到最大值,且在生长季中期变化显著(P 0.05)。2)土壤呼吸和地上、地下生物量及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均显著线性正相关(P 0.05)。3)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之间呈指数关系,但不同退化程度下土壤呼吸对土壤温度的敏感性不同,土壤呼吸敏感性在轻度退化(Q_(10)=3.26)和中度退化程度(Q_(10)=3.22)大于未退化(Q_(10)=2.66),而在重度退化(Q_(10)=2.49)和极度退化程度(Q_(10)=1.96)小于未退化;这主要是由不同退化程度土壤温度、地下生物量以及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差异造成。研究的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退化草地的碳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65.
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变化可以反映土壤变化并有效指示退化土地的恢复成效。本研究以黄河源区沙化草地为对象,应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无任何人工干预措施的对照样地(CK)、播草种样地(P_1)、4年砾石方格沙障+播草种样地(P_2)和12年砾石方格沙障+播草种样地(P3)的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分析了不同干预措施(沙障+播草种/播草种)和干预时间(4年/12年)对沙化草地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1)细菌群落在CK和P_1样地聚为一组,P2和P3样地聚为另一组,真菌群落在CK、P_1和P_2样地聚为一组,P_3单独为一组;2)表层土壤有机碳和硝态氮含量在P_3样地中显著高于CK和P_2样地(P 0.05),而土壤铵态氮在各样地间无显著差异(P 0.05);3)植被盖度在P3样地中显著高于CK和P_2样地(P 0.05),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在P_3样地中显著高于CK样地(P 0.05)。研究认为,砾石方格沙障+播草种的干预措施促进了黄河源区沙化草地表层养分的积累,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有利于植被的定殖和生长,且随措施实施年限的延长,改善成效愈加明显,是高寒地区严重沙化土地治理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6.
陈翔  彭飞  尤全刚  王涛  薛娴 《草业科学》2016,(5):825-834
采用红外辐射灯(infrared heater)模拟气候变暖背景,研究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优势植物种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美丽风毛菊(Saussurea superb)和黑褐苔草(Carex atrofusca)的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对气候变暖的短期响应及其差异性,旨在为评价草地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模拟增温W1(1.88℃)和W2(3.19℃)均可改变高寒草甸物种分布的频度和季节分布格局,并显著影响植被高度和光合色素含量,影响程度存在种间差异性。与不增温对照相比,W1增温下物种具有不同的响应,美丽风毛菊的高度、频度和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珠芽蓼和黑褐苔草均呈增加趋势。W2增温显著增加了珠芽廖和黑褐苔草的高度、频度和叶绿素含量(P0.05),却显著降低了美丽风毛菊的叶绿素a/b值(P0.05)。物种间光合特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样地间差异性表现更为突出,但增温处理间变化不明显。这说明增温可促进高寒草甸牧草类植物的生长发育,延长青草期,有利于牧业生产,但斑块状分布明显。  相似文献   
67.
通过对比我国木质门适用的相关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分析我国木质门产品有害物质释放量检测适用标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部分标准未及时修订导致甲醛释放量检测与现行国家强制性标准矛盾;使用气候箱检测有害物质释放量时,破坏性检测的检测数据与木门实际状态符合性有待提高,现行标准中的非破坏性检测需采用大气候箱,设备成本及占用场地大。本文提出了可广泛普及的无损检测木质门产品甲醛释放量检测方法,即采用5 m3气候箱,以1 m2/m3为标准承载率,实际承载率与标准承载率比值作为试验时的空气交换率,既提高了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又避免有损检测造成大量木质门产品浪费,节约木材资源;另外,相比现行的有损检测法,无损检测法试验运行成本可降低41.4%~56.6%。分析近年我国木质门产品地方抽检情况,建议将甲醛释放量无损检测方法和限量值分级纳入木质门产品标准。  相似文献   
68.
2017年6月开始,对浙江省主要香榧Torreya grandis生产县(市)进行调查,发现香榧害虫120种,隶属5目,其中61种为新发现的香榧害虫。调查发现蚧虫类Coccoidea危害较重,混交林香榧虫害危害程度低于纯林。香榧害虫的增多与纯林种植且过度精细化管理有相关性。该结果对香榧虫害防治、科研人员教学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9.
变速换挡是拖拉机行驶中经常用到的,能否及时、准确、迅速地换挡,对延长拖拉机寿命,减少油料消耗有重要的意义。对轮式拖拉机变速换挡操作技术要点做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70.
烟夹烘烤的利弊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究烟夹装烟方式在朝阳地区烟叶生产中的适用性,进行了烟夹烘烤与常规挂杆烘烤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烟夹烘烤可以有效提高烤房的装烟量,降低烘烤能耗和用工成本,且烤后烟叶外观质量与常规挂杆烘烤无明显差别。但目前烟夹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