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34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60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是植物根际重要的益生菌,与宿主植物互作形成共生体,对宿主植物具有促生抗逆作用.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包括提高植物对干旱以及重金属污染等逆境胁迫的抗性、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性、抵御病原菌生物胁迫等.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以期为益生菌与宿主植物互作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经前期试验验证鹅膏菌菌株AV对杨树烂皮病病原菌金黄壳囊孢菌有抑制作用,通过比色法和生物量测定结果得出其抑菌物质产生的最佳营养条件。在供试营养物质中,乳糖为最佳碳源,蛋白胨为最佳氮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碳源是鹅膏菌AV生物量及其抑菌物质产生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与其他营养元素差异显著(α=0.05)。培养基最佳组合为:①乳糖30.0 g/L,蛋白胨0.5 g/L,MgSO41.5 g/L,KH2PO44.5 g/L;②乳糖10.00 g/L,蛋白胨0.50g/L,MgSO40.75 g/L,KH2PO44.50 g/L;③乳糖30.0 g/L,蛋白胨2.0 g/L,MgSO41.50 g/L,KH2PO43.0 g/L。液体发酵培养时,菌株AV产生抑菌活性物质的最适培养条件为:pH值5~6,温度25℃,接种量1.25%,装液量50%,摇床转数180 r/min,培养时间20 d。当温度超过75℃,pH大于9或小于4时,或者紫外照射时间超过4 h都会使抑菌物质活性降低。小鼠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小鼠饲喂菌株AV菌丝体,LD50为418.70 mg/kg,95%可信限为453.11~386.90 mg/kg,抑菌物质控制在2 g/L以内对小鼠无影响,因此,在进行病原菌防治时,为减少对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影响,菌株AV抑菌物质质量浓度应低于2 g/L。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峙培养和非挥发性代谢产物对病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对引进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e)菌株T43及其抑菌活性物质对松树烂皮病菌(Cenangium ferruginosum)的抑制效果进行了研究;从菌株T43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松树烂皮病菌的3种保护酶(SOD、CAT和POD)活力影响的角度,初步探讨了提取物对病原菌的抑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对峙培养48 h后,菌株T43对松烂皮病菌相对抑制效果为1.00,72 h后菌株T43与病原菌形成明显的拮抗线,并抑制病原菌的生长.菌株T43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病原菌株的室内生长抑制率为60.50%.菌株T43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病原菌的3种保护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盆栽培养条件下单接种和复合接种褐环乳牛肝菌、绿木霉对樟子松幼苗生长特性、根系结构的影响,进一步揭示根际微生物对植物根系构型的调控作用。【方法】以辽西北种植的樟子松为研究对象,设计4个试验处理:1.接种无菌PD培养基(CK);2.接种绿木霉(T43);3.接种褐环乳牛肝菌(N94);4.接种褐环乳牛肝菌和绿木霉(N94+T43)。1年后分别测定樟子松幼苗在不同处理条件下菌根依赖度、生长指标、根系拓扑指数、分形维数。【结果】1)复合接种(N94+T43)菌根依赖度为84.91%,显著高于单接种和CK(P0.05)。2)不同处理对樟子松幼苗苗高、地径、鲜质量、干质量提高效果依次为N94+T43N94T43CK。3)根冠比大小依次为T43CKN94N94+T43。4)复合接种N94+T43显著增加了樟子松根系总长度、表面积、体积、平均直径、根尖数、分叉数等根系参数,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0.05)。5)不同处理拓扑指数均接近于1,表明樟子松幼苗根系为典型的鱼尾形分枝;2年生樟子松幼苗根系分形维数依次为N94+T43N94T43CK。【结论】复合接种N94+T43菌根依赖度最大,降低了根冠比,提高了幼苗的苗高、地径、干质量、鲜质量,显著增加了樟子松根系总长度、表面积等根系参数,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0.05)。各处理均未改变樟子松根系的鱼尾形分枝模式,但复合接种N94+T43根系分形维数最大。表明复合接种褐环乳牛肝菌和绿木霉(N94+T43)对樟子松根系构型的调控作用大于其他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5.
