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88篇
  免费   668篇
  国内免费   1019篇
林业   589篇
农学   558篇
基础科学   596篇
  981篇
综合类   5201篇
农作物   726篇
水产渔业   392篇
畜牧兽医   2128篇
园艺   760篇
植物保护   444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221篇
  2022年   540篇
  2021年   530篇
  2020年   471篇
  2019年   462篇
  2018年   333篇
  2017年   528篇
  2016年   296篇
  2015年   508篇
  2014年   505篇
  2013年   644篇
  2012年   923篇
  2011年   983篇
  2010年   898篇
  2009年   780篇
  2008年   828篇
  2007年   685篇
  2006年   571篇
  2005年   455篇
  2004年   360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157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2年   4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旨在克隆山羊NR4A1基因的CDS区序列,明确其组织和细胞表达模式,以及探究过表达NR4A1基因对山羊皮下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本试验利用双酶切法构建山羊过表达载体pcDNA3.1-NR4A1。以1周岁简州大耳羊(n=5)为试验动物。利用RT-PCR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qPCR)技术克隆NR4A1基因编码区序列并明确其时空表达特性,再将山羊pcDNA3.1-NR4A1载体转染皮下脂肪细胞使NR4A1过表达,利用形态学方法检测过表达后脂滴聚集的变化,同时采用qPCR方法检测脂肪分化标志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获得山羊NR4A1基因的编码区序列是1 797 bp,编码598个氨基酸;NR4A1在山羊各组织中广泛表达,且在山羊背最长肌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最高(P<0.01),在山羊皮下脂肪细胞分化60 h表达量最高(P<0.01);过表达NR4A1基因显著促进山羊皮下脂肪细胞的脂滴积累,并且显著提高C/EBPαC/EBPβ、PPARγ、LPLSREBP1和AP2的相对表达水平(P<0.05)。NR4A1基因可能是山羊皮下脂肪细胞分化的正调控因子,且可能是协同脂肪分化标志基因的表达量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2.
本研究旨在探讨牦牛不同部位皮肤内血管和神经的分布情况,及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不同部位皮肤上的定位及相对表达量,探究牦牛皮肤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采用HE、Masson’s三色和Verhoeff VG染色法,对成年牦牛皮肤内血管和神经结构进行观察与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对HIF-1α的mRNA和蛋白在成年牦牛皮肤组织中表达与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颈部血管与神经密度最高,前臂部和小腿部次之,跖部最低,部位间差异显著(P<0.05)。HIF-1α主要表达在表皮层、毛囊的上皮根鞘、皮脂腺、汗腺、血管、神经;颈部、前臂部和小腿部强阳性表达,跖部阳性表达。HIF-1α mRNA的相对表达量跖部明显低于其他部位(P<0.05),其他三个部位两两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颈部最高,跖部最低,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提示,成年牦牛不同部位皮肤内不同血管和神经形态结构相似,密度从颈部到前肢再到后肢差异显著。HIF-1α的差异性表达进一步说明皮肤在牦牛适应低氧环境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3.
文章旨在评估日粮钠水平及种类对肉鸡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及血清矿物质水平的影响。试验选择平均初始体重一致的白羽肉仔鸡832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6只鸡。试验日粮采用4×2因子设计,即日粮钠水平分别为1.5、2.4、3.3和4.2 g/kg,以小苏打和硫酸钠两种形式添加,试验共进行42 d。结果:1~10 d肉鸡的增重和采食量受钠盐水平及钠盐水平与种类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P<0.05),在1~10 d时,硫酸钠组日增重和采食量最高(P<0.05)。同时,在整个试验期间(1~42 d),2.4 g/kg硫酸钠显著改善了增重(P<0.05)。随着钠水平的升高,血液pH表现为显著升高(P<0.05),硫酸钠组血液pH显著高于小苏打组(P<0.05),硫酸钠组腹脂占比较小苏打组显著提高2.23%(P<0.05)。4.2 g/kg钠水平组血清钠和钙浓度最高(P<0.05),3.3 g/kg钠水平组血清钾、氯和镁浓度最高(P<0.05)。与小苏打组相比,硫酸钠组血清钾水平显著降低0.33%(P<0.05),而血清钙浓度显著提高9.2%(P<0.05)。结论:日粮中钠以硫酸钠的形式添加2.4~3.3 g/kg可改善1~10 d肉鸡的生长性能,而在33~42 d时降低日粮钠水平可以使肉鸡获得最大的增重和采食量。  相似文献   
94.
为探明东北地区常见野生葱属植物耐旱能力,筛选野生葱属植物耐旱种质资源,本研究以野韭(Allium ramosum L.)、山韭(Allium senescens L.)和蒙古韭(Allium mongolicum Regel)3种葱属植物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的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分析其种子萌发期渗透调节物质及酶活性的影响,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比较抗旱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3种葱属植物种子萌发期相对电导率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种植物相比,山韭相对电导率最低,渗透调节物质积累量最高,酶活性变化明显。主成分分析表明,4种酶活性之间显示出强相关性。隶属函数分析得出3种植物种子的抗旱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山韭 > 野韭 > 蒙古韭。  相似文献   
95.
