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7篇
  免费   229篇
  国内免费   260篇
林业   266篇
农学   120篇
基础科学   111篇
  262篇
综合类   1673篇
农作物   189篇
水产渔业   98篇
畜牧兽医   497篇
园艺   208篇
植物保护   15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165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147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184篇
  2013年   214篇
  2012年   269篇
  2011年   277篇
  2010年   238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226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20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5 毫秒
991.
小麦新品系98-1266与川麦28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和微卫星 (SSR)标记 ,对小麦优质兼抗丰产 1BL/ 1RS易位系 98- 12 6 6与川麦 2 8号在DNA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差异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 ,在所用 12 7个RAPD随机引物中 ,有 4个引物能稳定地揭示材料间的差异性。该 4个引物共扩增出 17条带 ,其中 7条带 (占 35 % )具有多态性。在 2 4个SSR位点上 ,共检测到 34个等位基因。其中 ,有 8个位点 (占 33 3% )能揭示 98- 12 6 6与川麦 2 8号间不同基因型的差异。本文还对RAPD和SSR标记在小麦遗传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2.
利用RAMP和ISSR标记分析大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RAMP和ISSR两种标记分别对60份大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两种标记都能揭示材料间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ISSR标记多态性又高于RAMP标记。在RAMP分析中,每个引物可扩增出1~10条DNA片段,平均为5.27条;22个RAMP引物共扩增出116条DNA片段,其中98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PPB)为84.48%;平均多态信息量(PIC)为0.277;每个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602;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GS变化范围为0.551~0.965,平均值为0.830。在ISSR分析中,每个引物可获得1~10条DNA片段,平均为5.95条;19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113条DNA片段,其中111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PPB)为98.23%;平均多态信息量(PIC)为0.427;每个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033;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为0.203~0.931,平均达0.676。聚类分析表明,两种标记都能将供试材料完全区分开,聚类结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明显差异。Mantel检测表明,这两种标记极显著相关(r = 0.346, t = 2.808)。  相似文献   
993.
对5种DNA提取方法进行比较,得到一种效率较高的、且适用于西番莲ISSR-PCR的DNA提取方法.同时,对影响西番莲ISSR-PCR的因子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改良的SDS法2提取的DNA最适宜进行西番莲的ISSR-PCR扩增.ISSR-PCR产物在2%琼脂糖凝胶上检测,发现PCR扩增的平均条带数为4.1 2条.西番莲的ISSR-PCR的最优体系为20μL PCR反应液体系中含有1×buffer(Mg2+),0.2 mmol/L dNTPs,0.5μmol/L引物,0.2 UTaqDNA聚合酶,5 ng DNA模板.  相似文献   
994.
对比试验表明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在保护地番茄栽培中 ,其产量和品质与较高肥力的土壤相差无几 ,而高于一般营养液基质栽培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灌溉排除液中硝酸盐含量也远低于一般的营养液基质栽培 ,对环境影响也大大降低。在施用有机肥料以及配合少量化肥的条件下 ,其产量和品质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95.
珠江三角洲三水市种植业耕作模式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广东三水市种植业18种耕作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互协调的模式有:稻-荸荠、菜-萝卜-萝卜、瓜-豆-番茄和瓜-豆-菜等;两效益相互矛盾的模式有:瓜-瓜-菜-较好的发展前途。但有待优化作物结构和管理技术,提高系统功能和效益。  相似文献   
996.
乳铁蛋白(LF)是一种铁结合糖蛋白,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组织和体液中。它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包括调节铁代谢和免疫反应,并具有抗微生物、抗氧化、抗癌和抗炎等活性。乳铁蛋白可以直接或间接螯合铁发挥其抗菌、抗氧化作用;乳铁蛋白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对先天性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都有作用。本文综述了乳铁蛋白的生理功能,旨在为其在医学、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97.
为筛选适宜宁夏雨养区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引进的8个青贮玉米品种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8个青贮玉米品种间的株高、穗位高、茎粗、叶片数、鲜草产量、干物质、粗灰分、粗蛋白、粗脂肪以及淀粉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中玉335及宁单34的生物学产量较高,且茎秆较为粗壮.中玉335、正大12及宁单34的干物质含量适中,粗蛋白、粗脂肪以及淀粉含量较高且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较低,品质较好.对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中玉335和宁单34表现优良,适宜在当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98.
