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3篇
综合类   8篇
畜牧兽医   6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了解同域分布的高原鼢鼠和家畜的营养生态位关系,对于正确认识高原鼢鼠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位置,以及科学界定其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同域分布的高原鼢鼠与白牦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稳定性同位素(13C和15N)技术研究二者的营养生态位及其种间关系。结果表明,高原鼢鼠食物源中的15N和13C稳定同位素在其肌肉中富集的时间最短,在毛发和骨骼中富集的时间最长,而白牦牛食物源中的15N和13C稳定同位素在其毛发中富集的时间最短,在肌肉和骨骼中富集的时间最长;白牦牛各组织中,肌肉组织的营养层次(NR)、摄食来源的多样性水平(CR)、δ13C/δ15N围成的总面积(TA)和校正后的总面积(SEAC)最高,其次是骨骼组织,在毛发中最低,而在高原鼢鼠各组织中,骨骼组织的上述4种生态位指标最高,其次是肌肉组织,在毛发中最低;2种食草动物只有在肌肉组织中有生态位重叠,重叠面积为0.192‰<...  相似文献   
63.
以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栖息的高原鼢鼠为研究对象,在5个不同放牧强度区,连续3年监测高原鼢鼠种群相对密度变化,并调查反映其栖息地特征的主要指标(植被盖度、高度、频度、生物量,地下根系生物量、根系碳水化合物,土壤紧实度、土壤容重、土壤水分)。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影响高原鼢鼠栖息地选择的因素,结果得出:土壤水分、土壤紧实度、植被均匀度、地上生物量、放牧强度、土壤容重、地下生物量、根系碳水化合物为影响栖息地特征的主要指标。土壤环境因素(土壤水分、土壤紧实度)对高原鼢鼠栖息地选择的影响比食物资源(地下生物量、根系碳水化合物)的影响重要。  相似文献   
64.
我国草地鼠害防治与研究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基于教学、科研、管理及生产管理的实践,分析了我国草地鼠害防治与研究的发展历史,将我国草地鼠害防治与研究史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分别是自然生态调控阶段、基于预防医学的鼠害防治阶段、以化学药物为主的草地害鼠防治阶段、草地鼠害的综合防治(IPM)阶段及草地鼠害的精确性可持续控制阶段,并界定了各个阶段的标志性时间段,概述了每个阶段的重大事件、对策和防控技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学术活动及重要论著。  相似文献   
65.
为了解高原鼢鼠干扰对高寒草甸无脊椎动物类群组成及其数量的影响,选取青藏高原祁连山东段天祝县高原鼢鼠栖息地,用鼠丘数量代表干扰强度,设置高,中和低3个干扰区并调查各区植被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状和无脊椎动物类群及其数量。采用多元排序分析无脊椎动物类群对栖息环境条件变化的响应因子。各区共捕获无脊椎动物累计9目317只,其中,高、中和低强度干扰区无脊椎动物类群分别是9目,8目和8目;不同干扰区无脊椎动物优势类群不同。鞘翅目成虫,柄眼目和鳞翅目幼虫是共有优势类群,鞘翅目幼虫是高强度和中强度干扰区优势类群,而双翅目幼虫是中低干扰区优势类群;伴随高原鼢鼠干扰强度增加,无脊椎动物总密度和植食动物密度明显增加,高干扰区无脊椎动物总密度显著高于低干扰区(P<0.05),植食性无脊椎动物密度也显著高于低干扰区(P<0.05);冗余分析和偏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紧实度和含水量是影响高寒草甸无脊椎动物类群组成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高原鼢鼠通过改变高寒草甸土壤物理性状进而影响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及其数量。  相似文献   
66.
