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农学   11篇
  1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正> 三十烷醇在油菜上的应用,研究报道还不多,为了确证三十烷醇对油菜的生物学效应,我们进行如下试验。一、材料和方法本试验采用江西工学院有机化工研究室提供的三十烷醇试剂。供试油菜品种为上海23。本试验包括(一) 设0.01、0.05、0.1、0.5ppm四种不同液度和5,10、15、20四种不同浸种时数的发芽试验;(二) 单项对比试验。前者系按照处理时数,先后浸  相似文献   
22.
水稻稀长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水稻稀长大栽培是通过稀播、化学调节、培育长秧龄多蘖壮秧,发挥低位蘖大穗优势和促颖花分化量而获得大穗型群体的一套高产高效栽培新体系。根据水稻生长发育规律,按排幼穗在移栽后10~20d开始分化,靠生育转换自身抑制无效分蘖,群体发展稳健平缓,成穗率高,穗大粒多,不仅高产稳产,且能节省水、种、工、药、肥等生产成本,同时具有适应范围广、实用性强、操作简单、农民易掌握应用等优点。笔者分析了稀长大栽培的增产机理,并详细介绍了相应的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23.
减少水稻氮肥施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氮肥损失及影响氮肥利用率的主要因素分析表明:不同的水稻品种、不同的施氮量及种植方式、不同种类的化肥以及不同的施肥方法等都对水稻的氮肥利用产生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4.
氮肥对水稻分蘖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多点对水稻施氮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基蘖肥施氮量的增加,分蘖增长加大,增速加快,有效穗增多,但过量施氮有效穗反而降低而减产.杂交中稻在施一定基蘖肥时,再于抽穗前45d施一次接力肥,同时配合施促花肥和保花肥,能明显获得更多的有效穗和总颖花量,又能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收获更高的产量.施氮研究初步结果为,每667m2基蘖肥各施4.6kg氮素,接力肥和促花肥各施1.61kg氮素,保花肥施3.45kg氮素时增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5.
双季北缘地区水稻补偿超高产栽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季稻北缘地区生长季节短,温光资源不足;而常规高产栽培在品种选用、肥水运筹、群体结构及调控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产量不高不稳。补偿栽培采用生育期适中偏长优质品种;通过适当早播、拓展生长季节、增加温光利用,合理稀播培育壮秧、高效利用低位次分蘖成大穗;合理基本苗和群体结构,在大田早期迅速创建一个较大的叶面积指数、促进水稻群体尽早进入光合适期,生育中期壮秆强根、延长有效叶面积高值期,生育后期补充营养、湿润灌溉增强群体活力和抗逆性、减缓高效叶面积下降速率以补偿群体光合势,促进群体结构与光合功能高效协调,增强群体物质积累与转化能力而稳定高产。以生育期适中偏长、产量潜力高优质品种(或超级稻品种)为基础,培育多蘖壮秧、精确优化群体结构和肥料合理运筹为核心技术,配套湿润节水灌溉和病虫草害无害化防治,构建水稻补偿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成功示范。  相似文献   
26.
密肥条件对杂交中籼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优质杂交中籼两优6326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和密度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密度对两优6326的产量有显著影响;225.0 kg/hm2施氮水平的产量最高,262.5 kg/hm2施氮水平的产量次之,以上两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比其他施氮处理极显著增产;密度以22.2万穴/hm2的产量最高,其次为33.3万穴/hm2,最低为16.7万穴/hm2。施氮量和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对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最大,每穗总粒数次之,结实率相对较小,千粒重最为稳定。试验表明,两优6326适宜的施氮量为225.0kg/hm2,密度为22.2万穴/hm2。  相似文献   
27.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大苗抛栽秧龄对杂交中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抛栽秧龄对杂交中稻秧苗素质、分蘖发生及成穗率、干物质积累、产量因素及产量等均有较大影响;长秧龄各处理的产量均较短秧龄的对照(21d秧龄)增产,其中,E(49d秧龄)、D(42d秧龄)、F(56d秧龄)、G(63d秧龄)处理较对照分别增产933.4kg/hm^2,857.8kg/hm^2、775.5kg/hm^2、544.5kg/hm^2,增幅分别为11.2%、10.3%、9.3%、6.6%。  相似文献   
28.
在等氮量条件下,研究抛秧和移栽等栽培方式的氮肥运筹对晚稻生长发育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的氮肥运筹对晚稻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利用率与氮肥运筹方式间存在着一定相关关系,且相关的趋势基本一致。产量、氮肥利用率与氮肥基施比例呈抛物线关系,抛栽当氮肥基施比例为47.61%(南陵)和38.70%(池州),移栽为53.38%时,产量达到最高,氮肥利用率以抛栽当基肥施氮比例为42.97%,移栽为40.88%时,氮肥利用率最高。以目标产量相适宜的施总氮量条件下,抛秧为35~45%、分蘖肥为30%、穗肥为25%-35%,移栽晚稻基肥为45%~55%、分蘖肥为30%、穗肥为15%~25%,利于晚稻干物质积累,可保持较高的分蘖成穗率,使群体发展比较合理,增加抽穗后的物质积累与运转,以及适宜的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从而形成高产以及氮肥利用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9.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大苗抛栽秧龄对杂交中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抛栽秧龄对杂交中稻秧苗素质、分蘖发生及成穗率、干物质积累、产量因素及产量等均有较大影响;长秧龄各处理的产量均较短秧龄的对照(21d秧龄)增产,其中,E(49d秧龄)、D(42d秧龄)、F(56d秧龄)、G(63d秧龄)处理较对照分别增产933.4kg/hm^2,857.8kg/hm^2、775.5kg/hm^2、544.5kg/hm^2,增幅分别为11.2%、10.3%、9.3%、6.6%。  相似文献   
30.
杂交中籼新组合协优9019的生理特性及其农艺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协优9019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氮素利用率高等特性。安徽省2年中籼区试,平均产量9022.5kg/hm2;2002年安徽省中籼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064.5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8%。2003~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高产组区试,平均产量8346.75kg/hm2。2005年肥东县133hm2以上的大面积示范,理论产量达12171kg/hm2。2003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2005年通过国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