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甘薯无病毒苗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991 ̄1996年,甘薯茎尖离体培养采用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6-苄基氨基嘌呤(6-BA)0.5mg/L+萘乙酸(NAA)0.2mg/L+腺素(Ad)5mg/L,培育出12个甘薯品种的脱毒苗,茎尖培养成苗率50.0% ̄95.6%,成苗期43 ̄60d。切取的茎尖大小与脱毒效果呈显著的负相关(r=-0.9875),茎尖带1个叶原基时,SPFMV脱毒率为38.1%,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植物病毒钝化剂可使  相似文献   
52.
通过改良EDC法,将2,4-DB、2,4-D分别与载体蛋白(BSA、OVA)偶联合成了2,4-D的免疫原2,4-DB-BSA、2,4-D-BSA和包被原2,4-DB-OVA、2,4-D-OVA.免疫抗原测定结果表明,所得紫外吸收光谱,具有载体蛋白BSA和半抗原2,4-DB或2,4-D的特性,最大吸收峰为282 nm.合成2,4-DB-BSA、2,4-D-BSA免疫抗原的结合比分别为1:24、1:20,合成的2,4-DB-OVA、2,4-D-OVA包被原的结合比分别为1:10、1:8.上述两种免疫原分别免疫新西兰白雄兔,获得2,4-D类农药多克隆抗体.其中免疫2,4-DB-BSA的两只兔PBD1和PBD2的效价较高,分别是1:102400和1:51 200.选择效价较高的PBD1多克隆抗体进一步优化筛选出抗原抗体的工作浓度,2,4-D-OVA包被原3 μg·mL-1,PBD1多克隆抗体1:12 800.经测定,该多克隆抗体对目标检测物2,4-D、2,4-D butyl ester敏感度较高,抑制中浓度(I,50)、检测限(I,20)分别为,2,4-D:179.8 ng·mL-1,1.09 ng·mL-1;2,4-D butyl ester:3010.0 ng·mL-1,1.53 ng·mL-1.对2,4-D识别的特异性也较强.另外测定了制备2,4-D多克隆抗体对几种2,4-D类似结构化合物交叉特异性反应,2,4-DB最强,2,4-D次之,之后依次为2,4-D丁酯、2,4-D异丙酯,交叉反应性较差的有2甲4氯、2,4,5-涕、2,4-滴丙酸.  相似文献   
53.
为减少化学农药的面源污染,改善沿湖区域生态环境,生产符合国家标准安全使用的放心食品,增加当地农民收入,2009~2010年对山东省沿南四湖地区甜瓜白粉病、霜霉病、炭疽病等真菌病害进行了农药绿色替代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结果表明,生物农药25%阿米西达悬浮剂1000倍稀释液的防效分别为85.47%、83.10%,均极显著高于被替代化学农药55%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的防效;其1500倍处理及0.5%卫保水剂的400倍、600倍处理防效也较55%烯酰吗啉的防效有所提高。通过该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产量、产值均有所提高,农民增收,经济效益客观,推动了当地绿色农产品、食品的生产,同时达到保护南四湖地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54.
黄淮地区大豆花叶病研究进展尚佑芬赵玖华杨崇良李长松路兴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济南250100)大豆病毒病是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国外报道有50多种分离物侵染大豆,其中近20种对大豆生产有严重威胁。国内已知有12种病毒可侵染大豆,其中6种已...  相似文献   
55.
我国大豆根腐病研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大豆根腐病的症状、病原菌种类、主要病原菌的寄主范围、主要病原菌在大豆上的致病力分化、传播途径、消长规律、影响发病的因素、大豆抗根腐病鉴定方法等作了介绍,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6.
不同药剂对麦蚜的防治作用及对麦田天敌昆虫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为了明确杀蚜药剂对麦蚜的防治效果、适宜的防治时期、对生态环境安全性和粮食作物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对4.5%氯氰菊酯、40%氧化乐果、40%毒死蜱、3%啶虫脒、10%吡虫啉等9种防治麦蚜的药剂进行了筛选,发现各药剂对麦蚜的防效较好,喷药后7 d防效均在90%以上.9种农药在喷施后的3 d内,对麦蚜的主要天敌蚜茧蜂和瓢虫影响较大,两种天敌数量锐减,但到7 d时各处理蚜茧蜂数量均有回升,其中不同剂型的吡虫啉、啶虫脒和鲁植顺克处理的蚜茧蜂数量同对照相差不大.由于瓢虫本身数量较少,而且喷药期内麦田瓢虫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因此,种群数量回升不明显.在5月3日、5月8日、5月13日用4.5%高效氯氰菊酯、40%氧化乐果、5%蚜螨虫净超微乳油、20%吡虫啉可湿性液剂四种药剂进行了不同时期防治麦蚜农药试验,表明在麦蚜发生初盛期喷施杀蚜剂可以有效防治麦蚜.各农药处理小麦收获晒干后的农药残留量均在国家安全标准之内.根据试验结果,建议在麦蚜发生初盛期喷施吡虫啉或0.7%阿维.BTWP,可以减少喷药次数,提高作物产量,同时保护田间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7.
选用毒氟磷、香菇多糖等几种病毒抑制剂或钝化剂,设计了15个单独或组合处理,探讨田间防治大白菜病毒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毒氟磷、香菇多糖2种单剂单独使用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70.01%、66.02%。该2种药剂组合为毒氟磷+香菇多糖或者分别与维佳希复配为毒氟磷+维佳希、香菇多糖+维佳希均可产生一定的增效作用,其防治效果分别达83.70%、78.07%、82.32%。  相似文献   
58.
玉米不同播期与玉米粗缩病发生及产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2011年连续3年,对不同玉米播期的灰飞虱发生情况、玉米粗缩病发病情况及玉米产量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从4月25日至6月19日每隔5d,连续12次播期的试验区,3年灰飞虱成虫种群的消长动态基本相同,在6月14日达到高峰;4月30日之前和6月19日以后播种,粗缩病发病率明显降低,灰飞虱发生高峰期前播种发病率最高,不适于播种,且在5月20日至5月30日播种玉米产量损失最大.因此,播期是影响玉米粗缩病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适当早播和晚播,避免玉米苗期与一代灰飞虱成虫发生高峰期相遇,可预防玉米粗缩病的爆发.  相似文献   
59.
利用采自山东章丘、济宁表现典型粗缩病症状的玉米植株样品进行ELISA和RT-PCR检测。间接ELISA结果表明,二者均与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多克隆抗体表现阳性反应。RT-PCR扩增出该病毒基因组S10约1.8 kb片段。获得的1 801 bp 全长序列与已发表的相关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章丘分离物克隆JNZ-14序列、济宁分离物克隆JN-8序列均属于RBSDV,但其与玉米粗缩病毒(MRDV)的进化关系比其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的关系还要近,且2个分离物分别处于属于RBSDV的Ⅱ或Ⅰ两大分支中。  相似文献   
60.
山东省玉米病毒病病原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基因组核苷酸全序列测定、电镜观察、血清学测定、传播介体传毒试验等方法对山东省田间发生的玉米病毒病进行了毒原鉴定,结果表明,山东省玉米病毒病毒原主要为甘蔗花叶病毒(SCMV-SD)和玉米粗缩病毒(MRDV)。蚜虫是SCMV-SD的主要传毒介体,灰飞虱是MRDV的传毒介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