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0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1篇
  2篇
综合类   56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23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1.
【目的】筛选并鉴定对苦瓜枯萎病具有生防应用潜力的拮抗菌株。【方法】从河南省南阳桐柏山景区采集土壤样品,先通过梯度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获得细菌纯培养,再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筛选获得1株对植物病原菌具有稳定抑菌活性的拮抗菌株TB17。【结果】试验分别测定其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并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将菌株TB17鉴定为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平板对峙试验结果表明,菌株TB17对苦瓜枯萎病菌生长抑菌率为49.03%,其稀释5倍和10倍的无菌发酵滤液对苦瓜枯萎病菌生长抑制率为63.96%和54.95%。拮抗谱测定结果表明,菌株TB17对苦瓜枯萎病菌、玉米大斑病菌、苹果轮纹病菌、小麦全蚀病菌等7株靶标菌都具有一定的拮抗活性。【结论】菌株TB17可以促进苦瓜生长,并对苦瓜枯萎病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其防效达76.92%。  相似文献   
11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水产品生产量和贸易量增加迅速,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水产品市场逐步国际化,水产品品牌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依然面临如水产品品牌规模较小,知名品牌较少,科技含量较低,水产品市场混乱,投入资金不足,缺乏监管,水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水产品品牌的创建与维护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希望引起一些水产品企业的重视,提高水产企业市场竞争力,更好地应对国内竞争和国际挑战。  相似文献   
113.
西南大西洋鱿鱼钓渔船作业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西南大西洋鱿鱼钓渔船捕捞作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 本研究基于 2018—2019 年 1—5 月的西南大西洋鱿鱼钓渔船船位数据挖掘渔船捕捞努力量信息, 统计分析了渔船作业重心变化; 结合同期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 SSH)、底层温度(bottom temperature, BT)和叶绿素 a 浓度(chlorophyll-a, CHL-a) 4 种环境数据, 绘制环境因子和捕捞努力量的空间分布叠加图, 定性分析了捕捞努力量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构建捕捞努力量对海洋环境非线性表达方式, 分析海洋环境变动对西南大西洋鱿鱼钓渔船捕捞的影响。结果表明: 1—5 月研究区域渔船捕捞努力量呈现先增后减趋势, 其中 2 月捕捞努力量最高; 渔船作业重心具有明显的纬向月变化特征, 1—5 月渔船作业重心整体呈现由北向南转移。鱿鱼钓渔船主要在 SST 8~15 ℃, SSH –0.14~0.16 m, BT 5~8 ℃和 CHL-a 浓度 0.2~0.6 mg/m3 范围内作业。GAM 模型表明空间因子和环境因子对西南大西洋鱿鱼钓分布有显著影响。经度和纬度的协同作用对捕捞努力量的解释方差贡献最大, SST、SSH、CHL-a 浓度和 BT 4 个环境因子对捕捞努力量均有重要影响。 所有变量对捕捞努力量的影响作用都是非线性的, 其中 SST 影响最密切范围在 14~15 ℃, SSH 影响最密切范围是 ?0.1~0.02 m, BT 影响最密切的范围是 5~6 ℃, CHL-a 浓度影响最密切范围是 0.2~0.4 mg/m3 。  相似文献   
114.
生物炭固定化硝化菌去除水样中氨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稻壳生物炭为载体,将硝化菌固定在稻壳生物炭上,考察氨氮浓度、pH和温度对氨氮去除影响的基础上,研究了固定化硝化菌剂对氨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将硝化菌固定在生物炭上,既保留了生物炭对水体中氨氮的吸附性能,又可以充分发挥微生物的高效降解作用。常温条件下,对于初始氨氮浓度≤300mg/L的水样,调节水样pH为7.5,控制水样溶解氧浓度为1.5mg/L左右,稻壳生物炭固定化硝化菌剂对氨氮去除率可达85%。  相似文献   
115.
