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57篇
  免费   915篇
  国内免费   1450篇
林业   1419篇
农学   1626篇
基础科学   1203篇
  1959篇
综合类   5872篇
农作物   826篇
水产渔业   579篇
畜牧兽医   2369篇
园艺   684篇
植物保护   685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215篇
  2022年   559篇
  2021年   673篇
  2020年   606篇
  2019年   555篇
  2018年   395篇
  2017年   675篇
  2016年   448篇
  2015年   770篇
  2014年   769篇
  2013年   940篇
  2012年   1154篇
  2011年   1195篇
  2010年   1160篇
  2009年   1045篇
  2008年   897篇
  2007年   868篇
  2006年   771篇
  2005年   632篇
  2004年   349篇
  2003年   300篇
  2002年   357篇
  2001年   332篇
  2000年   282篇
  1999年   252篇
  1998年   172篇
  1997年   148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110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01.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research has examined the collaborations within technology-based industries, but how technological intensity relates to the evolution of interregion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 is less well understood.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ynamic changes of spatial structure and determinants of intercity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in the sectoral innovation networks of high-tech industries contrasting to low and medium technology (LMT) industries in the Greater Pearl River Delta (GPRD), China. Using the sectoral patent application data over the period 2008–2016, 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results confirm a higher level of triangles in the co-invention network of high-tech industries than within LMT industries. Moreover, the empirical results through Exponential Random Graph Model (ERGM) show that, compared to LMT industries, collaboration in the co-invention network of high-tech industries is less sensitive to geographical and linguistic distance, while more subject to economic distance, regional educational level and government support with time. In addition, cognitive proximity and regional R&D intensity are both important prerequisit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se two collaborative networks.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究蛋鸡育成期和产蛋高峰期相关生殖激素含量及其受体基因mRNA表达量在24 h内的变化规律与差异,分析血液生殖激素含量变化与产蛋排卵行为的关系。【方法】以育成期和产蛋高峰期的罗曼蛋鸡为研究对象,监测其在产蛋高峰期的产蛋时间点,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2个时期蛋鸡血液中前列腺素(PGs)、雌二醇(E2)、促卵泡素(FSH)、黄体生成素(LH)含量在24 h内的动态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相应时间点的前列腺素F受体(PTGFR)、雌激素受体(ERα)、促卵泡素受体(FSHR)和黄体生成素受体(LHR)基因mRNA在输卵管子宫部的日表达水平。【结果】蛋鸡产蛋时间集中在早上08:00-10:00。产蛋高峰期时,一天中06:00、10:00、14:00、18:00的PGs含量显著高于育成期(P0.05),E2含量在06:00和18:00极显著高于育成期(P0.01),FSH含量在18:00显著高于育成期(P0.05),LH含量在14:00、22:00和02:00显著高于育成期(P0.05)。育成期除LH外,其余3种激素含量在一天中波动不大。产蛋高峰期PGs含量在产蛋前显著高于产蛋后,PTGFR mRNA表达量在产蛋前后4 h均显著(P0.05)升高;FSH和E2含量在产蛋后(18:00)极显著(P0.01)上升。子宫组织的激素受体基因表达量变化与相应血液激素含量变化一致。【结论】蛋鸡产蛋时间集中于上午,产蛋高峰期各生殖激素含量总体高于育成期,蛋鸡育成期和产蛋高峰期的血液生殖激素水平变化规律与输卵管子宫部激素受体基因mRNA表达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PGs参与蛋鸡产蛋高峰期的产蛋和排卵过程,E2和FSH可能在蛋壳形成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3.
