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4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3篇
  17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35篇
园艺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旱地春小麦生长状况的影响,以探明旱地春小麦生长发育与氮素施用情况的关系等问题,从而为旱地春小麦高产、优质施氮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马铃薯新品种紫彩3号为材料,在海拉尔区、牙克石市、特尼河农场3个试验点开展生物刺激素对彩色马铃薯植物学特征、产量和商品薯率的影响研究,共设置6个不同配比的生物刺激素处理,测定了各处理马铃薯苗期的须根长、株高、茎围等植物学特征及块茎产量、商品薯率等产量性状。其中3个试验点处理3(枯草芽孢杆菌500 mL/亩)的幼苗须根长、株高、茎围等植物学特征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2(卓润1 000 mL/亩)和处理1(卓润500 mL/亩)的幼苗须根长、株高、茎围等植物学特征均显著高于清水对照;3个试验点处理2的块茎产量和商品率综合表现最佳。本试验初步明确了卓润、AMB、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刺激素对彩色马铃薯植物学特征、产量和商品薯率的影响,为筛选出适宜本地彩色马铃薯的生物刺激素施用浓度和种类奠定了基础,为彩色马铃薯绿色种植及提质增效技术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杨富  姜超  施毅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7):13-14,86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建设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安全优质的重要措施.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创响"大同好粮"品牌,是实现大同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生产绿色健康优质特色粮食、提高农业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打造特殊品牌的必由之路.该文简述了大同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以期为大同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蘑菇种植面积的扩大,生产数量的增加,造成上市高峰比较集中,加上蘑菇的货架期比较短,如果不能及时加工,直接导致价格下跌.为了缓解市场供需矛盾,延长商品的货架寿命,提高栽培者的经济效益,蘑菇采摘后,可采用保鲜与盐渍的方法,避过上市高峰,取得理想收益.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为了阐明极度退化的崩岗生态系统内芒萁的生长状态和养分储存特征,对闽西南3处不同侵蚀强度的典型崩岗内芒萁叶片C、N、P含量及C/N、C/P、N/P特征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不同侵蚀强度下崩壁部位和崩岗不同侵蚀部位中芒萁叶片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崩岗内芒萁叶片的C、N、P平均含量分别为477.10 g·kg~(-1)、6.45 g·kg~(-1)、0.25 g·kg~(-1),芒萁叶片的N、P养分含量极低;而C/N、C/P、N/P平均值分别为96.82、2 097.20、27.67,芒萁生长受P限制。不同侵蚀强度下的崩壁内芒萁叶片的C、N、P含量及C/P、N/P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C含量、C/P和N/P均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强而减小,N含量在中度侵蚀的崩壁内较高,而P含量则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强而增加,表明芒萁对土壤侵蚀严重的崩岗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崩岗的不同侵蚀部位中芒萁叶片的P含量、C/P和N/P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P含量在集水坡面最高,在崩壁最低;而C/P、N/P均表现为崩壁显著大于其他各侵蚀部位。可见,在崩岗的不同侵蚀部位,崩壁中芒萁对C的同化能力强于其他侵蚀部位,且对P利用效率也显著高于其他侵蚀部位。综上,在侵蚀严重的崩岗生态系统中,芒萁有较强的同化C能力和较高的对P利用效率,能通过调节自身C、N、P元素含量很好地适应土壤侵蚀严重、养分极度贫瘠的生境。  相似文献   
16.
不同饵料对中华虎头蟹幼体发育和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中华虎头蟹苗种繁育过程中饵料及投喂的影响,进行了不同饵料对中华虎头蟹溞状幼体和大眼幼体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实验。实验结果,中华虎头蟹各期幼体生长发育效果较好的饵料为动物性饵料,Z1期以卤虫无节幼体为开口饵料,只投喂扁藻后期幼体发育较差;Z2以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的搭配为好;Z3期则以轮虫为适宜饵料;M期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7.
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宝泉岭垦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宝泉岭垦区所辖13个农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为:集约利用3个,适度利用6个,低度利用1个,粗放利用3个;垦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仍有较大潜力。在充分考虑各级分区特征及主要限制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垦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垦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干露、盐度、温度变化对中华虎头蟹仔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单因子分析方法,在生化培养箱中设置5个干露梯度,15个盐度梯度及12个温度梯度,研究干露、盐度、温度变化对中华虎头蟹仔蟹存活及其活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干露温度梯度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时间的延长,仔蟹爬行、游动、钻沙能力不断减弱;在0、1、2、45、50盐度梯度下,24h后仔蟹成活率、活力下降明显;10~35℃温度梯度下,24h后成活率超过90%,能正常摄食、活动,其他温度试验组,随温度变化,仔蟹活力不断减弱至无法摄食活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三星黄萤叶甲成虫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为了解该害虫的发生、扩散行为,以及预测预报与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先在田间调查100个样点,每个样点1 m2,记录三星黄萤叶甲成虫数量,绘制田间分布实况图;再用五点式、平行线式、对角线式、Z字形式和棋盘式5种抽样方法模拟抽样,比较这5种抽样方法与全查方式的调查结果;用最适抽样方式定点取样,记录三星黄萤叶甲成虫数量,分析其空间分布型。【结果】适合性检验以五点式的效果最好,平行线式和棋盘式次之;平行线式的抽样代表性最好,五点式和棋盘式次之;平行线式的变动幅度较低,增加1.455 9%。三星黄萤叶甲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且具有密度依赖性。三星黄萤叶甲的聚集原因由昆虫本身的习性和环境共同引起。田间调查时,可根据理论抽样数学模型及允许误差和虫口密度确定最适理论抽样数。【结论】田间调查三星黄萤叶甲时,可采用五点式、平行线式和棋盘式3种抽样方法,且以平行线式最为理想;三星黄萤叶甲成虫在绞股蓝田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且具有密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单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的附着基处理方式及投放时机对大竹蛏稚贝存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竹蛏稚贝存活及生长对附着基的不同处理无明显选择性,实际生产中以清洗过的细海沙为附着基最为合适;投放附着基的早晚对存活的大竹蛏稚贝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但700μm以后其存活率降低,以500μm左右投放清洗好的附着基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