杂交构树叶多酚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和优化杂交构树叶多酚的提取工艺,本试验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的方法,以构树叶多酚得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液料比、乙醇浓度、超声时间、超声温度4个因素对构树叶多酚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借助响应面法设计4因素3水平的试验方案,对构树叶多酚提取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建立回归模型并进行响应面分析,最终确定最佳的提取工艺参数,并进行3次平行验证;以维生素C为对照,通过测定构树叶多酚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评价构树叶多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4个因素对构树叶多酚得率的影响顺序依次为:乙醇浓度(B) > 液料比(A) > 超声温度(D) > 超声时间(C),响应面分析结果显示:两两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但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在液料比为70:1、乙醇浓度为60%、超声时间为50 min、超声温度50 ℃的条件下,构树叶多酚的得率最大,为13.62 mg/g,与响应面法的预测值接近;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构树叶多酚可以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并且在高浓度情况下可以达到与维生素C相当的水平。综上,试验建立的构树叶多酚提取工艺准确、可行,同时证明构树叶多酚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该结果可为构树叶多酚的生物活性研究以及构树叶的药用价值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
餐厨废弃物(food waste,FW)的资源利用受到广泛关注。FW焚化、填埋、堆肥、厌氧消化等技术因其面临的环境可持续性问题而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饲料化技术可以将FW转化为高价值的饲料,从而减少固体废物的排放、养殖成本和环境污染,但该技术应符合减少、再利用和回收有机废物的处理原则。作者综述了FW的饲料化技术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FW饲料化技术主要包括热处理、酶处理、藻类培养、昆虫过腹、发酵技术。其中热处理可以确保微生物安全性,是其他技术的预处理技术。藻类培养和昆虫过腹技术可以将FW转化为植物和昆虫蛋白,避免同源污染,但尚不清楚藻类和昆虫在FW利用过程中是否会造成污染物积累。酶处理和发酵技术可以将FW中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酶的催化性能和稳定性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需要考虑特殊的酶制剂。发酵技术的机械化程度和资源利用率高,其核心是微生物,需要筛选有效的、能充分利用FW的微生物。目前FW在畜牧业中的应用较少,在其生产和应用中要特别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为了使FW饲料真正作为动物饲料进入食物链,研究人员必须对不同动物(含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性能和产品特性进行研究,以确保动物健康及动物产品对人类健康没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7.
为了解乳酸菌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并为制定乳酸菌发酵生产过程中噬菌体污染的防控措施提供试验数据和参考,本研究通过斑点试验和双层琼脂平板法,以干酪乳杆菌(L. casei) ATCC 393、戊糖乳杆菌(L. pentosus) KLDS 1.0413、短小乳杆菌(L. brevis) ATCC 367为指示菌从乳制品、泡菜样品中分离乳酸菌噬菌体,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噬菌体基因组限制性内切酶作用分析其包装机制,并进行宿主范围和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SDS-PAGE分析噬菌体结构蛋白,对获得的噬菌体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获得3株烈性乳酸菌噬菌体,依次命名为Lc、Lpen和Lbre。电镜结果显示,噬菌体Lc、Lpen均由多面体头部和非收缩性尾部组成,而噬菌体Lbre由多面体头部和收缩性尾部组成。根据形态学分析,Lc和Lpen属于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B1类,Lbre属于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A1类。噬菌体基因组经限制性内切酶作用后,核酸电泳结果显示,噬菌体Lc、Lpen基因组均为异质平末端,其包装机制属满头包装,即pac-型,而Lbre含有黏性末端,其包装机制属于cos-型。宿主范围测定结果显示,噬菌体Lc、Lbre对宿主专一,而Lpen宿主谱较广。一步生长曲线显示,噬菌体Lc、Lpen和Lbre潜伏期分别为60、45和150 min,裂解期分别为45、90和105 min,裂解量分别为47、24和30 PFU/cell。SDS-PAGE分析显示,噬菌体Lc结构蛋白有7个,主要结构蛋白分子质量约为50 ku;噬菌体Lpen和Lbre结构蛋白均有5个,主要结构蛋白分子质量分别约为55和50 ku。综上,本研究分离获得3株乳酸菌烈性噬菌体,并对其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对了解乳酸菌噬菌体及后续乳酸菌噬菌体污染的防治提供了试验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
论述深松整地机械化技术在辽宁省的实施效果及主要作用,从土壤条件、作业时间、作业深度、作业机具4个方面,介绍相关技术的应用要点,为该技术在全省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9.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prepare canine parvovirus (CPV) VP2 protein polyclonal antibody.The recombinant expression vector pET28a-CPV-VP2 was constructed and transfromed into E.coli BL21 (DE3),the expression of recombinant proteins was induced by IPTG from which the fusion protein was identified by SDS-PAGE.The target protein was purified and emulsify with adjuvant,the prepared immunogen was inoculated into rabbit by subcutaneous injections to prepare of VP2 protein specific polyclonal antibody.The immuno-activity,titers,neutralization titers of the prepared polyclonal antibody were determined by immunoperoxidase monolayer assay (IPM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ed recombinant protein VP2 (rVP2) existed in the form of inclusion body with a molecular weight of 72 ku.The prepared polyclonal antibody titer was 1 600 dilution,the virus titer was 107 TCID50/mL,the neutralizing titer was 1∶2 884.The antibodies showed specific reaction with CPV.In conclusion,rVP2 specific polyclonal antibody showed wonderful immunocompetence,specificity and neutralizing activity,providing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enetic vaccine and clinical therapeutic method.  相似文献   
100.
The present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fans cooling on dairy cow in northern mountainous region of Hebei in summer.Two cowsheds with the same structure and feeding technic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fans on indoo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and milking performance of dairy cow.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ambient temperature in cowshed with fans was 1.5℃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cowshed, and the average wind velocity was 0.49 m/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cowshed, reaching to 0.66 m/s.Temperature-humidity index (THI) of cowshed with fan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shed during the period of fans running (P<0.05).Besides, the rectal temperature and respiration rate of dairy cows in cowshed with fan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of the control cowshed (P<0.05), and the milk yield per cow per day was 17.0%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cowshed (P<0.05), however, the milk fat, milk protein and milk sugar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the control (P>0.05).Overall, fans could decrease indoor environment, moderate heat stress and increase performance and health of dairy cows in northern mountainous region of Hebe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