【目的】了解2010-2016年四川省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及其耐药基因的变迁。【方法】以2010―2016年收集的444株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鸡源225株,猪源219株)为对象,采用纸片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检测其产ESBLs情况和药物敏感性;采用PCR测序法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检测携带ESBLs菌株的基因型特征和部分菌株的亲缘关系。【结果】444株大肠杆菌中,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为27.7%,其中鸡源菌和猪源菌检出率分别为42.2%和12.8%。2010-2016年产ESBLs菌株从16.9%升高至40.4%,鸡源菌株ESBLs检出率随时间变化比猪源菌更明显;ESBLs阳性菌株对大多数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阴性菌株,且多重耐药性问题更严重;产ESBLs菌株携带的耐药基因以blaTEMblaCTX-M为主,并以blaTEM-1(63.3%)、blaTEM-52(32.1%)、blaCTX-M-55(42.2%)、blaCTX-M-65(27.8%)和blaCTX-M-14(21.1%)为主要流行亚型,且检出率及ESBLs基因亚型复杂性呈逐年上升趋势;ESBLs阳性菌株有广泛PFGE谱型,即便携带相同基因型的菌株也不存在亲缘关系。【结论】四川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产ESBLs菌株检出率及其耐药基因亚型的复杂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ESBLs是造成多重耐药性的主要原因,ESBLs耐药基因以水平传播为主。  相似文献   
104.
钝化材料对农田土壤Cd形态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钝化剂对土壤Cd生态风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在轻度Cd污染水稻田中施加钝化剂(海泡石、石灰、秸秆生物炭和螯合铁肥)开展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施加钝化剂使土壤pH值提高0.17~1.29个单位,Cd的可交换态减少29.79%~64.48%。施加海泡石、石灰、秸秆生物炭使得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ACE、Chao1、Shannon)增加,但螯合铁肥不利于微生物群落的生长,多样性指数均减少。土壤微生物群落随钝化剂的施加发生显著改变,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有所增加,芽单胞菌门、绿弯菌门、螺旋体菌门相对丰度均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pH和Cd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的关键因素,此外Cd形态也对微生物群落产生了影响。研究表明,施用钝化剂可降低土壤中重金属Cd的潜在生态风险,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使多种微生物群落得到抑制或增强。  相似文献   
105.
保护性耕作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内外有关常规耕作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及土壤线虫影响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大团聚体的破坏,降低团聚体周转速率,提高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保护性耕作提高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耕层微生物生物量,尤其对真菌生物量影响显著;保护性耕作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团聚体中微生物量和微生物多样性,但并未改变微生物在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保护性耕作可提高土壤线虫多度,提高原状土壤和土壤各粒级团聚体中线虫群落的成熟度指数和结构指数,但并未改变线虫总数、营养类群、功能团及生态指数在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针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展望了保护性耕作今后的研究重点,以期为因地制宜选取保护性耕作措施提供理论支持,推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6.
土壤重金属钝化效果评估——基于大田试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采用野外大田试验,研究了钙镁磷肥(Calcium-magnesia phosphate fertilizer)、麦饭石(Medical stone)、氧化铁吸附剂(Ferric oxide adsorbent)、氧化铝复合材料(Alumina composite)、植物型有机肥(Plant-based organic fertilizer)、牛粪(Cow dung)、骨炭(Bone char)对某地重金属污染农田的钝化修复效果,并利用动态加权评估方法评估了这几种钝化材料的综合适用性。试验结果表明:几种材料对土壤pH影响均较小,钙镁磷肥、麦饭石微量提高了土壤pH,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0.68和0.74个单位;施加植物型有机肥、牛粪和骨炭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了3.19、2.64 g·kg~(-1)和1.17 g·kg~(-1)(10.04%、8.31%和3.68%)。几种材料在0.6%的投加量下,除植物型有机肥外均有较好钝化效果,土壤有效态镉降低18%以上,且显著减少糙米中镉蓄积量(0.062~0.087mg·kg~(-1)),低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限值。为综合评估几种材料的效果及适用性,以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糙米镉含量、修复成本和产量为指标构建动态加权函数综合评估模型,评估结果表明,钙镁磷肥的综合修复效果最好,其次为骨炭和植物型有机肥。  相似文献   
107.
