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2篇
农学   9篇
  58篇
综合类   77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土壤酸化会加剧土壤和柑橘树体缺镁,施用镁肥是解决柑橘园缺镁的主要措施。目前农业生产中常以硫酸镁(MgSO4)等价格较低、溶解性较高的镁肥形态为主。但其水解性较强且为速效性镁肥,养分易淋洗损失,难以满足柑橘等多年生作物的生长所需。因此,在柑橘园中施用何种镁肥的效果更好则需进一步研究。以降低土壤酸度、补充土壤和柑橘树体镁素、提高柑橘产量和品质为主要指标,评价了酸性缺镁土壤上MgSO4、碳酸镁(MgCO3)和氧化镁(MgO)3种常用镁肥的施用效果。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表明,不施镁处理的耕层(0~40 cm)土壤交换性镁含量从27.7 mg/kg降低至22.5 mg/kg,与不施镁肥处理相比,施用镁肥则增加至29.2~34.5 mg/kg,且土壤pH与交换性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MgCO3对降低土壤酸度和增加土壤交换性镁的效果优于MgSO4和MgO。另外,施用镁肥显著提高了叶片镁含量,降低了钾含量,使叶片钾镁比和钙镁比趋于合理,其中以MgCO3施用效果最佳。此外,酸性缺镁土壤施用3种不同镁肥均能增加柑橘挂果量并提高果实产量,MgSO4、MgCO3和MgO处理分别比不施镁处理增产5.7%、28.4%和12.5%。同时,与不施镁处理相比,施用MgCO3及MgO的果实风味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各施镁处理中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平均增加8.41%和1.46%。酸性缺镁土壤柑橘园中,MgCO3在协同调酸、补镁、增产和提质方面的效果较好,MgO次之,MgSO4较低。这些结果为酸性缺镁土壤上有效解决柑橘园的缺镁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2.
重庆市九叶青花椒施肥现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农户抽样调查方法,分析评价了重庆市九叶青花椒主产区江津区5个主产乡镇160个种植户2017年2-5月的花椒施肥和产量现状.结果表明:重庆市青花椒平均产量为9.87 t/hm~2;氮磷钾养分平均施用量分别为350.7,220.3和288.2 kg/hm~2,以施用化肥为主,有机肥投入的氮磷钾养分量分别仅占其总养分投入量的2.64%,1.75%和2.22%.氮磷钾施用量在适宜范围内的农户比例分别为23.7%,23.7%和31.3%,施用过量的农户分别占21.9%,22.5%和29.4%,施用不足的农户分别占5.0%,10.6%和3.8%.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花椒产量,较不施有机肥增产17.8%.高产高效农户平均产量为11.44 t/hm~2,氮磷钾平均施用量分别为271.8,163.7和218.1 kg/hm~2,其偏生产力分别是42.6,75.7和54.7 kg/kg,较氮磷钾肥平均偏生产力分别提高29.1%,30.2%和36.8%.综上所述,重庆花椒施肥过量与不足并存,农户之间存在较大的产量差异,采用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是提高花椒产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3.
渝西丘陵区土壤速效钾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养分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对于土壤养分分区管理、基本农田建设等有重要意义。以渝西丘陵区的潼南国家农业科技园核心区为研究对象,结合普通克里格法和聚类分析法对研究区土壤速效钾(Readily available potassium,AK)的水平和垂直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20、20~40和40~60cm土层AK平均含量分别为111.6、96.1和90.2 mg·kg~(–1),为中等-缺乏水平;各土层变异系数均属中等变异。(2)0~20和20~40 cm土层AK的全局莫兰指数(Global Moran's I)均为负值,存在空间孤立;40~60 cm为正值,存在空间集聚。(3)0~20和20~40 cm土层最优模型为高斯模型,40~60 cm土层为球形模型。0~20和40~60 cm土层AK空间变异以随机因素变异为主,20~40 cm土层是结构因素和随机因素共同造成的。(4)0~20cm土层AK高值区集中于研究区中部,低值区分布较为随机。20~40和40~60 cm土层AK分布趋势相似,高值区集中于东南部,低值区集中于东北部。AK垂直空间分布表现为三种类型,其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均匀型、低钾递减型、高钾递减型。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类型对AK含量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影响,且在水平和垂直空间上影响程度不同。研究结果为研究区基本农田建设的土地整治选址、方案优化和整治后养分分区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4.
