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3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81篇
林业   197篇
农学   164篇
基础科学   123篇
  95篇
综合类   1090篇
农作物   119篇
水产渔业   69篇
畜牧兽医   603篇
园艺   248篇
植物保护   9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 毫秒
971.
西藏阿里地区牲畜冰川棘豆中毒灾害状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对西藏阿里地区冰川棘豆的生物学特性、生长习性、生态分布、危害状况、牲畜中毒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西藏阿里地区毒草主要为冰川棘豆,其分布面积超过209.25万hm2,占阿里地区草场总面积的10.97%;革吉、改则和措勤3县灾害较严重,分布面积达175.46万hm2,占阿里地区冰川棘豆总面积的83.85%;冰川棘豆全草有毒,花果期毒素含量最高,主要危害马属动物,其次为山羊和绵羊,牦牛有一定耐受性,对羊羔危害较为突出,严重影响当地畜牧业生产。结合调查结果提出了综合利用冰川棘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72.
普通丝瓜果实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普通丝瓜品种50-5(黑籽短圆筒)×20-4(桂林水瓜)杂交组合6个世代群体的5个果实性状(果柄长、果长、果径、果形指数和单果质量)进行了联合分析,结果表明:50-5 ×20-4组合果柄长的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8.49%、70.53%和82.07%,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1.50%、29.47%和17.92%;果长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8.85%、84.55%和81.68%,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1.15%、15.44%和18.32%;果径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陛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5.23%,73.06%和73.82%.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4.62%、26.94%和26.13%;果形指数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5.23%,62.80%和78.89%,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筹的比例分别足34.76%,37.19%和21.11%;单果质量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凶遗传模型,其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70.71%、85.35%和89.64%,环境方差占与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29.29%、14.64%和10.36%.果柄长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较小,宜采用个体选择法(基因型选择法),宜在分离晚世代进行选择;果长、果径、果形指数和单果质量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较大,宜采取混合选择法(表型选择法),可在分离早世代进行选择;且宜对5个果实性状进行综合选择.5个果实性状的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均较高,故在育种过程中要尽量采取措施以减少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973.
南京紫金山野生地被种子植物资源调查及园林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亨紫金山的野生植物资源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鉴定。根据植物分类学统计,紫金山有野生地被种子植物资源58科167属265种,并对其园林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74.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1%、2%、3%的植源性免疫增强剂,结果表明,连续投喂可以提高中华绒螯蟹免疫因子的活性及血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免疫力。植源性免疫增强剂的添加量以1%~2%为宜。  相似文献   
975.
杂交早稻新组合优Ⅰ316产量结构分析与增产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杂交早稻优Ⅰ 316的4个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同归分析以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数对优Ⅰ 316产量的作用最大,每穗粒数对产量也有较大影响.高产栽培策略是在确保足够有效穗的前提下,适度促大穗,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976.
 以两个典型的籼粳交重组自交系F6群体(RILSA:中优早8号/丰锦;RILSB:七山占/秋光)为试材,分别在四川和辽宁种植,研究穗型指数(PTI)与亚种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PTI在籼粳交后代中表现连续变异,籼粳交可以创造大量具不同PTI的株系,可以作为理想穗型选育的来源。生态环境对PTI有显著影响,从辽宁到四川,PTI显著变小。 PTI与大多数亚种特征性状呈显著负相关。PTI在不同亚种类型间有明显差异,总体上有籼(H)>偏籼(H′)>偏粳(K′)>粳(K)的趋势,但PTI不可以作为判别亚种类型的依据,因为籼粳交后代中的PTI在不同亚种类型间交错重叠。PTI与穗部性状和产量性状大多呈负相关,两群体中绝大多数株系的PTI为中下部优势型,在产量上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77.
籼粳稻杂交后代群体形态分化与遗传分化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典型籼稻七山占和典型粳稻秋光构建的F8、F9重组自交系为试材,研究表型性状所揭示的形态分化与籼粳特异SSR标记所揭示的遗传分化差异,探讨维管束性状与形态分化和遗传分化的关系。形态分化和遗传分化所揭示的群体后代籼粳属性均呈偏粳分布,遗传分化所揭示的更加偏粳。依程氏指数、大小维管束比、大维管束比的分类结果与遗传分化相符度均为50%左右,将维管束性状作为程氏指数补充所得总分值与遗传分化的相符度为80%左右,相符度显著增高。维管束数量比可以作为籼粳分类的补充性状。  相似文献   
978.
为农作物精准施肥和管理,采用定点定位采样、室内分析的方法,在关中头道塬农田冬小麦生育全过程中,分层监测0~100 cm范围内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时空变异过程.结果表明:①土壤中水分和各主要养分主要集中在0~50 cm的剖面上,小麦在返青、拔节、灌浆期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量教多,因此,剖面上水分养分在此阶段发生剧烈变动,在时间上出现了水分和养分同步变化现象.土壤速效磷前期比较稳定,返青以后变化幅度较大;土壤速效钾含量在分蘖期保持较高水平,抽穗期含量明显降低.②不同土层的水分和养分的变异性不同.在小麦生育期间表层0~10 cm水分含量变异性最大,很难保证稳定的土壤墒情,该层对于作物生长属于极度危险层;其下各层土壤墒情稳定性逐渐增强,能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土壤的硝态氮和碱解氮最大变异性也出现在0~10 cm范围,证实作物对速效氮的耗竭和氮素的转化过程主要发生在该土层内,随土层深度增加,其变异性减小;速效磷在0~30 cm剖面上变异最大,速效钾在整个剖面上变异性不显著.土壤水分和养分,空间上存在着不够协调的问题,建议应当根据土壤墒情,在旱塬地区进行肥料深施,以缓解水分和养分的空间错位矛盾.  相似文献   
979.
偃伏莱木硬枝扦插育苗试验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偃伏莱木一年生的硬枝,采用不同药荆不同浓度进行硬枝扦插育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00mg/LNAA+100mg/LIBA处理插条能提高生根率,根质好,根系分布均匀,而且经济实惠.  相似文献   
980.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防治调查研究简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2007年江西省吉安市严重发生水稻黑条矮缩病,产量损失较大。2008年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加上气候等因素影响,该病发生减轻。该病由白背飞虱、灰飞虱等传播,灰飞虱2008年在吉安市有发生。分析了2007~2008年吉安市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