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3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6篇
  5篇
综合类   97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不同产地野生黑果枸杞资源果实多酚组成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地区。其果实在传统中药中被用来治疗心脏病、月经异常及停经等疾病。近年来,发现多酚特别是花色苷类物质是其主要的功效成分。测定并评价不同产地野生黑果枸杞果实中花色苷等多酚的组成情况,为黑果枸杞的品种选育及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总酚、总黄酮、总花色苷含量;采用HPLC-MS 方法分析鉴定黑果枸杞酚类物质组成及结构;并根据总多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总花色苷含量及多酚共有峰峰面积分别对26个不同产地黑果枸杞的多酚检测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26个不同产地的黑果枸杞资源果实的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总花色苷含量的变化幅度分别为8.25-87.77 mg GAE·g-1、18.03-60.44 mg RE·g-1、8.21-31.46 mg·g-1。不同产地的材料间差异较大,其中青海格尔木乌图美仁、新疆甘河子、新疆巴仑台镇、宁夏贺兰12-01黑果枸杞总酚、总黄酮及总花色苷含量较高;通过HPLC-MS分析鉴定,19个多酚类化合物被鉴定出。其中7个为酰化类花色苷,主要花色苷为Petunidin-3-O-rutinoside (cis-p-coumaroyl)-5-O-glucoside。在所有供试黑果枸杞不同产地的材料中共检测到12种共有酚类化合物,其中Petunidin-3-O-rutinoside (cis-p-coumaroyl)-5-O-glucoside在所有供试黑果枸杞中的含量均最高,是黑果枸杞花色苷类多酚的主要成分。各产地样品HPLC特征图谱相似,有个别质量较差的情况存在;聚类参数不同,聚类结果略有差异。根据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总花色苷含量聚类,聚为7类,甘肃民勤中渠、新疆喀什、宁夏贺兰12-1聚为第六类,新疆甘河子单独聚为第七类,该两类总酚、总黄酮及总花色苷含量均含量分别介于57.74-87.77 mg·g-1、41.52-55.46 mg·g-1和12.25-28.54 mg·g-1。总酚、总黄酮及总花色苷含量都很高,特别是新疆甘河子产地,可作为以多酚和花色苷含量为指标的优质良种材料。根据共有峰面积共聚为5类,其中宁夏贺兰12-1、青海格尔木乌图美仁、新疆甘河子为一类,该类峰面积很高,其中主成分峰面积介于2 350.84-3 092.94。新疆巴轮台镇单独一类,其主成分峰面积高达为3 579.96。【结论】26个不同产地的黑果枸杞中多数富含多酚类物质,特别是酰化矮牵牛素花色苷含量丰富,是较好的开发富含花色苷类多酚的功能性食品资源。  相似文献   
22.
田赛莺  王首川 《新农村》2009,(10):18-18
1.施基肥 施肥有利于恢复树势,提高叶功能,增加树体的养分积累,提供翌年春季树体正常生长所需的养分.肥料种类以速效肥和迟效肥结合为宜,尤以腐熟的鸡、鸭粪为理想,每株用5~12千克,加0.2~0.4千克尿素,加0.3~0.5千克氯化钾.或每株0.5~1.5千克复合肥.  相似文献   
23.
详述了砷盐含量检测的方法与原理、研究进展,对常见检测方法的简便性、成本、特异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并对砷盐检测方法的发展方向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4.
钙、镁、硫是植物必需中量营养元素,农业生产中主要施氮、磷、钾肥并强调其平衡施用,近些年来开始逐渐重视微量元素肥料施用,但仍然忽视并很少施用镁等中量元素肥料.因此,以烤烟K326为供试材料,通过开展钙、镁肥的二因素三水平大田试验,研究钙镁肥施用量对遵义市湄潭县烟地烤烟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当地烤烟合理施用钙镁肥提...  相似文献   
25.
本文从土肥水管理、中耕、化学调控、病虫害防治和整形与修剪等方面论述了桃树采摘后的管理,以便为提高下一年的桃产量和质量创造有利的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26.
