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2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6篇
  1篇
综合类   82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35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7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31.
【目的】探讨盐胁迫下生防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NCD-2菌株对番茄的促生效果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为拓宽NCD-2菌株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温室盆栽试验,测定盐胁迫下NCD-2菌株对番茄株高、地上部、根部干重和鲜重的影响,并测定抗逆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脱落酸(ABA)含量;采用高通量测序(Illumina MiSeq)技术测定NCD-2菌株菌悬液处理(NCD0)、100 mmol·L-1 NaCl处理(CK100)、NCD-2菌株菌悬液+100 mmol·L-1 NaCl处理(NCD100)和清水处理作为对照(CK0)条件下土壤真菌、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盐胁迫下NCD-2菌株对番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结果】正常条件下,经NCD-2菌株处理,番茄株高、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根部鲜重和根部干重分别较对照增加了9.08%、10.37%、16.64%、15.42%和16.78%;在100 mmol·L-1 NaCl盐胁迫下,经NCD-2菌株处理,番茄株高、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根部鲜重和根部干重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6.86%、18.96%、21.32%、10.50%和23.99%。盐胁迫下,经NCD-2菌株处理,番茄体内SOD、POD、CAT活性和ABA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50.45%、56.18%、29.55%和34.60%。细菌群落组成分析表明,在没有盐胁迫的条件下,NCD-2菌株处理后番茄根际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菌群的相对丰度分别较清水对照(CK0)提高了7.28%、15.14%和23.03%;节杆菌属(Arthrobacter)、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微枝形杆菌属(Microvirga)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菌群的相对丰度分别较CK0提高了50.88%、15.31%、11.32%和16.41%。在100 mmol·L-1 NaCl盐胁迫下,经NCD-2菌株处理,番茄根际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菌群的相对丰度分别较单独NaCl处理(CK100)提高了6.08%、8.19%、14.11%和4.70%;节杆菌属、芽孢杆菌属(Bacillus)、鞘氨醇单胞菌属和微枝形杆菌属菌群的相对丰度分别较CK100提高了5.54%、31.80%、23.39%和23.08%。真菌群落组成分析表明,在没有盐胁迫的条件下,NCD-2菌株处理后番茄根际被孢菌门(Mortierellomycota)、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和壶菌门(Chytridiomycota)菌群相对丰度分别提高至CK0的186%、477%和1 650%;小被孢霉属(Mortierella)、木霉属(Trichoderma)和光黑壳属(Preussia)菌群分别提高至CK0的186%、108%和120%。在100 mmol·L-1 NaCl盐胁迫下,NCD-2菌株处理后番茄根际被孢菌门、球囊菌门和壶菌门菌群分别提高至CK100的345%、154%和921%;小被孢霉属较CK100提高了246%。 【结论】盐胁迫环境下NCD-2菌株处理后通过提高番茄体内抗逆相关酶的活性、ABA的含量,增加番茄根际有益微生物的种群数量,从而提高了番茄对盐胁迫的耐受能力,显著促进了番茄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32.
郎跃文  马平 《畜禽业》2012,(10):15-16
<正>夏季,气温高、天气变化较快、雨水多、湿度大,常常会引起蛋鸡的采食量比平时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影响蛋鸡的产蛋量,同时蛋的破损率增加。如果饲养管理不到位,就会发生经济效益下降。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要提高夏季养殖产蛋鸡的经济效益,在生产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33.
 双组分PhoR/PhoP是枯草芽胞杆菌中普遍存在的以低磷为信号的调控系统。前期研究发现,PhoR/PhoP双组分系统正调控枯草芽胞杆菌NCD-2菌株脂肽类抗生素fengycin的合成,本研究分析了PhoR/PhoP双组分系统对NCD-2菌株菌落形态和芽胞形成的影响。在有机磷培养基上,NCD-2野生型菌株可以降解有机磷并且形成表面褶皱、立体结构较强的菌落形态,而phoRphoP基因突变子丧失了降解有机磷的能力,菌落表面光滑、平坦。phoRphoP基因突变子的互补菌株恢复到了与野生型相似的解磷能力和菌落形态。在低磷和高磷培养基中比较了NCD-2野生型及其衍生菌株的生长及芽胞形成情况,结果表明,在高磷培养基中,NCD-2野生型及其衍生菌株的生长速率没有差异,但在低磷培养基中,phoRphoP基因突变子的菌体生长速率显著降低。芽胞形成能力测定结果表明,在低磷培养基中,NCD-2野生型菌株的芽胞形成率较高,而phoRphoP基因突变子的芽胞形成率显著降低;在高磷培养基中,NCD-2野生型及其衍生菌株芽胞形成率普遍较低并且无显著差异。RT-PCR分析显示, phoRphoP的突变均显著降低了芽胞形成相关基因spo II GA的表达,相比感应激酶PhoR,调控因子PhoP对spo II GA基因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4.
