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4篇
农学   12篇
综合类   68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杂交稻组合对黑条矮缩病的抗性强于常规粳糯稻品种,分析了大田生产上杂交稻黑条矮缩病发病较重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2.
柑橘黄龙病老龄果园发病力与时序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柑橘黄龙病自然感染年序病情发生规律,以提高监测预警防控水平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2—2015 年在天然隔离屏障良好的一个老龄果园开展柑橘黄龙病自然感染发病危害研究,在初入侵果园采取3 个重复样地定点定株发病扩散危害系统调查。坚持14 年试验结果表明:柑橘黄龙病自然感染发病力以自然感染发病4~5 年后为最强盛,其发病力可达年新发病率10%~15%,较其初发病力增强2~3 倍;其当年新发病率消长呈“M型”曲线变化规律:第1 自然感染发病显症高峰一般为初次入侵后的第5 年前后,峰期一般为2~3 年;第2 个自然感染发病显症高峰为初次入侵后的第9 年前后,峰期一般为1~3 年,两峰之间为高位波动变化动态。老龄果园黄龙病积年发病呈Logistic 曲线上行变化轨迹,其年序数值化变化模型为Q = 85.81441 EXP( 4.0063-0.5837N )(n=14,r=0.9941**),其自然感染扩散大周期为15年(其中核心为害周期10 年左右)。运用这些变化规律,对提升老龄果园黄龙病监测预警防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3.
烟粉虱从番薯到番茄的传播与扩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连栋大棚内烟粉虱从番薯地向距离1.4 m的番茄地的传播与扩散的研究,明确烟粉虱扩散到番茄地所需的时间以及在番茄地内的扩散所需的时间,探讨番茄地周边的番薯对于秋冬栽培大棚番茄的烟粉虱危害的影响以及烟粉虱在番茄地内的扩散能力。结果表明,烟粉虱传播至番茄上需要17 d左右,完成各垄间的扩散需要4~7 d,且烟粉虱在各行间的传播能力也较差。初步确定,种植番茄没有必要选择在远离番薯的地块,且番茄移栽后15 d左右的化学防治对于控制虫口基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4.
农田鼠类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与动态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田鼠类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与动态模型研究汪恩国李宝福(浙江省临海市农技总站317000)(浙江省台州市植保站临海市地处浙中沿海,为双季稻3熟耕作地区。农田鼠害自80年代初期严重发生以来,每年发生面积都占耕地面积80%以上[1、2],与病、虫、草害一起成...  相似文献   
75.
主要栽培技术对西兰花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提高西兰花的产量与品质,增强西兰花产业的竞争力,开展了不同苗龄、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效应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苗龄处理的西兰花花球的商品性和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绿雄90在浙东沿海地区最佳的播种期(8月20日前后)播种、土床育苗的条件下,苗龄以35d-40d为宜。不同种植密度对西兰花植株性状、花球商品性和产量均有明显影响,如果以内销或速冻为主,种植密度以2200株?667m-2-2450株?667m-2之间为宜;若以保鲜外销为主,种植密度则在2200株?667m-2-2800株?667m-2之间均可。适当增施氮肥能够促进西兰花植株和花球的生长,提高产量和商品性,在一般土壤肥力条件下,纯氮用量以25kg?667m-2-40kg?667m-2为宜,相对于原来的习惯施肥量(约25 kg?667m-2),可适当提高氮肥用量,以进一步提高花球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76.
[目的]研究超级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褐飞虱种群繁殖速率的密度制约效应。[方法]在超级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不同生育期即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分别接入不同虫量褐飞虱,调查并分析超级稻褐飞虱种群繁殖速率及其变化动态。[结果]分蘖期:褐飞虱孕穗期、灌浆期种群数量随分蘖期种群基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当灌浆期褐飞虱种群密度升高达到一定限度(〉250头/丛)时,其乳熟期种群数量随该密度的加大而呈下降趋势;超级稻甬优6号褐飞虱种群发展呈现中间快、两头慢的特点。孕穗期:褐飞虱种群发展在孕穗至灌浆期是随着其基数密度升高而升高,但到乳熟期相关性表现却不显著;超级稻中后期褐飞虱种群仍具有高繁殖能力,对水稻产量潜存极大威胁。灌浆期:褐飞虱种群密度〈70头/丛时,其种群发展仍随着其基数密度升高而升高,对产量仍潜存较大威胁。[结论]研究结果为建立和健全褐飞虱监测预警体系、经济有效生态控制超级稻褐飞虱发生危害、提高褐飞虱持续控制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7.
