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5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23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以受精率、幼体附着率、幼体存活率、稚鲍存活率和日生长速度作为衡量标准,研究了西沙群体(XS)、台湾群体(TW)、海南群体(HN)和越南群体(YN)4个不同地理种群杂色鲍的杂交效果。结果表明:在5个杂交组合中,杂交效果优劣顺序为:XS♀×TW♂〉XS♀×YN♂〉XS♀×HN♂〉TW♀×YN♂〉YN♀×HN♂;受精率最大值出现在TW♀×YN♂组合,为(98.15±7.4)%;幼体附着率最大值出现在XS♀×YN♂组合,为80.41%;幼体存活率、稚鲍存活率和日生长速度出现在XS♀×TW♂组合,分别为73.76%,81.2%和140.7μm.d。  相似文献   
82.
胡吟胜  段泽林  黄勃  于淑楠  王婷 《水产学报》2013,37(9):1313-1318
为研究野生琼枝与养殖琼枝的遗传差异,利用EST-SSR技术分析了海南东北部地区9株野生和9株养殖琼枝的遗传差异性。结果显示,用5对EST-SSR引物对18个个体的基因组进行扩增,扩增出的片段大小为250~2 500 bp,琼枝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多态性比例分别为74.29%和70.00%;野生群体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46,养殖琼枝群体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22。聚类分析图显示,在相似系数0.49处,18株群体按野生与养殖分为2大类,在相似系数0.66附近,野生群体分成3类,养殖琼枝群体分为2类,在相似系数0.73附近,野生琼枝群体分成5类,而养殖群体为3类,相似系数越高,野生群体比养殖群体分类单元越多。研究表明,野生琼枝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养殖琼枝群体高。  相似文献   
83.
为了确定Cry9Aa3蛋白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最小活性区,根据NCBI BLAST比对结果与SWISS-MODEL同源建模结果,设计了12对截短引物,以cry9Aa3全长序列为模板,扩增出了12种不同截短片段,与pEB载体重组后的阳性克隆,转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菌株Rosetta(DE3)诱导表达,提取蛋白。对小菜蛾和亚洲玉米螟的生物学活性测定,发现截短蛋白Cry9Aa3-45~700、Cry9Aa3-1~654,对小菜蛾和亚洲玉米螟有较高的活性,其中截短蛋白Cry9Aa3-45~700对小菜蛾和亚洲玉米螟的LC50分别为5.27、7.56μg/g,截短蛋白Cry9Aa3-1~654对小菜蛾和亚洲玉米螟的LC50分别为7.76、7.79μg/g,与阳性对照无显著差异,而截短蛋白Cry9Aa3-1~653和Cry9Aa3-46~700(LC50200μg/g)对幼虫几乎丧失生物学活性。这说明Cry9Aa3蛋白对小菜蛾和亚洲玉米螟的杀虫活性区相同,最小活性区位于45I和654P之间。  相似文献   
84.
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为药用真菌蝉花的无性型,在防治同翅目害虫上具有重要作用。在自然状态下蝉棒束孢多以孢梗束状态存在,其子实体阶段极为少见。交配系统是真菌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因此可从交配型的角度探究蝉棒束孢有性子实体稀少的原因。本研究运用RACE技术首次从蝉棒束孢中克隆出MAT1-1-1MAT1-2-1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cDNA序列设计并优化得到蝉棒束孢交配型鉴定引物,并对采集自安徽地区40株蝉棒束孢交配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交配型MAT1-1菌株14株、MAT1-2菌株26株,并没有检测到同时含有两种交配型或两种交配型全部缺失的现象,因此蝉棒束孢有性型子实体几无发生的现象并不完全归因于交配型因素。  相似文献   
85.
利用活体法研究了海南陵水新村湾热带海草海菖蒲不同组织中硝酸还原酶活力以及酶促反应条件因子pH、温度和KNO3浓度对酶活力的影响;pH设3个水平(7,8,9),温度(20~40℃)和KNO3(50~250mmol·L-1)浓度各5个水平。研究表明:酶促反应温度和KNO3浓度对酶活力有显著影响,而pH对酶活力没有影响;海菖蒲的最佳酶促反应条件为:100mmol·L-1KNO3,0.5mmol·L-1Na-EDTA、磷酸缓冲液(pH=8.0)、10mmol·L-1葡萄糖和w=0.5%的正丙醇;温度为30℃。在最佳酶促反应条件下,海菖蒲叶、根和茎的鲜质量组织中硝酸还原酶活力大小分别为:1.01,0.08,0.001μmol.g-1.h-1。  相似文献   
86.