研究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 Roth)替代化学氮肥对幼龄柑橘不同部位生物量、氮素吸收量的影响,定量其对幼龄柑橘氮素营养的贡献率,旨在为柑橘园绿肥利用及其替代化肥方案提供科学理论支撑。以盆栽柑橘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15N 同位素标记的毛叶苕子进行化学氮肥替代,设置5 个绿肥替代比例处理:0%(100%CF)、25%(25%GM+75%CF)、50%(50%GM+50%CF)、75%(75%GM+25%CF)、100%(100%GM), 每个处理4 次重复。在温室中培养6 个月后测定柑橘总生物量,根、茎、叶各器官生物量,氮含量以及15N 丰度。结果表明,绿肥替代化学氮肥能显著提高柑橘各器官生物量和氮吸收量,且随着替代比例的升高,各器官生物量呈先显著上升后稳定的趋势;柑橘总生物量在绿肥替代化学氮肥75% 时最高,较对照提高了107.5%;柑橘总氮吸收量在绿肥替代化学氮肥100% 时最高,较对照提高了45.1%。绿肥对柑橘各器官氮素营养的贡献随着替代化学氮肥比例的提高而增加,在75%GM+25%CF 和100%GM 处理中,柑橘根、茎和叶的氮素来自绿肥的比率分别为36.56% ~ 50.00%、35.03% ~ 46.81% 和34.52% ~ 50.72%,而在25%GM+75%CF 和50%GM+50%CF 处理中,绿肥对柑橘根、茎和叶的氮素贡献率仅分别有8.96% ~ 20.77%、9.41% ~ 19.77% 和7.82% ~ 20.94%;同时,随着绿肥替代化学氮肥比例的增加,氮素向柑橘根的分配增加,而向茎与叶的分配减少。在柑橘园管理中,进行绿肥栽培、利用可有效地替代化学氮肥,减少化肥的投入,增加柑橘的氮素营养。  相似文献   
155.
为探究我国有机茶产品认证现状与区域差异,基于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收集整理了1998—2020年我国有机茶认证证书信息,并分析证书数量、企业数量、证书状态、认证面积与产量等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8—2020年我国有机茶产品认证呈增长态势,证书发放量与获证企业数量变化趋势一致,其中云南、贵州、福建和安徽等省份累计获证量及获证企业数量较多;有机茶证书撤销量最多的省份是山东省(17张),河南、海南、甘肃和西藏4省(自治区)无被撤销有机茶证书,甘肃省有机茶证书过期失效和注销占比最高,达91.67%。全国有机茶证书连续认证年数平均值为3.69年,其中以浙江和江苏最长,分别为6.42和6.20年。2020年有机茶认证面积及产量位列全国第一的是云南省,认证面积为51.91×103 hm2,认证产量为88 823.26 t。我国有机茶产业链短、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及连续认证时间短等问题限制了有机茶产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可通过提供系统的政策支持、加强有机农业教育与宣传以维护有机茶产业健康的发展,从业人员应延长产业链并注重品牌价值提升以实现节本增收,政府及从业人员共同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以实现有机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6.
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口增长加剧了农业生产中各种生物(如病原菌)和非生物(如干旱、盐渍、高温等)胁迫,并通过影响植物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代谢功能等阻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产力提升,最终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并严重威胁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现代农业的大力发展,有益微生物因其能够改良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提升农作物抗胁迫性能和增产提质的功效显著而备受关注。简要概述了植物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Bacteria,PGPB)的种类和施用效应,重点剖析了PGPB产生植物生长激素、固氮作用、加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溶磷、解钾和合成铁载体)、缓解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以及调节植物根系构型和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等促生和抗胁迫机制,系统梳理了近年来运用于现代农业中的PGPB菌剂制备和施用方式的前沿科学技术,并进一步讨论了PGPB在未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以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