青藏高原草原牧区典型家庭牧场选择对牧区畜牧业科研成果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以甘肃省玛曲县20户家庭牧场为基础,以户均草地面积、家畜数量、经济收入和支出4个因素作为典型牧户的选择依据,并分别对以生产资料为依据的典型家庭牧场、以经营水平为依据的典型家庭牧场和以生产资料和经营水平综合的典型家庭牧场进行了分析,选出牧户2、12、13和19为研究区典型家庭牧场,其户均草地面积、家畜数量、经济收入和支出分别为195.0 hm2、452.5羊单位、5.08万元和4.18万元。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家庭牧场能代表调查区多数家庭牧场草畜生产经营状况和牧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67.
鼢鼠亚科动物中凸颅亚属鼢鼠的物种界限一直不清楚。研究测定了甘肃境内鼢鼠类线粒体DNA D-loop和ND4基因序列,获得了23条长度为414~424 bp的D-loop和17条长度为425~438 bp的ND4基因同源序列,通过其序列分异、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分析,探讨该类群的分类学地位。结果表明:凸颅亚属鼢鼠序列间变异类型丰富,单倍型多样度高,其种间遗传距离大于种内遗传距离;基于邻接法(NJ)、贝叶斯推论法(BI)和最大似然法(ML)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甘肃鼢鼠、高原鼢鼠、斯氏鼢鼠、秦岭鼢鼠均各自构成单系,并构成2个进化枝,其中甘肃鼢鼠最为原始,单独构成一枝;高原鼢鼠与斯氏鼢鼠为姐妹群,处于较进化的位置,后与秦岭鼢鼠聚在一起构成另一枝,支持4个种均为独立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68.
高原鼠兔危害级别划分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研究结果显示,地上植物量、植被盖度、破坏的生草面积、绝对鼠密度和有效洞口数之间均具有较高的相异性,但各自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高原鼠兔的危害程度;5项研究指标的综合影响是评估危害程度的真实反映;植被害情是评价危害程度的主要因子,鼠密度是次要因子;将危害程度划分为4个级别,提出了划分危害级别的量化指标.不同指标值在各危害级别中的排序是,鼠密度:Ⅳ<Ⅰ<Ⅱ<Ⅲ;有效洞口数:Ⅳ<Ⅰ<Ⅱ<Ⅲ;破坏的生草面积:Ⅰ<Ⅱ<Ⅲ<Ⅳ;植被覆盖度:Ⅳ<Ⅲ<Ⅱ<Ⅰ;地上植物量:Ⅳ<Ⅲ<Ⅱ<Ⅰ;单纯以鼠密度划分危害级别或评估危害程度的方法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69.
枯草期选甘肃高山细毛羊成年母羊180只,后备母羊38只,羔羊40只,进行为期171 d的放牧与舍饲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暖棚舍饲)平均每只成年母羊、后备母羊和羔羊体质量分别增加5.1、9.8和6.9 kg,增幅为:11.72%、30.81%和32.86%;对照组(放牧)每只成年母羊、后备母羊和羔羊体质量分别平均下降7.3、5.0和1.0 kg;试验末,试验组成年母羊和后备母羊体质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羔羊体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羊毛长度试验组成年母羊、后备母羊和羔羊羊毛每只分别平均增长3.9、3.8和2.7 cm,试验组成年母羊和后备母羊比对照组提高10.4%和16.0%,羔羊比对照组降低11.2%,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各年龄段产羊毛量分别达5.24、4.56和3.79 kg,比对照组分别提高60.24%、73.38%和49.80%,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纯收入分别为成年母羊5.35元/只,后备母羊45.65元/只,羔羊59.57元/只,对照组由于掉膘损失严重,成年母羊和后备母羊分别损失28.32和13.05元/只,羔羊收益29.3元/只。  相似文献   
70.
通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资料,核对甘肃省各级相关单位的鼠类标本,研究后确认:甘肃啮齿类动物区系组成为90种31个亚种,隶属于43属、9科、12亚科、2亚目和2目。仓鼠科的种数占啮齿目种数的44.3%,鼠兔科的种数占兔形目种数的81.8%。仓鼠科、鼠科、松鼠科、鼠兔科和跳鼠科5科共计85种,是甘肃啮齿类动物的基本类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