进行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防治单季稻五(3)代稻纵卷叶螟试验,结果表明:药后3、7、15 d对稻纵卷叶螟幼虫防效分别为83.2%、88.1%、88.3%,平均为86.53%,较对照药剂9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3 kg/hm2高20.86个百分点;药后3、7、15 d,对单季稻的保叶效果分别为5.1%、50.2%、43.2%,平均为32.8%,较对照药剂9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高4.9个百分点。经DPS显著性测定,均与对照药剂的处理效果差异显著,表明应用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等防治单季稻稻纵卷叶螟具有良好的长效控制效果和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8.
李正龙  汪恩国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124-124,139
通过毒死蜱不同剂型防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不同剂型处理对稻纵卷叶螟理防效,药后7d以40%微乳剂100g/667m2处理防效最好,其次为30%水乳剂(双富)120g/667m2处理、48%乳油(绿憬)100g/667m2处理、40%乳油(新农宝)100g/667m2处理,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对稻飞虱防效以40%水乳剂(双富)120g/667m2处理最好,其次为48%乳油(绿憬)100g/667m2、40%乳油(新农宝)100g/667m2、40%微乳剂100g/667m2处理,前者与后3者处理差异显著,但后3者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而显著高于5%颗粒剂(紫丹)1800g/667m2处理和25%噻嗪酮50g/667m2处理。  相似文献   
79.
西兰花穴盘育苗幼苗生长动态及其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革新西兰花传统繁重的育苗技术,揭示西兰花穴盘育苗幼苗生长规律,更好地促进西兰花育苗产业化和品质提升,对西兰花穴盘育苗的不同穴盘规格处理以及基质、基肥等试验结果进行了系列的统计分析,表明种子出苗率随时序推进而增加并呈曲线变化,其数学模型为y=25.431+20.783d-1.3811d2(r=0.9919**,r0.01=0.7348);幼苗株高随时序推进,生长呈“慢-快-慢”变化,其数学模型为h=-0.0008d2+0.3856d-0.7077(r=0.9882**,r0.01=0.7348);幼苗茎粗随时序推进,生长呈先慢后快,其数学模型为S=0.0332d+0.6471(r=0.9877**,r0.01=0.7348)。还对西兰花穴盘育苗的基质、基肥和气候与幼苗生长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为西兰花穴盘育苗的有效调控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0.
为深入提升西兰花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探索西兰花主要害虫综合性诱控制能力以及大面积应用效果,在开展对西兰花菜地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小菜蛾种群消长监测的基础上,采用专用性诱剂、诱芯、诱捕器组合布放及其综合布控诱杀,开展性诱剂对西兰花主要害虫综合控制效果及其田间诱杀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小菜蛾在浙中台州临海地区西兰花生产季节种群数量消长呈“W”型,分别为幼苗生长期(7-8月)、莲座期和花蕾生长期(9月下旬-11月中旬)、迟熟西兰采收后期(3月上旬以后),苗期以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盛发危害,莲座和花蕾期为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和小菜蛾组合发生危害;采收后期为小菜蛾对侧枝小花球发生危害。通过不同性诱组合处理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小菜蛾的诱杀效果,以A组合处理和E组合处理为最佳,每667 m2日均可诱杀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小菜蛾84头以上,能基本控制3种害虫发生危害。其田间综合诱杀技术,以宁波产性诱制品为例,组合方式为斜纹夜蛾S型:甜菜夜蛾S型:小菜蛾蓝色型=1:1:4,田间布阵格局以梅花5点星布阵,星距原则控制在10~20 m,处理方法为诱捕器悬挂高度夜蛾类50 cm(小菜蛾为20 cm)为佳,诱芯为每30~40天更换1次,大面积组合示范应用具有良好综合诱杀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