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0篇
农学   6篇
  22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14篇
畜牧兽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探究长期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后玉米磷素累积特征及产量变化,以期为确定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的磷肥适宜用量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试验于2017—2019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和朝阳坡镇进行,双因素设计,主因素为磷肥水平,P2O5用量分别为0 kg/hm2 (P0)、45 kg/hm2 (P45)、90 kg/hm2 (P90)、135 kg/hm2 (P135)和180 kg/hm2 (P180),副因素为玉米品种,分别为富民985 (Fumin 985)和翔玉211 (Xiangyu 211)。测定开花期及成熟期各部位磷素吸收量、产量及其构成。  【结果】  地点、年份和磷处理3个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玉米产量、收获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均有极显著影响 (P<0.01);P90处理的产量、收获穗数和百粒重均最高,较P0处理分别增加了14.4%、6.15%和5.78% (P<0.05)。与P0处理相比,2017—2019年两地的花前磷累积比例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以P90处理的增幅最大,其中朝阳坡2018和2019年P90处理的花前磷累积比例较P0处理分别显著增加24.5%和15.5% (P<0.05)。玉米的磷吸收量特别是秸秆中的磷累积量较为稳定,受施磷水平的影响较小,但籽粒的磷累积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与P0处理相比,2017年公主岭P90和P135两处理籽粒磷素吸收量增幅显著,分别为22.3%和14.6% (P<0.05);2017—2019年朝阳坡P90处理的籽粒磷素吸收量显著提高,增幅为7.03%~12.5% (P<0.05)。当施磷水平为90 kg/hm2时,磷转运量、转运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达到较高水平。通过一元二次方程将3年两点数据进行拟合,得出公主岭和朝阳坡最高产量分别为12161和12435 kg/hm2,对应的最佳经济施磷量分别为77.2和71.9 kg/hm2;两地拟合后的最佳经济施磷量为74.6 kg/hm2。  【结论】  当施磷水平小于90 kg/hm2时,增施磷肥对提高花前的磷累积比例、籽粒磷素吸收量、转运量、转运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有积极作用。在多年秸秆全量深翻还田背景下,玉米施磷(P2O5)量在71.9~77.2 kg/hm2,可达到12 t/hm2的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温度、光照和降水是影响玉米生长发育的关键气象因子。探讨关键气象因子与氮素吸收运转及产量形成的关系,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春玉米对气候资源及氮素的利用效率。  【方法】  以先玉335 (XY335)和郑单958 (ZD958)为供试品种,进行了两年田间定位试验。设早(4月24日)、中(5月4日)、晚(5月14日) 3个播期处理,测定了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玉米干物质和氮素累积量及籽粒的运转率,在成熟期测产。利用Hybrid-Maize模型,结合当地气象数据对不同播期处理的产量差及光温资源匹配进行综合模拟与评价。  【结果】  XY335在早、中、晚播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21233、21249、20311 kg/hm2;氮素积累量分别为184.2、192.5、171.1 kg/hm2;氮素转运率分别为35.1%、45.7%、35.8%;氮素对籽粒氮的贡献率分别为19.4%、29.6%、23.9%;ZD958在早、中、晚播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21031、20637、20405 kg/hm2;氮素积累量分别为173.7、163.4、154.9 kg/hm2;氮素转运率分别为39.2%、36.4%、25.6%;氮素对籽粒氮的贡献率分别为32.7%、25.4%、13.7%。XY335在中播处理下产量最高,较早播处理和晚播处理分别增加9.9%和17.4%;ZD958在两个试验年份均为晚播处理产量最低,两年平均较早播、中播处理分别减少8.6%、5.4%;品种间比较,XY335产量受生殖生长阶段日均温影响较大,ZD958产量增加与全生育期太阳总辐射量、营养生长期天数关系较为密切。播期和品种不同造成的产量差异主要与VT—R6期干物质累积量与氮素累积量有关,XY335在花后氮素转运效率优势明显,其产量增加受生殖生长阶段日均温影响较大,ZD958产量增加与营养生长期天数、全生育期总辐射量有关。  【结论】  播期和品种不同造成的产量差异主要与开花后的干物质累积量与氮素累积量有关,提升氮素转运量可有效促进增产。XY335在花后氮素转运效率优势明显,其产量增加受生殖生长阶段日均温影响较大,ZD958产量增加与营养生长期天数、全生育期总辐射量有关。在本试验条件下,XY335适宜在5月4日左右播种,ZD958适宜早播。  相似文献   
43.
