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8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152篇
林业   104篇
农学   77篇
基础科学   77篇
  202篇
综合类   1003篇
农作物   90篇
水产渔业   46篇
畜牧兽医   371篇
园艺   140篇
植物保护   9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74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195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2篇
  199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开展了检测小鹅瘟病毒(GPV)VP3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的建立和基因枪轰击不同剂量(1、3和6μg)GPV-VP3基因疫苗(pcDNA-GPV-VP3)在30日龄四川白鹅体内(心、肝、脾、肺、肾、法氏囊、胸腺、哈氏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直肠、盲肠、胰腺、血液、脑及注射部位皮肤)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建立的FQ-PCR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核酸模板数与FQ-PCR测定的Ct值相关系数达到0.999,具有很好的直线相关性;②pcDNA-GPV-VP3各剂量免疫雏鹅1 h即可在各组织中检测到,其中注射部位含量最高,肝、肾、淋巴器官(脾、法氏囊、胸腺、哈氏腺)含量较高;③到免疫后217 d时,1μg组免疫雏鹅各个组织器官内仍检测到pcDNA-GPV-VP3的存在,但多数组织器官中的含量比1 h时约少了4个数量级,其中免疫部位减少了7个数量级;④血液中pcDNA-GPV-VP3的含量较少,且免疫后1 h~217 d各时间点的差异不显著(P≥0.05);⑤不同剂量pcDNA-GPV-VP3免疫雏鹅各组织中的含量呈现的总体规律为6μg组>3μg组>1μg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FQ-PCR是定量检测pcDNA-GPV-VP3在免疫雏鹅体内含量的可靠方法,pcDNA-GPV-VP3免疫雏鹅后1 h时可分布至雏鹅体内各组织器官中并持续存在217 d以上。  相似文献   
52.
牛磺酸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功能的营养物质,它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已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成为当今研究的一个亮点。本文概述了牛磺酸的结构、性质、分布、合成代谢、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蛋鸡生产中的研究应用进展,并指出了今后需解决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3.
3种浓度NaCl对嫁接伽师瓜植株生长和产量没有显著抑制作用,而对自根伽师瓜植株的生长和产量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并随处理浓度的提高抑制作用明显增强。150mmol/L的NaCl胁迫35d嫁接伽师甜瓜植株叶片和根系中的3种形态多胺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游离态多胺下降幅度最大;高氯酸不溶性结合态多胺含量变化较小。根系中PAO的活性先上升后下降,而叶片中PAO的活性先下降后上升。游离态多胺中,亚精胺和精胺(Spd+Spm)的含量变化与相应部位PAO的活性变化趋势相反,表明PAO在盐胁迫下可能调节了游离态多胺的含量从而影响高氯酸可溶结合态与高氯酸不溶结合态多胺的含量。  相似文献   
54.
试验在单层培养的新生犊牛脂肪细胞中,分别添加胰岛素(INS)与胰高血糖素(GN),每个激素设置6个梯度3个重复,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观测2种激素对ADPN mRNA与HSL mRNA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胰岛素抑制了脂肪细胞ADPN mRNA与HSL mRNA的表达,胰高血糖素促进了ADPN mRNA与HSL mRNA的表达,且ADPNmRNA与HSL mRNA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5.
AIM:To study the variety of cytokines in severe bacterial pneumonia of Sprague Dawleg (SD) rats. METHODS:A total of 60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model Ⅰ group (n=24), model Ⅱ group (n=24), and control group (n=12). Rats in the model Ⅰ group and the model Ⅱ group were intratracheally instilled with suspension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at different doses. Ra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intratracheally injected with 1 mL saline. On the 2nd, 4th and 6th day after intratracheal instillation, 1/3 rats in each group were killed to determine the concentration of IFN-γ, IL-6 and TNF-α in blood. RESULTS:The levels of IL-6 and TNF-α in model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while the level of IFN-γ was lower. The change of cytokines was more significant in the model Ⅱ group (severe pneumonia) than those in the model Ⅰ group. CONCLUSION:The cytokines we studied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evere pneumonia. The change of cytokines is more significant in severe pneumonia than those in common pneumonia.  相似文献   
56.
57.
利用春播两年生紫花苜蓿生长状况和平行气候条件观测资料,分析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紫花苜蓿的生长高度和速率的时间变化规律,千物重和鲜草重与活动积温的相关关系;根据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光合产量和温度及降水订正模型,计算紫花苜蓿的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表明:春播当年的开花~枯黄,第二年的显蕾~开花期的生长高度增长量达最大,生长速率在萌芽~分枝、显蕾~开花期达最大;干物重和鲜草重与活动积温在分枝~显蕾期同时达到最大值;水分是陇东紫花苜蓿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限制因子,目前在中北部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尚有较大的气候生产潜力有待利用.  相似文献   
58.
和田河流域绿洲荒漠过渡带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带,风动力是该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植被是该区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决定因子。本文根据风洞试验的结果,探讨了和田河流域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地荒漠化的正过程。指出该区的土地荒漠化是在南疆气候变异以及人类活动等原因造成的干旱地区土地退化的大环境下发生的;同时,该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又有特定的内涵:以天然绿洲的土地退化为本质;人类活动加速了这一过程。该区域土地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与其物理学驱动机制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根据土地荒漠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将其划分为荒漠河岸林衰退期、灌丛沙堆稳定发展期、灌丛沙堆活化-荒漠化发展期。  相似文献   
59.
 从采集于海南儋州地区表现黄脉症状的长蒴母草(Lindernia anagallis)上分离到病毒分离物L2, DNA-A全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全长2739个核苷酸(nt)(GenBank登录号:AY795900), 共编码6个ORF, 其中病毒链编码AV1(CP)、AV2, 互补链编码AC1、AC2、AC3、AC4。利用BLAST程序对DNA-A进行分析表明, 与L2 DNA-A有同源关系的病毒均为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菜豆金色黄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成员。进一步比较发现, L2 DNA-A与我国广东报道的广东番茄曲叶病毒(Tomato leaf curl Guangdong virus, ToLCGuV)(AY602165)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最近, 仅为77.0%, 说明L2为Begomovirus中的一个新种, 命名为长蒴母草黄脉病毒(Lindernia anagallis yellow vein virus, LAYVV)。与L2的IR区及各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有最高同源性的病毒均来源于亚洲。利用DNA-B特异引物和DNA-β的特异引物, 均未检测到DNA-B和卫星DNA-β的存在。  相似文献   
60.
中国林蛙南移后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在半人工生态系统中南移至苏州的中国林蛙的冬眠、抱对、产卵、孵化、取食等生物学特性,及一些影响其生长繁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