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7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探明天敌昆虫大红犀猎蝽Sycanus falleni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的捕食潜力,在室内条件下测定大红犀猎蝽3龄若虫和成虫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以及不同自身密度对捕食草地贪夜蛾的干扰反应。结果表明:大红犀猎蝽3龄若虫和成虫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II模型;其中大红犀猎蝽3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瞬时攻击率和处理时间分别为4.049头、1.198和0.247 d;大红犀猎蝽雌成虫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瞬时攻击率和处理时间分别为47.619头、0.717和0.021 d;大红犀猎蝽雄成虫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瞬时攻击率和处理时间分别为43.478头、0.650和0.023 d;大红犀猎蝽的捕食量与害虫密度正相关,搜寻效应与害虫密度负相关。大红犀猎蝽自身密度对捕食作用的干扰效应符合Hassell模型,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捕食作用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表明大红犀猎蝽3龄若虫和成虫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均有一定的捕食能力,大红犀猎蝽成虫的捕食作用大于3龄若虫。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春季大棚番茄灰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预测模型的构建,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开展灰霉病发生规律系统监测,并在系统监测基础上构建番茄灰霉病发病程度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灰霉病的发生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即4月中下旬的快速增长期、5月下旬至6月中旬的稳定增长期和7月上旬以后的缓慢下降期。通过研究番茄灰霉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温度﹑湿度情况,明确了番茄灰霉病与棚室温度及湿度等环境因子的关系,其与温度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并建立了温室大棚中番茄灰霉病流行趋势与温度、湿度间关系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室内防治效果测定研究几种生物药剂对黄瓜白粉病、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获得防治效果较好的生物药剂种类,从而为黄瓜田间防治应用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针对黄瓜白粉病,使用常规药剂三唑酮已产生抗药性,各浓度翠贝、各浓度4%农抗120、高浓度世高、高浓度木醋液、高浓度多抗霉素均具有较好抑制效果。针对黄瓜灰霉病,扑海因对灰霉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高浓度百菌清、高浓度益微菌剂(绿康微)防效次之。  相似文献   
14.
室内研究了东亚小花蝽对西花蓟马、二斑叶螨和桃蚜的捕食能力及在3种害虫共存条件下的捕食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东亚小花蝽对西花蓟马、二斑叶螨和桃蚜均具有捕食能力。捕食能力最初随着猎物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猎物数量不断增加时,其捕食量趋于恒定值。在猎物数量充足时,东亚小花蝽对于二斑叶螨、蚜虫和蓟马的日均捕食量分别为17、12.5头和12头。3种猎物共存时,东亚小花蝽对西方花蓟马的捕食选择性均强于对二斑叶螨和桃蚜。选择性依次为西方花蓟马桃蚜≈二斑叶螨。猎物数量相同时取食西花蓟马的数量为12.6头,二斑叶螨和桃蚜的数量分别1.2头和2.4头。  相似文献   
15.
在北京海淀区草莓园和密云县板栗园进行释放拟长毛钝绥螨控制草莓和板栗害螨的试验。试验共设置益害比为1∶10、1∶30、1∶90的3个处理和常规农药处理,以不释放捕食螨,也不使用农药作为对照。结果显示,在草莓园,益害比为1∶10和1∶30时释放14 d后对害螨的防效分别为90.46%和85.02%,释放28 d后防效分别为95.2%和98.3%,益害比为1∶90时前期控制效果较差,28 d后防效也达到了93.74%。在板栗园,益害比为1∶10和1∶30时释放28 d后对害螨的防效分别为77.28%和72.19%,释放42 d后防效分别为94.00%和86.86%,益害比为1∶90的防治效果较差,释放42 d后防效也只达到78.51%。释放捕食螨的防治效果显现时间滞后于化学防治,但持效性好,在板栗园差异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北美一枝黄花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作者于1997~1998年在上海进行农田杂草考查中发现一种杂草,经鉴定为北美一枝黄花(SolidagoaltissmaL.),观介绍如下。1成株北美一枝黄花原产于北美洲,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150~300cm,密被短毛,茎直立,不分枝或极少分枝。叶互生,密集,两面被短毛;叶片长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叶绿有浅锯齿,齿端呈小乳头状;叶片向下2/3处有3条明显的叶脉;叶柄极短,不抱茎,生长期4~11月。2花、果实花果期10~11月。头状花序极多,在茎图2拍摄于上海郊区的北药一枝黄花顶密集成圆锥状;每条花穗上黄色头状花向上侧紧密排列…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信息检索系统评价方法基础上,结合罗伯特对网站采用的用户体验评价方法以及医学文献数据库的功能特征,拟定“医学文献数据库用户体验量表”,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医学专业学生对于PubMedCBM的评分,并进行了分析,旨在比较“医学文献数据库用户体验量表”的客观性和PubMedCBM在品牌、可用性、功能性、内容性方面的差异,提供一套医学文献数据库的评价方案,为数据库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是我国农业和林业上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为了明确常见杀菌剂和杀虫剂对异色瓢虫的影响,在室内分别测定了7种杀菌剂和7种杀虫剂对异色瓢虫幼虫和成虫的毒力。结果表明:在试验剂量下,7种杀菌剂对异色瓢虫幼虫和成虫的影响都不大,腐霉利对成虫的致死率最高,但仅为20%;7种杀虫剂中,高效氯氰菊酯对幼虫的致死率、苦参碱对成虫的致死率都达到了80%以上,但苏云金杆菌对异色瓢虫的致死率很低,吡虫啉对异色瓢虫的成虫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9.
释放异色瓢虫对北京春茬西瓜瓜蚜的控害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北京地区春茬西瓜瓜蚜发生规律,按不同益害比释放异色瓢虫,评价其在设施条件下对春茬西瓜瓜蚜的控害能力,并调查最佳益害比条件下天敌和害虫的消长动态。结果表明,在瓜蚜发生初期释放异色瓢虫,益害比1:10的防治效果最佳,可持续控制瓜蚜种群密度,释放7 d防效最高,为85.95%,28 d平均防效仍可达69.12%;在益害比为1∶10时,异色瓢虫与瓜蚜消长规律在一定时间内比较相似,异色瓢虫定殖率在蚜虫暴发期最高,但较瓜蚜滞后5~7 d,最终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20.
东亚小花蝽是我国北方地区农林作物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为明确设施蔬菜生产中常用农药对东亚小花蝽的影响,筛选出对其安全的农药制剂,在室内采用试管药膜法分别测定了5种杀菌剂和7种杀虫(螨)剂对东亚小花蝽的毒力。5种杀菌剂对东亚小花蝽的毒力均较低,田间推荐浓度下致死率均低于25%。7种杀虫剂对东亚小花蝽的毒力存在差异。其中,啶虫脒、乙基多杀菌素和噻虫嗪的毒力较高,处理后48 h的LC50分别为14.365、22.586、51.844mg/L,上述3种杀虫剂与联苯肼酯田间推荐浓度处理后72 h的致死率超过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