颗粒肥料离散元仿真摩擦因数标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分体圆筒法、倾斜法、抽板法和斜面法4种颗粒特性测试方法进行Plackett-Burman多因素显著性筛选试验,试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测试方法影响测量结果的显著因素与因素显著程度。根据分体圆筒法、倾斜法和斜面法的方差分析结果,提出一种基于颗粒物料整体特性的摩擦因数标定方法,将仿真试验与真实试验相结合,依次标定出尿素颗粒与PVC材料间静摩擦因数为0. 41,颗粒间静摩擦因数为0. 36,颗粒间滚动摩擦因数为0. 15。将所标定的摩擦因数采用无底圆筒法进行验证试验,休止角仿真试验结果为30. 57°,真实试验结果为31. 74°,相对误差为3. 69%,不同含水率下的实际试验休止角与所标定摩擦因数下的仿真休止角相对误差均不大于4. 59%,仿真试验结果与真实试验结果无显著差异,验证了所标定摩擦因数的有效性。本方法可用于其他颗粒状物料间摩擦因数的标定试验。  相似文献   
108.
为了给北方海水鱼虾蟹类育苗增添一种新的生物活饵料,利用循环水培养装置研究了西藏拟溞Daphniopsis tibetana Sars在稀释海水(盐度为18~20)中规模化培养的技术工艺参数,即起始放养密度、充纯氧和日采收率。结果表明:起始放养密度对西藏拟溞种群增长和日产量影响显著(P0.05),不同起始放养密度(200、550、900、1250 ind./L)培养试验中,放养密度为1250ind./L时,培养第33天时种群密度达最高,为(9500±550.73)ind./L,平均日产量为(125.00±8.35)g/(m3·d);充纯氧与充空气相比较,充纯氧能显著提高种群密度和日产量(P0.05),当放养密度为1250 ind./L、充纯氧时,西藏拟溞种群密度最高达(11 600±560.45)ind./L,平均日产量为(156.82±8.49)g/(m3·d);日采收率对西藏拟溞的种群增长和日产量也有显著影响(P0.05),日采收率为20%时最佳,放养密度为1250ind./L、日采收率为20%时,西藏拟溞种群密度最高为(12 900±995.04)ind./L,平均日产量为(176.52±15.08)g/(m3·d)。  相似文献   
109.
文章针对某主变扩建项目在施工调试工程中遇到的110 kV过程层A/B网交换机VLAN划分问题,部分GOOSE链路、SV链路怎么完善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保证了某变电站扩建3号主变压器的顺利投运,解决了该站即将面临的主变过载问题;提高了该站的运行可靠性及供电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0.
适度卷曲有利于提高水稻叶片的光合效率,增加植株光合产物的有效积累量。我们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籼型水稻保持系西农1B,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水稻半外卷叶突变体。该突变体从十叶期开始各叶片逐渐向外卷曲直至半卷状,并伴随茎秆半矮化和叶片披垂,暂被命名为semi-outcurved leaf 1(sol1)。与野生型(WT)相比,sol1的叶片卷曲指数均达到30%以上(P<0.01);倒一、倒二、倒三、倒四节节间长度和穗长极显著缩短,倒一、倒二、倒三叶的叶夹角显著或极显著增加;有效穗数、千粒重、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显著或极显著下降,一次枝梗数则增加11.3%(P<0.05)。sol1的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显著高于野生型。石蜡切片显示,sol1倒一叶的泡状细胞体积变小,数量显著增多,表皮细胞体积略微增大。遗传分析表明,sol1的半外卷叶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调控,定位于6号染色体标记JY6-3和JY6-10之间165 kb的物理范围内,共含15个注释基因。qRT-PCR结果表明,与泡状细胞相关的内卷基因和外卷叶基因RL14、Roc5、REL1在突变体sol1中呈不同程度的上调,NRL、BRD1、OsHox32、ADL1、LC2则呈不同程度的下调。研究结果为SOL1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