奶山羊、肉羊异地放牧产奶和育肥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宝鸡市钓渭镇养羊示范小区草场,放牧区的海拔高度为800—1500m之间,属于灌木草丛类草场,牧草柔嫩多汁,适口性好;草场内水源丰富,是草食家畜放牧的好地方。到目前为止,这个示范小区拥有六个自然村的130个养羊户,养羊饲养量达到6100只,其中产奶羊达到70%以上,是养羊示范小区的主要经济来源。当地八庙村奶粉厂为了扩大奶源,在此设立了跟踪收奶服务,配备了拖拉机和奶桶,聘请西农大的专家定期技术指导,使这个示范小区初步形成较大的奶山羊养殖基地。  相似文献   
44.
地蚕育在养蚕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地蚕育的主要技术操作,并对5龄蚕采用地蚕育与蚕匾育在饲养成绩及用工(不含采桑用工)进行调查、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地蚕育具有省力、省工、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的优点。  相似文献   
45.
春玉米连作体系高产栽培模式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探讨春玉米土壤物理性状、根系动态变化、产量等对不同农学管理模式的响应,为优化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先玉335为供试品种,进行了三年大田定位试验,对种植密度、肥料施用、土壤耕作三项关键技术进行优化组合。设计了4种模式:1) 按照当地农户习惯,种植密度5.0万株/hm2,一次性施用化肥N 225、P2O5 82.5、K2O 67.5 kg/hm2,灭茬旋耕 (CK);2) 种植增密至6.0万株/hm2,化肥用量为N 195、P2O5 75、K2O 82.5 kg/hm2,氮肥分两次施用,播前和拔节期分别施78和117 kg/hm2,基施有机肥15000 kg/hm2及中微肥60 kg/hm2,灭茬旋耕 (Opt-1);3) 种植密度7.0万株/hm2,施化肥量为N 300、P2O5 120、K2O 120 kg/hm2,氮肥分三次施用,播前、拔节和抽雄期分别施用120、120、60 kg/hm2,磷肥和钾肥分两次施用,播前和拔节分别施用96和24 kg/hm2,基施有机肥15000 kg/hm2及中微肥150 kg/hm2,拔节期深松 (Opt-2);4) 施化肥N225、P2O5 90、K2O 90 kg/hm2,氮肥分三次施用,播前、拔节和抽雄期分别施用90、90、45 kg/hm2,磷肥和钾肥分两次施用,播前和拔节分别施用72和18 kg/hm2,有机肥、中微肥和种植密度同Opt-2(Opt-3)。调查了产量构成、氮素吸收、0—60 cm土壤物理性状和根系动态变化。 【结果】 产量主要是依靠收获穗数的增加来实现,Opt-1、Opt-2、Opt-3处理下的产量分别较CK高12.1%、15.3%和13.9%。与Opt-3处理相比,Opt-2处理氮肥用量增加33.3%,吸氮量仅增加6.9%,且多集中于茎叶,产量未增加。Opt-2、Opt-3处理在拔节期深松后,吐丝期和乳熟期固相比例有所下降,尤以乳熟期较为显著,平均各土层分别降低了8.8%和7.4%,进而增加了0—40 cm耕层土壤的通透性。Opt-1、Opt-2、Opt-3处理在0—10 cm土层根长、根重和根表面积均显著高于CK,在30—40 cm土层Opt-2、Opt-3处理的根长和根表面积比CK分别增加36.6%、44.6%和34.9%、37.1%;与CK相比,Opt-1、Opt-2、Opt-3处理在玉米吐丝期0—60 cm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减少45.7%、31.0%、23.2%,且处理间差异显著。Opt-2和Opt-3处理在12展叶期进行深松追肥后促进了硝态氮的下移。 【结论】 通过增密、调肥、深松三项技术措施的集成优化,提高了0—40 cm耕层土壤的通气性,促进了玉米根系下扎且充分生长,吸收利用了0—60 cm土层中的硝态氮,进而显著增加了产量和肥料利用率。通过调整施肥量,补充有机肥和中微量元素,氮磷钾肥分两次施用并结合拔节期深松,其产量和吸氮量较目前常规栽培模式增幅分别为13.9%和9.5%,是较优的栽培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46.