【目的】明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氧化亚氮(N2O)排放系数的差异并评估区域N2O排放,为评估南方红壤丘陵区N2O排放清单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南方红壤丘陵区4种常见的土地利用方式(油茶林、旱地农田、稻田和松林),通过分析土壤不施肥与施氮肥时N2O排放速率和排放量的差异,计算排放系数,并用15N同位素标记方法探究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对土壤排放N2O的相对贡献。【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明显,稻田全氮含量最高(2.22 g/kg),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P<0.05,下同)。土壤不施肥时,N2O排放速率在0~227.80 μg/(kg·h),施氮量为200 kg N/ha时,N2O排放速率在0~4213.27 μg/(kg·h)。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N2O排放系数均随土壤孔隙含水量(WPFS)增加而增加,WPFS为75%时,稻田、旱地农田、油茶林和松林土壤N2O排放系数分别为2.47%、0.39%、2.31%和0.91%。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N2O排放系数主要受全氮含量影响,N2O累积排放量均与潜在反硝化潜势呈显著正相关,除稻田外,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N2O累积排放量也与潜在硝化势呈显著正相关,以NO3--N为底物的反硝化作用对N2O排放的相对贡献平均大于90.00%,远高于硝化作用。【结论】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以NO3--N为底物的反硝化作用主导N2O排放,施用氨基氮肥可能有效减少氮肥N2O排放损失,为国家执行碳中和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6.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5%,农村的发展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而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此,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的优势,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影响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战略性任务。  相似文献   
117.
从竹子公园的层面调查分析了现代园林竹子造景的现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指出现代园林植物造景借鉴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艺术手法应“景到随机”、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18.
【目的】试验旨在研究东北地区秋季饲喂赖氨酸锌对湖羊血浆生化指标与精子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体况良好的1~2岁湖羊种公羊32只随机平均分为4组,分别补饲0、25、50、100 mg/d赖氨酸锌。试验于2022年8月至2022年10月在黑龙江伊春开展,平均气温10.3℃。试验预试期7 d,正试期56 d。分别于试验第28、42及56天采集湖羊颈静脉血,测定血浆睾酮、褪黑素、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以及血浆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丙二醛水平。采集湖羊精液测定精子活率、质膜完整率及畸形率。【结果】第28天时50 mg/d组湖羊褪黑素水平显著高于0及100 mg/d组(P<0.05),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0 mg/d组(P<0.05),白细胞介素-4水平显著低于25 mg/d组(P<0.05),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显著低于0 mg/d组(P<0.05)。第42天时50 mg/d组湖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0 mg/d组(P<0.05),白...  相似文献   
119.
为探究宠物犬患尿道炎的病因,本试验对采集的尿道拭子样品进行传统分离培养,从中得到1株优势菌株,随后对该菌株进行细菌形态、生化特性、16S rRNA序列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在培养基的菌落特征为表面光滑、白色的圆形突起,染色镜检为革兰阳性,其形态为成对、四联状球菌。16S rRNA基因PCR扩增和测序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的16S rRNA基因与马脲气球菌(Aerococcus urinaeequi)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7.99%,确定该菌株为马脲气球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对克林霉素、万古霉素、复方新诺明、阿奇霉素和红霉素等12种抗菌药物耐药;对多西环素和四环素敏感,可用于尿道炎的治疗。本试验对该地区犬尿道炎的治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0.
种子老化是影响种子生产和储藏的重要因素,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已成为影响种子活力中最具威胁性的因素之一。老化种子的检测以及种子老化后发芽情况的鉴定对种子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常用的检测手段都是一次性、破坏性的。因此,一种快速、无损的种子老化和发芽检测方法不仅是研究的需要,也是种子行业进行种子检测分选所急需的。利用多光谱成像技术,采集紫花苜蓿种子的形态和光谱特征数据,利用LDA(线性判别分析)、SVM(支持向量机)和nCDA(归一化标准判别分析)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不同老化程度苜蓿种子及其发芽情况分别进行分类和预测。结果表明,不同老化程度种子平均光谱反射率在470~660 nm处出现了明显的区别。LDA可以区分老化种子和未老化种子(准确度93.0%~97.7%),也可以区分不同老化程度的种子(准确度75.3%~91.7%),且均高于SVM的分类结果(准确度分别为92.4%~94.9%和68.7%~78.8%);nCDA对老化种子进行区分的准确度高达88%~98%。同时,LDA可以准确预测发芽种子和不发芽种子,准确度可达98.7%,高于SVM的92.1%;nCDA预测老化种子发芽准确度达到了90%~99%。本研究证明了多光谱成像与分析技术不仅可以区分老化种子,也可以预测种子的发芽。上述结果证实多光谱成像技术结合多元分析为高效无损检测苜蓿种子活力提供了新途径,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