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7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6篇
  62篇
综合类   25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张毓  王苗苗  张雪  赵世伟 《园艺学报》2013,40(5):933-942
 在对华北和东北地区杓兰属(Cypripedium L.)植物种质资源调查基础上,应用数量分类学 中的Q 型聚类分析法对38 份杓兰代表样本进行分类研究,并对20 个形态性状进行R 型聚类分析和主成 分分析。Q 型聚类分析将这38 份样品在Lq1 = 0.25 水平分为山西杓兰群和其他杓兰群两个类群,在Lq2 = 0.155 水平将其他杓兰群分为3 个亚群,结果显示大花杓兰(C. macranthos Sw.)与山西杓兰(C. shanxience S. C. Chen)亲缘关系最远,中间过度类型多为大花杓兰与黄囊杓兰(C. calceolus L.)之间的天然杂交后 代。R 型聚类分析树系图显示各性状分布较为分散,相互独立。主成分分析表明20 个性状特征综合成的 9 个主成分中前5 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高达80.81%,结合其与性状间的相关性,筛选出影响力大的13 个重要性状。  相似文献   
72.
针对七叶树种子是温带顽拗性种子、容易失水而影响种子的生命力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种子处理方法、育苗方法和遮荫处理对七叶树的播种和育苗技术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其种子萌发力和苗木生长质量。结果表明:冷层积处理的种子萌发率最高,可达到80%,高于温室盆播和秋播种子;温室盆播育苗,可以延长幼苗的生长期,其植株高度比大田育苗提高20%左右;50%遮荫显著提高七叶树的幼苗生长质量,75%遮荫使苗木的生长量降低。  相似文献   
73.
脱脂奶粉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且具有许多功能特性。采用酶解脱脂乳乳蛋白的方法对其作用进行分析,以期选用合适的中性蛋白酶对其进行水解。通过阐述乳蛋白酶解原理及工艺,对加酶量、起始pH值、反应温度、酶解时间进行单因素试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得到酶解最佳的工艺为起始pH值6.5,加酶量180 U/mL,酶解温度55℃,酶解时间2 h。在此条件下,酶解产物促嗜热链球菌2017-a增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4.
子午岭林区植被演替下的土壤微生物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子午岭林区不同植被下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研究,并联系该区的植被演替,找出其之间的关系。土壤微生物区系采用稀释平板涂抹法分析,接种后置28℃生化培养箱内培养,分取其合适的稀释度来计数。结果表明,随着植被不断地向前演替,其土壤细菌和微生物总量基本上呈增加趋势;不论整个森林群落如何发展,植被最终都向辽东栎演替,从而形成顶级群落;微生物的种群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某一植被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中生长的好与坏。因此,通过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分析,可以初步了解该森林生态系统中植被的演替概况,为该区森林的生态建设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75.
北京植物园松科植物综合评价及园林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北京植物园松科资源的实地调查统计,综合考虑植物观赏价值、生态习性和抗性等因素,确定15个评价指标,建立松科植物资源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评价模型。应用这一模型对松科植物资源的园林应用综合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粉绿云杉、红皮云杉、辽东冷杉、北美乔松、欧洲赤松、花旗松、红松等14种松科植物的园林应用价值较高;‘金叶’雪松、‘金穗’雪松、长白松、刚松等13种松科植物的园林应用价值较低。深入分析松科植物观赏特性及园林应用形式,对评价值高的粉绿云杉、红皮云杉、青杄、辽东冷杉、白杄、北美乔松、欧洲赤松、花旗松、乔松、红松10种植物予以重点推荐。AHP模型评价松科植物资源的结果,将为今后开发利用针叶植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6.
退耕典型草地土壤饱和导水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饱和导水率Ks(soil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反映土壤水分入渗能力,是重要的水力参数。通过对云雾山典型草原区不同年限退耕地0~40 cm土层的土壤饱和导水率进行测定,并对土壤饱和导水率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方差和通径分析。研究表明:退耕过程有利于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退耕第3-22年,饱和导水率从4.16 mm·min-1增加到6.74 mm·min-1,提高了61.9%。在这一阶段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整体得到改善,其中2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改善更为明显。退耕开始阶段(3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至最低,仅为17.79 g·kg-1,随后有机质迅速积累,到退耕24年时含量达52.49 g·kg-1,增加了195.1%。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饱和导水率的主要因素,水稳性团聚体直接作用更显著,有机质间接作用更显著。每增加1个单位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饱和导水率提高2.4%,而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个单位,土壤饱和导水率只提高1.2%。  相似文献   
77.
植被恢复下土壤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有关土壤结构和土壤功能的国内外文献,对土壤结构和土壤功能的研究进展、土壤结构稳定性指标以及土壤结构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讨论了土壤结构与土壤的作物生产功能、土壤水库功能、土壤碳库功能、土壤基因库功能等的关系;并对激光共聚焦扫描技术在土壤结构与孔隙特征分析中的应用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如何反映土壤孔隙的真实状况,加强对土壤结构及其功能的定量关系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8.
土壤胶结物质分布特征及其对黄土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通过对子午岭林区顶级植被辽东栎群落0—100cm土层有机无机胶结物质的含量与类型、土壤大团聚体稳定性进行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测定,对胶结物质含量与分布及其对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胶结物质对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和碳酸钙含量在剖面上呈现出完全相反的分布规律。有机碳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其中0—20cm土层中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20—100cm土层;而碳酸钙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增加,其中20—100cm土层中碳酸钙含量显著高于0—20cm土层。土壤黏粒含量随土层的加深逐渐增加,但总体上变化不明显。(2)土壤大团聚体稳定性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其中在20—70cm土层中大团聚体稳定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变化最为剧烈(与0—20cm土层相比,破坏率增加了581.00%)。40—100cm土层中大团聚体破坏率是0—20cm土层中的7.25倍,表明表层大团聚体稳定性远远高于底层。(3)黄土大团聚体稳定性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土壤有机碳含量。而在有机碳组分中,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对大团聚体稳定性的提高起最直接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黄土主要胶结物质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明确了矿物结合态有机碳是直接影响黄土大团聚体稳定性最强烈的胶结物质,这为培育良好的土壤结构体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9.
运用碳足迹的相关含义以及研究方法估算了2001—2011年甘肃省能源利用的碳足迹、碳足迹产值、碳足迹强度与碳足迹生态压力,并利用回归分析法,探讨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甘肃省碳足迹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0.565 hm~2/人上升到2011年的1.238 hm2/人;煤炭类利用的碳足迹所占比例最大,石油次之,天然气最小;碳足迹产值从2001年的0.776万元/hm~2增加到2011年的1.582万元/hm~2,呈上升趋势,碳足迹强度从2001年的1.288 hm~2/万元下降到2011年的0.632 hm~2/万元,呈下降趋势,碳足迹生态压力从2001年的0.75上升到2011年的1.65。碳足迹与经济发展不表现为环境库兹涅曲线的倒U形关系,而是S形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80.
子午岭林区典型植被下土壤结构及稳定性指标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运用分形理论,研究了子午岭林区5种天然次生植被(以6 a天然恢复弃耕地为对照)下土壤结构特征,分析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维、孔隙分维、平均重量直径等3个指标在描述土壤结构稳定性方面的差异.研究表明,相对于弃耕地,各个植被群落均能明显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提高孔隙分形维数,增强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维、孔隙分维q>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土壤有机碳、容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均能作为评价土壤结构稳定性的指标;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容重相关性不显著,只与>5 mm团聚体含量和>0.25 mm团聚体含量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仅可作为大团聚体含量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