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12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循环经济的本质和生态效率的内涵,在借鉴国内外循环经济研究中所建立的生态效率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度量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生态效率指标,并分析了1990~2007年间广东省经济增长及生态效率要素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广东省GDP在18年间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自然输入要素的生态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尤其是用水产出率和建设用地产出率,年均增长率分别达21.29%和17.28%,但均低于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人类环境影响方程(IPAT)衍生公式预测结果显示,如果维持目前经济增长模式,到2015年广东省可以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但同期的能源消耗和环境负荷将逐年上升,生态环境压力会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3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情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反馈作用机制, 对广东省人口、经济、环境和资源之间相互影响与制约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 并建立了广东省循环经济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 对循环经济发展的3种不同情景下经济、资源、环境污染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在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废气处理率、节能节水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参数均不断提升的情景下, 污染物的排放及能源消耗对经济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均将逐渐减弱, 绿色GDP总值将会持续稳定增长.反之, 如果继续以过去"三废"处理率不高、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几乎为0, 且不采取任何节水措施的方式下发展经济, 广东省绿色GDP总值只能保持较为缓慢的增长, 并在2014年前后达到最大值, 此后随着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绿色GDP总值开始下降.这一研究结果可为在资源环境约束制约条件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3.
实现丘陵茶园杂草生态控制, 可有效减少茶园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消耗, 减少或避免使用化学除草剂.本研究根据生态位先估和生态位竞争原理, 设计覆盖稻草和间种豆科绿肥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两种杂草生态控制技术, 同时设置清耕对照(CK), 采用小样方多点取样连续两年调查茶园杂草种群数量、生物量、平均株高等指标, 发现茶园共有杂草16科31属31种; 3个处理春季(4月)发生的杂草特征表现为生长速度较慢、生物量小、株高在30 cm以下; 夏季(7月)和秋季(9月)对照的优势恶性杂草多度(Pi)高达0.788和0.759, 稻草覆盖处理分别为0.256和0.420, 间种白三叶草处理恶性杂草种类较少发生(Pi值均低于0.050); 稻草覆盖处理茶园春、夏和秋季杂草物种丰富度(S)、种群多样性(H)、均匀度(J)等指数均高于对照, 优势集中性指数(C)低于对照; 间种白三叶草处理春、夏和秋季杂草总数量和生物量均显著低于对照, 夏、秋季杂草平均株高显著低于对照.结果表明两种生态控草处理措施能改变茶园杂草群落结构, 有效控制杂草的生长.  相似文献   
34.
以中嘉早17号为早稻材料,以湘晚籼12号为晚稻材料,设置稻田冬季养鸡、施用生物炭、养鸡配施生物炭3种处理,以冬季休闲为对照,研究各处理下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及其土壤养分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炭处理各生育期早稻的分蘖数降低,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生育期晚稻分蘖数显著提高;在双季稻生长的大部分时期,养鸡和养鸡配施生物炭处理双季稻的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和水稻产量构成均高于对照,双季稻的实际产量显著提高,产量增幅达8.3%~19.1%;养鸡配施生物炭处理双季稻田土壤的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提高。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双季稻田冬季养鸡配施生物炭是一种既能提高水稻产量,又能提高土壤质量的冬闲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35.
为了解湘中某矿区砷碱渣堆场周边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特征,对堆场周边土壤中Hg、As、Pb、Zn、Cd、Cu、Cr 7种重金属含量进行采样,分析其污染特征和来源,并对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堆场周边土壤中Hg、As、Pb、Zn、Cd、Cu、Cr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61、209、41.3、209、3.49、4.34、45.7 mg·kg~(-1),其中Hg、As、Pb、Zn、Cd平均含量分别是背景值的22.5、13.3、1.39、2.21、27.7倍。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Hg、As、Cd单项Igeo达到严重累积污染级别的比例分别为25%、6.25%、18.8%。多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区域内所有点位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在"强"及以上风险等级,其中62.5%的点位为"很强"等级,区域总体处于"很强"风险等级。多元统计表明,Hg、As、Pb、Cu、Zn、Cd主要来源于矿山开采、冶炼和交通运输,Cr来源于成土母质。  相似文献   
36.
如何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直是高等院校教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农业应急管理》课程教学中,辩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辩论式教学法是一种值得认真总结推广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7.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及实验室平板稀释等方法,比较分析了湘中紫色土地区4种植被恢复模式对植物种群多样性和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植被恢复模式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紫色土地区的草本物种数目和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其中,以龙须草为先锋物种,配合多种乔灌木立体种植的植被恢复模式,最能有效改善紫色土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为以后紫色土地区的植被恢复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38.
采用盆栽法,研究了在pH 2.5,3.5,4.5和5.6模拟酸雨淋溶条件下,拉巴豆种子萌发、生长、光合特性和酶活性等生理生态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模拟酸雨胁迫下,随着pH的下降,拉巴豆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地上部鲜重、根长、根鲜重和叶片POD活性均减小;株高增长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均先增大后减小;叶片SOD和CAT活性均增大。在pH≤2.5的模拟酸雨生存条件下,拉巴豆种子的萌发和生长受到显著抑制(P0.05)。  相似文献   
39.
冬季种养结合对双季稻生长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休闲稻田为研究对象,研究冬季种养制度对后季稻田土壤肥力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南方稻田生态保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紫云英养鸡(milk vetch+ chicken, MC)、黑麦草养鸡(ryegrass + chicken, RC)、单种紫云英(milk vetch, M)、单种黑麦草(ryegrass, R)及冬闲(winter fallow, WF) 5个处理。【结果】冬季种养期间,MC和RC两处理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MC处理增产效果最佳。MC和RC两处理能显著提高双季稻田有机质、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与冬闲相比分别提高了17.36%和22.95%、73.73%和250.48%、76.36%和85.11%、67.89%和70.05%;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以M处理最高;各处理对全钾含量影响不大。相关分析表明,水稻理论产量与成熟期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全氮、有机质含量显著相关(P<0.05),冬季种养主要通过提高有效穗数影响水稻产量。【结论】与冬闲和单种绿肥相比,绿肥过腹还田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的提高;与单种绿肥相比,绿肥过腹还田更有利于水稻分蘖数、叶面积系数和干物质量与稻谷产量的形成,且紫云英养鸡处理效果最显著。冬季种养结合模式下,有机质、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利于增源扩库,促进水稻增产。因此,冬闲田种养结合可满足后季水稻生长的养分需求,在稻田生态保育的基础上促进水稻增产,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稻田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0.
[目的]针对南方土壤酸化问题,探讨不同施用量土壤改良剂对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及对白三叶生长的影响。[方法]以白三叶惠亚(Huia)为材料,选用脱硫石膏和生石灰组合作为土壤改良剂,通过大棚盆栽试验,研究其对白三叶生长特性及酸性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施用脱硫石膏和生石灰组合改良剂能够显著增加酸性土壤的p H,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团粒结构和孔隙度;同时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氮、速效钾等指标含量。[结论]脱硫石膏和生石灰组合改良剂能够显著改良酸性土壤,从而促进白三叶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