藻场海水氮磷含量对琼枝氮磷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不同海区海水的无机氮、无机磷含量和琼枝体内的氮磷含量,利用SPSS19统计软件,研究了藻场海水氮磷含量对琼枝氮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藻场海水氮含量与琼枝氮含量呈正相关,其回归方程为:y=0.0533x-0.003,R~2=0.9225,P0.05;藻场海水磷含量与琼枝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其回归方程为:y=2.9663x+0.0229,R~2=0.8462,且P0.05。设计不同无机氮、无机磷浓度梯度的海水培养琼枝,进一步研究琼枝对无机氮、磷的吸收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琼枝对无机氮的吸收速率随着氮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无机氮浓度在大于40μmol·L~(-1)时,随着无机氮浓度的增加,琼枝对海水中的无机氮吸收率反而下降。琼枝对无机磷酸盐的吸收随着磷离子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浓度达到1.5μmol·L~(-1)时,增大趋势变得平缓。琼枝对海水内的无机氮离子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点,在相同的浓度下,琼枝优先吸收NH_4-N,其次是NO_3-N和NO_2-N。通过测定海南海域琼枝体内氮磷质量分数,研究了琼枝对海水氮磷去除能力,结果表明,藻场中每1 000 t琼枝可去除15.33 t氮,73.33 t磷。  相似文献   
87.
浮游动物是生态系重要组成成分,也包括许多特色海洋药用生物幼体,研究东寨港红树林海区浮游动物多样性具有理论和经济价值。笔者利用2010年6月和12月份对东寨港水域浮游动物进行全海域共计25个站点的取样调查,并分析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共发现浮游动物82种,隶属于6门14属,节肢动物门为主要类群(45种),12月份的浮游动物种类明显多于6月份的。2个季度共同优势种为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和汤氏长足水蚤Calanopia thompsonis。6月份的平均生物量、平均丰度分别为97.2 mg·m~(-3)和131 ind·L~(-1),12月份的分别为131.4 mg·m~(-3)和99 ind·L~(-1),其总生物量空间分布由优势种决定,2季都形成2个高值区,但浮游动物的总生物量季节性差异显著。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皆为冬季(3.129和0.523)大于夏季(2.496和0.449),2个季节在分布格局、分布密度上明显不同。温度、盐度和红树林生境是影响东寨港浮游动物多样性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8.
黄勃 《渔业现代化》2003,(5):25-25,31
杂色鲍 (H .diversicolor)是近几年推广养殖的品种 ,养殖形式多样 ,有工厂化养殖、沉箱养殖和笼式吊养等。目前海南省工厂化养鲍场达44家 ,养殖水体约 1 8万m3;沉箱养殖达 7万箱 ,已投苗 3.6万箱 ;陵水县黎安镇黎安村农民还根据本地自然条件 ,采用笼式吊养 ,目前共吊养 2万笼。 2 0 0 0年全省鲍产量 30 9吨 ,2 0 0 1年全省产量42 0吨 ,鲍养殖业发展速度较快。海南目前种鲍主要来源台湾及本地野生杂色鲍 (H .diversicolor ) ,在养殖过程中虽无大规模死亡现象 ,但种质退化现象开始出现 ,如生长速度慢、个体小型化、抗逆性差等现象 ,给养殖户…  相似文献   
89.
可口革囊星虫体壁形态和组织学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中日  黄勃  方再光 《水产科学》2007,26(6):335-339
试验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吻长与躯干长之比介于1与2之间,体壁由外到内依次由角质层、上皮、环肌层、纵肌层和壁体腔膜组成。角质层是由上皮细胞分泌而成的非细胞结构,外突形成乳突且在吻顶端特化为钩,乳突顶端含有棕色颗粒物质;上皮薄,为单层柱状上皮;肌肉发达,外环内纵,纵肌成束状分布;体壁的最内为壁体腔膜,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朝体腔侧有具纤毛细胞的存在。AB-PAS染色显示体壁仅有少量混合黏液细胞存在。  相似文献   
90.
太平洋革囊星虫消化道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太平洋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pacificum Keferstein)消化道各部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太平洋革囊星虫消化道分为口、咽、食道、肠、直肠和肛门,肠是消化道的主体,极长,可分为降肠和升肠,二者相互盘绕,使肠呈双螺旋状。消化道管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各部主要区别在于黏膜:咽和降肠上段黏膜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食道和直肠黏膜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除降肠上段外,肠其他各段黏膜均为单层柱状上皮,降肠下段有呈倒"U"型的纤毛突起和"V"型的纤毛沟,升肠只存在纤毛沟;降肠下段与升肠上段黏膜上皮中有颗粒细胞存在,升肠纹状缘明显,直肠杯状细胞丰富。此外,皱襞的形态、黏膜下层和肌层的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也存在差异。研究表明,太平洋革囊星虫消化道结构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