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物理性状及无机氮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动态监测,在东北中部黑土区比较了不同培肥措施下0~60 cm土壤三相比、容重、含水量及无机氮的变化。结果表明,黑土的土壤容重在深松后随着玉米生育进程逐渐向初始状态(1.36~1.54 g cm-3)恢复;与常规栽培(T1)相比,深松+深追肥(T3)和深松+深追肥+增施有机肥(T4)可有效降低玉米成熟期时的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结构,使20~40 cm层次的土壤三相比接近理想值,T4处理下在成熟期(R6)20~30 cm和30~40 cm土层土壤三相比分别为53.4∶25.2∶21.4和50.9∶25.1∶24.0;此外,T4处理下20~40 cm土壤容重至成熟期时仍保持在1.16~1.29 g cm-3。深松促进了硝态氮的下移,优化了土壤中氮的分配;在开花后,T4处理下20~40 cm土层中硝态氮含量占总含量的31.1%~37.5%,有效的满足了生育后期根系对养分的需求;T4处理下20~50 cm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较T1处理下平均提高18.0%。研究表明,深松+深追肥+增施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物理环境,尤其是在20~40 cm,并能显著提升土壤水养库容能力,从而促进养分吸收,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47.
陕西宝鸡某猪场发生猪只高热,并伴有神经症状,死亡率高。经病理剖检、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猪脑膜炎型链球菌病。经采用综合防治措施,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8.
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东北黑土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梁尧  韩晓增  宋春  李海波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7):3565-3574
 【目的】阐明不同有机物料培肥对黑土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探讨合理调控农田土壤肥力的施肥模式。【方法】以黑龙江省海伦市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试验区上进行了6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提取以及室内作物栽培试验,对比和分析不同有机物料配施化肥处理下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生产力的变化。【结果】与试验初期相比,经过6年单施化肥处理后,土壤总有机碳(TOC)、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WSOC)以及轻组有机碳(LFOC)的含量显著下降;而有机无机配施则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及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土壤总有机碳和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作物秸秆与化肥配施更有助于TOC和LFOC的积累,其中以玉米秸秆配施化肥的效果最为突出,与单施化肥相比,增幅分别为26%和136%;粪肥配施化肥对MBC和WSOC的积累效果优于作物秸秆,其中以猪粪配施化肥的效果最为突出,与单施化肥相比,增幅分别为52%和85%。室内作物栽培试验表明,单施化肥处理将引起土壤生产力的下降,有机无机配施则能明显改善土壤生产力水平。不同有机物料配施化肥对土壤生产力的提升效果表现为:猪粪>牛粪>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结论】在东北黑土区,不同有机物料处理之间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以及土壤生产力存在明显差异,玉米秸秆配施化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含量,而猪粪配施化肥则更有助于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积累,有利于土壤生产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49.
鱼腥草提取液在鸡胚内抗新城疫病毒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证明鱼腥草抗新城疫病毒的作用效果,通过接种鸡胚方法,对病毒接种前、接种同时、接种后加药三种方式处理的鸡胚尿囊液血凝效价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在三种不同的加药方式中,不同浓度的鱼腥草提取液都能够降低新城疫病毒感染鸡胚尿囊液的血凝效价;鱼腥草提取液和新城疫病毒同时注入鸡胚时,鱼腥草原液抗病毒效果最好;鱼腥草提取液于新城疫病毒接种后注入鸡胚时,2倍稀释液抗病毒效果最好;鱼腥草提取液先于新城疫病毒注入鸡胚时,4倍和8倍稀释液抗病毒效果最好。结果表明,鱼腥草提取液能够抑制新城疫病毒在鸡胚尿囊液中的增殖;鱼腥草提取液在鸡胚内抗新城疫病毒活性与其加药方式及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50.
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土肥力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通过4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均匀垄与宽窄行种植模式下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土肥力特征与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均匀垄与宽窄行种植模式下,玉米秸秆深翻还田能明显降低耕层(0~20 cm)的土壤容重,增加相应的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有机质与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对亚耕层(21~40 cm)土壤的培育作用更为突出,与无秸秆还田处理相比,秸秆深翻还田使亚耕层土壤容重分别下降6.8%和10.2%,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20.1%和14.2%,速效氮含量分别增加12.2%和12.3%,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20.0%和22.0%。秸秆覆盖还田显著增加耕层的土壤有机质与速效氮含量,对亚耕层土壤肥力特征的影响不明显。在两种植模式下,秸秆不同还田方式玉米产量均表现为秸秆深翻无秸秆还田秸秆覆盖。在东北黑土区,玉米秸秆深翻还田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土壤肥力,实现玉米的稳产与增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