马平 《畜禽业》2012,(8):74-75
<正>中暑是日射病或热射病的统称。夏季家禽受强烈日光照射引起脑及脑膜充血,发生神经机能障碍叫日射病;气候炎热,禽舍潮湿闷热使禽散热困难,引起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的叫热射病。  相似文献   
135.
[目的]探索生防菌株CAB-1的最优培养条件及其产生的抑菌物质稳定性。[方法]以黄瓜灰霉菌为靶标,分别采用改进牛津杯法和含药平板法测定抑菌物质活性,并对菌株CAB-1产生抑菌物质的发酵条件及抑菌物质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菌株CAB-1产生抑菌物质的最适培养基为4号培养基,最佳发酵温度为31℃,最佳发酵时间为48h。菌株CAB-1所产的抑菌物质在60℃及其以下具有热稳定性;超声波(100W)处理20min对抑菌物质的活性没有影响,处理30min以上抑菌物质的活性显著下降;紫外线照射20、30、40min对抑菌物质的活性没有显著影响,照射50min后其活性显著降低;pH值为6、10、11时,抑菌物质的活性最高。[结论]该研究为利用生防菌株CAB-1开发新型微生物杀菌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6.
云南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平  杜宇  李正跃  蒋小龙 《植物保护》2008,34(3):99-104
以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s)为依据,通过对云南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现状的分析,总结国内外在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中的研究成果,建立云南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该体系中的目标层(R值)包含了5个准则层(Pi),其下级为指标层(Pij),由17个多指标因子组成,并根据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数学模型。R值的分值范围在0和3之间,并对其进行4个等级分级:0.5(不包含)以下为低度风险,0.5~1.5(不包含)为中度风险,1.5~2.5(不包含)为高度风险,2.5以上为极高风险,以此为据确定云南入侵有害生物风险等级。  相似文献   
137.
[目的]探究珠兰花叶斑线虫病的化学防治方法。[方法]采用阿维菌素的2种剂型(颗粒剂杀线通、乳油剂线灭)对歙县珠兰花叶斑线虫病进行化学防治试验,颗粒剂作用于土壤,乳油剂作用于叶片和叶芽。[结果]颗粒剂对珠兰花叶斑线虫病无防治效果;乳油剂能有效防治珠兰花叶斑线虫病,其最佳稀释倍数为600倍。[结论]研究结果为歙县珠兰花企业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8.
棉花烂铃病的发生、品种抗病性及主要病原菌致病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2013年,调查了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6省70县(市)200块棉田和不同栽培模式下棉花烂铃病发生情况,田间试验评价了棉花品种对烂铃病的抗性,采用离体棉铃人工接种方法分析了棉铃烂铃主要病原菌的致病力分化情况。结果表明:(1)所有调查的棉田均有棉花烂铃病发生,其中,棉铃疫病在各地发生最为普遍而且严重,仍属于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棉区的最主要的棉花烂铃病,其病原菌为苎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iae)。(2)与春棉直播模式相比,3种套种模式均能显著减少棉花烂铃病的发生,其中麦-棉-西瓜12∶2∶1种植模式的防效最好,减少烂铃72.96%。(3)河北、山东和河南3省审定的50个棉花品种对棉花烂铃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邯7860、邯棉103、锦科178、百棉1号和郑农棉4号5个品种对棉花烂铃病表现了较好的抗性,单株烂铃低于3.0个。(4)苎麻疫霉在棉铃上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分化。  相似文献   
139.
利用棉花体内非致病镰刀菌防治棉花黄萎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棉花铃内部分离到两株镰刀菌VL-1和VL-2。平板对峙法表明,VL-1和VL-2生长速度快,通过空间竞争和营养有效地抑制黄萎病的生长;并且能够抑制棉花黄萎菌微菌核的产生。温室生测结果表明,VL-1和VL-2对棉花黄萎病的相对防效分别达到87.9%和66.4%。安全性测试证明,这两株镰刀菌在棉花整个生育过程中不造成棉花的伤害,是非致病性镰刀菌。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在棉田第一次黄萎病高峰时,VL-1和VL-2对黄萎病的防效较理想,分别为51.5%和45.4%。  相似文献   
140.
黄瓜白粉病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鉴定及其防病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筛选到对黄瓜白粉病具有显著防治效果(≥90.0%)的细菌12个菌株进行田间小区防病试验,结果表明其中10个菌株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菌株XJT-7、NZT-14-84和BDT-25的防治效果较好,分别为79.02%、67.51%和57.38%。对该3株生防细菌的防病机理初步研究证明他们的胞外代谢产物具有防病作用。通过分类鉴定,确定菌株XJT-7为坚强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