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4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57篇
林业   153篇
农学   62篇
基础科学   72篇
  78篇
综合类   531篇
农作物   46篇
水产渔业   31篇
畜牧兽医   207篇
园艺   90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目的]研究提高泥炭的生物可降解性预处理途径,为实现泥炭的高值转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碱对泥炭进行预处理,DNS法测定泥炭处理液中的还原糖含量,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碱浓度、处理温度、处理时间、固液质量比4个因素对碱预处理泥炭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预处理条件;同时对比预处理前后泥炭有机质组分的变化.[结果]碱预处理泥炭的最佳条件:在碱浓度4.5%、固液质量比1:12、处理温度90℃的条件下处理140 min,泥炭还原糖产出率为2.33%.碱预处理泥炭能够降解1.22%(绝对值,下同)纤维素、0.56%半纤维素和3.27%木质素,增加可溶性物质12.15%.[结论]优化后的碱预处理条件能部分降解泥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增加可溶性物质含量,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62.
基于驻波率原理的植物茎体水分无损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在植物的各项生理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时无损检测植物茎体的水分对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驻波率原理的茎体水分实时无损在线检测方法,并设计了BD-IV型植物茎体水分传感器,分别在以有机溶剂及烧杯为实验材料的仿真环境、以松树为实验材料的树段环境及以桃树为实验材料的活立木实验环境下,验证了BD-IV型植物茎体水分传感器的检测性能。当植物茎体直径在5.0~10.5 cm之间且体积含水率在1.17%~59.59%之间时,BD-IV型植物茎体水分传感器能准确地检测出植物茎体的体积含水率。通过长期监测桃树茎体水分的日变化和月变化情况,得知BD-IV型植物茎体水分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与植物生理特性相符;与德国生产的SF-L型树干茎流仪同时监测柳树的茎体水分和茎流,得出茎体水分和茎流之间的关系,为植物生理特性研究提供了一种高性能价格比的国产化检测仪器。  相似文献   
963.
烟草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构建与遗传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综合性状优良的烤烟种质Y3为轮回亲本,抗烟草黑胫病(0、1号生理小种)和赤星病的雪茄烟种质Beinhart1000-1及优质烤烟品种K326为供体亲本,连续回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构建国内外第一套由256个具有烤烟Y3遗传背景并渐渗有Beinhart1000-1和K326染色体片段株系代换系群体。该群体携带377个代换片段,分布于烟草24条连锁群上。每个株系携带1~5个代换片段,代换片段长度介于0.05~36.88 cM,平均长度7.75 cM。代换片段重叠累加总长度为2922.57 cM,是烟草基因组总长度的2.61倍。代换片段覆盖总长度为1114.32 cM,烟草基因组覆盖率为99.45%。本研究构建的片段代换系可用于烟草基因定位、复杂性状的QTL分析和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相似文献   
964.
本研究对江苏部分奶牛场致隐性乳房炎病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共分离到35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用常规药敏纸片法对CNS分离菌株的抗生素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培养到的35株CNS对临床常用抗生素万古霉素、左氟沙星、克拉霉素、苯唑西林、诺氟沙星、氯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噻肟、磷霉素和呋喃妥因等高度敏感,高敏率在60%~80%之间;而对青霉素G、复方新诺明和多黏菌素B有一定的耐药性,耐药率为70%~100%。分离菌株表现了较强的多重耐药性,耐20种药物的细菌有3株,耐15种药物的细菌有1株,耐14种药物的细菌有1株,62.9%的CNS分离菌株能耐5种以上抗生素,表明导致奶牛隐性乳房炎CNS菌株耐药情况不容小视。  相似文献   
965.
通过对杭州市草莓专业化生产的特点、优势及现状的调查,分析专业化生产对杭州市草莓产业的提升作用,总结杭州市草莓专业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66.
采样密度对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解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合理的采样密度以便更有效地揭示土壤属性的空间变异,是提高土壤质量评价工作准确性的前提。本文以合肥市北部地区为例,从5 207个土壤采样点(采样密度为1个/km2)中重复20次随机抽取不同采样密度的六个样本子集(对应采样密度分别是0.8个/km2、0.56个/km2、0.39个/km2、0.28个/km2、0.19个/km2、0.13个/km2),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采样密度对土壤有机质(SOM)空间变异解析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不同采样密度下,有机质含量的均值差异不显著,各样本对总体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土壤有机质表现出中等的空间相关性,采样密度为0.28个/km2时探测到的SOM含量变异结构中结构性组分比例最高。采样密度小于0.28个/km2时,则局部细节信息被过滤,不能准确充分地表现其空间变异特征。在研究区的这种自然地理条件和土地利用方式下,若评价目的主要针对土壤肥力质量,揭示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最佳采样密度应为0.28个/km2。若是针对区域土壤碳汇潜力,则大约22 km2布置一个采样点即可获得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967.
ERF转录因子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并且参与植物对生物及非生物胁迫的响应。从NCBI数据库中获得5个新的ERF基因,GmERFa/b/c/d/e。蛋白序列分析显示,5个ERF基因均含有一个保守的AP2/ERF结合域。进化分析表明,GmERFe与GmERF3和GmERF7同源性最高,GmERFb、GmERFc与GmERF5的同源性最高,GmERFd与GmEREBP1的同源性较高,而GmERFa与其他ERF蛋白的同源性均较低。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5个基因都主要在大豆的根和叶中表达。逆境处理后的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GmERFd/e主要对乙烯信号和低温产生响应,GmERFb主要对干旱产生响应,而GmERFa主要对低温产生响应。  相似文献   
968.
陈积山  张强  朱瑞芬  高超  董妍  邓波 《草地学报》2016,24(4):910-914
本文通过控制试验研究了刈割次数与施氮梯度上羊草草甸草原群落中所有物种、响应物种、作用物种和共有物种的多样性变化与群落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关系。研究表明,刈割能增加物种多样性,并降低净初级生产力,而施氮的作用与前者相反。群落中全部物种的多样性变化受刈割影响较大,而作用物种的多样性变化受施氮影响较大;地上净初级生产力主要由少数影响生产力的响应物种和作用物种的多样性决定,而与大量共有物种的多样性无关。  相似文献   
969.
晚稻机插育秧技术的推广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2008年萧山区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晚稻机插育秧技术推广”,该项目的组织实施,加快了创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技术到位率,达到了水稻生产省工节本、高产高效的目的,为实现农业机械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70.
大麦糖信号转录因子SUSIBA2是WRKY超基因家族的一员,通过识别某些淀粉合成酶基因启动子区的糖应答元件调控胚乳中淀粉的积累.本研究根据SUSIBA2序列,从水稻基因组中搜索到1个与SUSIBA2相似的基因,称为SUSIRI.利用PCR方法,从水稻基因组DNA中克隆出该基因第3外显子455 bp的片段,它包含1个WRKY保守结构域.以此作为干扰序列,构建了干扰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其转化水稻,获得了16株T0代阳性植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