试验旨在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50(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0,GPR50)在牦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的表达与定位规律,为进一步解析卵母细胞成熟的分子机制及理解牦牛繁殖的特异性提供依据。通过牦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利用免疫荧光染色监测不同时间点(0~24 h)纺锤丝形态和核相的变化,确定牦牛卵母细胞减数分裂4个时期,包括生发泡期(germinal vesicle,GV)、生发泡破裂期(germinal vesicle break down,GVBD)、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metaphase Ⅰ,MⅠ)与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metaphase Ⅱ,MⅡ)的时间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GPR50基因在牦牛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动态表达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PR50蛋白在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的亚细胞动态定位情况。结果表明,牦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0 h时90%处于GV期,6 h时94%处于GVBD期,16 h时92%细胞处于MⅠ期,24 h时94%处于MⅡ期。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GPR50基因在牦牛卵母细胞GV期即有表达,并在GVBD、MⅠ、MⅡ期成熟过程中逐渐升高,在MⅡ期达到顶峰,且极显著高于GV与GVBD期(P<0.01)。GPR50蛋白在牦牛卵母细胞GV期时集中在膜上表达,并随着成熟进程的发展在细胞质和细胞膜均大量表达,在MⅡ期高亮度弥散表达。以上结果表明,GPR50基因参与牦牛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并发挥重要作用,为研究GPR50在牦牛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9.
本研究旨在探讨肠道微生物与杜洛克猪早期体重的关系。从91头80日龄杜洛克公猪中根据个体体重排序选择体重较轻(lighter body weight,LBW)的9头猪和体重较重(heavier body weight,HBW)的9头猪。通过对16S rRNA基因V3-V4区测序,分析了HBW和LBW组猪粪便中微生物多样性、组成和预测功能。结果显示,HBW和LBW组之间微生物的Alpha多样性无显著差异(P>0.05)。杜洛克仔猪肠道微生物的核心菌门为厚壁菌门(HBW和LBW组分别为65.62%和66.57%)和拟杆菌门(HBW和LBW组分别为30.87%和29.80%),核心菌属为普雷沃菌属(HBW和LBW组分别为23.82%和20.84%)、乳杆菌属(HBW和LBW组分别为9.11%和16.55%)、未分类的瘤胃菌科(HBW和LBW组分别为10.32%和9.98%)和未分类的毛螺菌科(HBW和LBW组分别为6.33%和4.53%)。PCoA分析显示,肠道微生物在杜洛克仔猪个体之间差异较小,但两组间在微生物组成上存在一些显著差异的菌属。在属水平上,HBW组猪中北里孢菌属、g_norank_o_Tremblayales、未命名的丹毒丝菌属、未分类的普雷沃氏菌科和粪芽孢菌属的丰度显著高于LBW组(P<0.05),棒状杆菌属在LBW组中的丰度显著高于HBW组(P<0.05)。此外,KEGG通路差异分析发现,倍半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胰岛素信号通路、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及安沙霉素类合成的途径显著富集于HBW组(P<0.05),分泌系统途径显著富集于LBW组(P<0.05)。本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猪早期肠道微生物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和猪的健康养殖。  相似文献   
1000.
肠道是机体重要的消化与免疫器官,维持肠道健康对猪的生长发育和疾病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肠道微生物功能的认知,猪肠道微生物组的研究正逐步成为热点。目前,尽管对某一生长阶段猪的肠道微生物组已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但仍缺乏有关商品猪整个生命周期范围内肠道微生物组动态变化的全面纵向研究。而从出生到出栏,猪在整个生长周期内的肠道微生物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动态的发育过程。作者综述了猪哺乳期、断奶期、育肥期和妊娠期等从出生到育肥过程中不同阶段肠道微生物组的纵向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一方面,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显著变化主要发生在断奶期;另一方面,虽然肠道微生物组成随着时间始终在不断变化,但仍有一部分优势菌是一直存在的,这部分优势菌被称为核心菌群,而只在特定时期才出现的菌只是胃肠道中的"过客",也最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肠道微生物组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年龄、饮食、环境、抗生素使用等,其中饮食对塑造肠道微生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可为理解猪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肠道微生物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改善猪生长性能和健康水平的微生物技术手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