2008年单季晚稻新品种对比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和鉴定单晚新品种、新组合在我县种植的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熟期及今后生产的利用价值,根据县农业局农作站、种子管理站的布置,特进行如下单晚新品种播种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27.
放养的肉鸡肉质细嫩、口感好,非常适合当前社会人们食用口味,在市场上颇受消费者的青睐。在桑园放养肉鸡,桑园里的青绿杂草既可为肉鸡提供丰富的青饲料,鸡粪又可为桑树提供优良的有机肥,大大减少了饲料、肥料和人工成本,可取得养鸡和养蚕双丰收。缙云县东方镇是我省最大的蚕桑基地之一,现有桑园5000多亩,为肉鸡放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近年来,东方镇利用市场优势和环境优势,积极推行桑园放养肉鸡的种养结合模式,取得了较大成效。如东方镇马石桥村周缙,2008年在自己14亩桑园放养肉鸡8批,共1.2万羽,产值36万元;养蚕种28张,  相似文献   
28.
采收机不同振动强度采收对枸杞树光合系统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于2008年的6月22日、7月11日、8月5日、10月12日(其中6~8月为夏果期,10月为秋果期),按3个处理(采收机采收,T1、T2、仍振动强度依次增大)和对照(熟练工人工采摘)分别采收枸杞,研究枸杞采收机不同振动强度采收对枸杞树的光合系统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和各处理的净光合速率(砌)变化规律为7月中旬以前逐渐降低,7月中旬达到最低点,此后开始上升,至8月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随后又开始下降,与枸杞树物候期分析结果一致。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的变化趋势与Pn一致。6~8月胞间CO,浓度(Ci)的变化趋势与Pn一致,但在10月明显升高。方差分析表明,各处理在各测定时期的Pn、Tr、Gs、Ci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说明采收机采收对枸杞树叶片的光合系统参数没有显著影响。光合系统参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Pn和Cs、Tr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同时Gs和Pn、Tr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说明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高低受气孔影响很大。在6~8月,Pn和Gi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与气孔限制值Ls(Ls=1—Ci/Ca,Ca为空气中CO2浓度)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夏果期(7月16日)光合速率的降低伴随着胞间CO2浓度的降低和气孔限制值的增大,光合速率的下降为气孔因素。秋果期(10月14日)光合速率降低,而胞间CO2浓度升高,表明光合速率降低为非气孔因素,是叶片的光合功能下降所致。  相似文献   
29.
水溶肥替代常规追肥对黔西南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究最适于黔西南地区烤烟生产的水溶性追肥最佳比例,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水溶性追肥基追比对烤烟长势、养分吸收、烟叶产量和品质、初烤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测土配方法得到的烤烟专用肥施用后,烤烟长势旺盛,养分吸收量增加,产量和产值提升,但不利于上部叶品质的提升;采用水溶性追肥代替常规追肥后,随着氮、磷(P_2O_5)、钾(K_2O)3种养分追肥比例由30∶7∶40增加至70∶65∶70,烤烟株高、最大叶面积以及养分吸收累积、烤烟经济性状、初烤烟叶化学成分评价总分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当追肥比例为50∶50∶50时,烤烟的长势最好,养分吸收适中,烤烟经济性状最优,且上部叶的化学成分评价总分最高,内在品质得到大幅改善,提高了上部烟叶的可用性。因此,建议黔西南烤烟产区采用水溶性追肥替代常规追肥,氮、磷(P_2O_5)、钾(K_2O)肥均按照50∶50∶50的比例进行追肥以促进烤烟生长,提升烤烟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30.
Lycium exsertum A. Gray是主要分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沙漠地区的一个枸杞野生种,2016年从美国引进种子,在宁夏种植后植株生长十分旺盛,形态特征与国内枸杞种差异大。该材料的引进不仅丰富了国内枸杞种质资源,而且能够在抗根腐病枸杞种质材料的创制和枸杞属物种的生殖进化研究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