外生菌根菌对红松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沟施接种方法对3年生红松苗木进行野外单接种及混合接种的试验结果表明:菌株010和菌株025为供试菌株中对红松苗木生长促进效果最佳的菌株,与对照相比,高生长分别提高19.57%和17.04%,地径生长分别提高13.64%和15.91%。接种菌株组合GT001/GT005的苗木高生长仅比对照提高3.80%,其他3个菌株组合的高生长均低于对照;地径生长与对照相比提高0~9.10%。与单接种相比,仅接种菌株组合GT001/GT005苗木的高生长高于单接种菌株GT001和菌株GT005的苗木;接种菌株组合044/009苗木的地径生长介于单接种菌株044和菌株009的苗木之间,而接种其他3个菌株组合苗木的地径生长均低于各自单接种的苗木。  相似文献   
16.
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林型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特征,探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群落结构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子,选择了4个典型兴安落叶松林,即藓类兴安落叶松林、杜香兴安落叶松林、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杜鹃兴安落叶松林,采用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法分析4个林型的土壤微生物量和群落组成。结果表明:4个林型中共检测出10种类型51种不完全分布的磷脂脂肪酸(PLFAs)生物标记,微生物量由多到少的排序为细菌、真菌、放线菌。4个林型中微生物总生物量、细菌生物量是藓类兴安落叶松林最高,草类兴安落叶松林最低;真菌生物量为杜香兴安落叶松林最高,草类兴安落叶松林最低;放线菌生物量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最高,草类兴安落叶松林最低。冗余分析显示,土壤含水率对细菌影响最大,全钾、速效钾质量分数对真菌影响最大,土壤有机碳和碱解氮质量分数对放线菌影响最大。从而表明,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不同林型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存在差异,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土壤性质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对鹅膏菌AV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和分离物的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鹅膏菌AV粗提物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是68.27%,孢子处理8 d后未萌发,而对照5 d内即萌发。对粗提液进行柱层析分离得3个成分,其中分离物Ⅳ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即生长抑制率是76.73%,孢子处理8 d后未萌发;分离物Ⅳ为鹅膏菌AV主要抑制病原菌的活性物质。通过对3个分离物进行FT-IR分析,可以看出3类物质均有酰胺的特征吸收,初步推断分离物Ⅳ为伯酰胺或仲酰胺类物质。试验证明FT-IR能够简便、快速地提供某些有机化合物主要官能团特征吸收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鳞柄白鹅膏为外生菌根菌.为了确定试验菌株是否为鳞柄白鹅膏(Amanita virosa),对其菌丝体进行了ITS序列测定和GenBank基因库比对,并通过生长速率法研究其室内培养条件.结果显示,试验菌株的ITS序列长度为516 bp,在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中比对,试验菌株与鳞柄白鹅膏的相似率为95%,可以确定此菌株为鳞柄白鹅膏,GenBank登录号为EF493032.pH值对鳞柄白鹅膏培养菌丝生长的影响根据不同的培养基而不同,其中在含马铃薯的培养基中,pH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很小,pH值在5~10时均生长良好,可以作为后续试验的主要培养基.供试最适碳源为甘露醇,最适氮源为酵母膏,最适生长温度为25℃.  相似文献   
19.
以红松不同栖息地的树栖真菌分离作为种群个体参数,采用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标对树栖真菌进行鑫样性比较,结果表明:S对栖真菌多样性和均匀度赵高,病害发生的可能性越低,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木霉菌为适应能力较广的土壤腐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植物根系,是植物共生体,同时也是病原菌的强寄生者。木霉菌作为生物防治资源是近年来有害生物防治研究的热点,其生物防治机制包括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抗生作用、诱导植物抗性等,此外木霉菌还能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等作用,在促进植物生长的同时间接地提高植物抗病性。文章主要从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抗生作用、诱导植物抗性及促进植物生长方面对木霉菌生物防治机制及其对植物的促生作用进行论述,以期为更合理地将木霉菌应用于生防领域,同时为木霉菌物开发及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