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1篇
  3篇
综合类   8篇
畜牧兽医   4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根据猪α1干扰素(pocine interferon-alpha1,poIFN-α1)的全基因序列(EU364896)设计合成1对特异引物,通过RT-PCR从三元杂交仔猪外周血淋巴细胞扩增出poIFN-α1全基因,将该基因克隆到pGEM-T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GEM-T-poIFN-α1,进行测序。以pGEM-T-poIFN-α1为模板,经PCR扩增带有酶切位点的poIFN-α1基因,将其定向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GEX-6P-poIFNα1,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蛋白诱导表达和鉴定,并确定蛋白最佳表达条件。序列分析表明,克隆的poIFN-α1基因全长546bp,编码181个氨基酸,前23个氨基酸组成信号肽,无糖基化位点。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证实重组表达菌经IPTG诱导后,可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46ku的融合蛋白(GST-poIFN-α1)。当以1.0mmol/L的IPTG于37℃下诱导表达9h时,蛋白表达量最高。poIFN-α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抗病毒活性,开发病毒治疗和疫苗免疫增强用生物制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株分离自免疫猪场的伪狂犬病病毒的鉴定与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河北某伪狂犬病疫苗免疫猪场的哺乳仔猪出现神经症状和死亡的病因,作者对发病仔猪进行研究时从脑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通过PCR、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IPMA)、动物试验以及基因序列分析等试验,证明所分离的病毒为伪狂犬病病毒(PRV),命名为HBXT-2018株。皮下接种该病毒后24 h,家兔开始啃咬病毒接种部位皮肤,在44~68 h内全部死亡。抗PRV Bartha-K61株的血清对分离株的中和抗体效价低于1∶8,而抗PRV变异株血清的中和抗体效价为1∶58.9。与Bartha株比较,HBXT-2018株的gB和gC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多处发生单个或连续几个碱基(或氨基酸)置换、插入和缺失突变,预测的gB和gC上的潜在抗原表位也发生了改变。基于gB、gC和TK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HBXT-2018株与国内流行毒株尤其与2011年之后的流行毒株处于同一个进化分支,而与Bartha株及其他欧美毒株处于不同的进化分支。上述结果表明,分离的PRV HBXT-2018株为致病毒株,其与当前国内流行的PRV变异株具有相同的遗传特征,与Bartha株为代表的欧美流行株的遗传关系远。Bartha-K61株抗血清对分离株的中和作用不明显,提示gB与gC的突变可能与该毒株免疫逃逸、继而导致仔猪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3.
2002年我国暴发流行的猪圆环病毒2型引起的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和2006年以来国内大部分地区流行的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PRRS)均给我国的养猪业造成了沉重打击,经济损失巨大。那么,为什么饲养管理技术比过去提高了还会有传染病的发生?为什么传染病一发生就会造成大面积的流行?为什么会有新传染病出现,同时病情不断复杂化等上述一系列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业内及其他相关人士深思,使我们不得不从传染病的本质及其发生的根源进行分析,以便为更好地控制传染病提供参考。传染病之所以能够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或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传染病的流行依赖于这三个基本环节的连接和延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可能影响传染病的流行和消长。这三个环节的相互连接和作用往往受到自然因素、社会环境因素、饲养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专家强调:兽医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是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重要保证,而综合防制是控制传染病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14.
猪细胞因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细胞因子是由造血系统、免疫系统或炎症反应中的活化细胞产生的高活性多功能的多肽、蛋白或糖蛋白,在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炎症反应、造血、组织修复及胚胎发生和生长发育等诸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机体内细胞因子之间构成的“细胞因子微环境”或“细胞因子网络”的失衡,常常与疾病的发生相关。鉴于细胞因子在机体免疫反应和维持其他生理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和应用前景,同时由于抗生素在畜禽疾病预防、治疗及促进生长等方面的大量应用,  相似文献   
15.
稳定表达猪圆环病毒2型衣壳蛋白P815细胞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方法,将表达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PCV2)衣壳蛋白的重组质粒pcDNA3.1-orf2转染P815细胞,筛选G418抗性单克隆细胞,并经PCR、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鉴定,随后对目的蛋白表达稳定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PCV2orf2基因已经整合进P815细胞基因组DNA中,ORF2编码的衣壳蛋白在获得的阳性P815细胞中稳定表达,建立了稳定表达PCV2衣壳蛋白的P815细胞系。该细胞系的建立为PCV2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实验材料,同时也可为其他病毒疫苗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河北部分地区猪圆环病毒2型(PCV2)流行毒株的基因型及其毒力,应用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实验(IPMA)对从保定、唐山和衡水分离的3株PCV2进行了鉴定,分别命名为PCV2-BD1A、TSh1和HSh1.以PCV2 Cap基因为靶基因,运用PCR-RFLP技术对3个分离株进行了基因型鉴定,结果分离株BD1A和TSh1为2H基因型,分离株HSh1为2I基因型,提示2H基因型仍然是当前河北地区PCV2流行毒株的优势基因型.通过与已知PCV2强毒株(PCV2-40895)Cap 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推测PCV2-BD1A、TSh1和HSh1 3个分离株均为强毒力PCV2.  相似文献   
17.
1996年春夏邯郸、邢台地区的数十个养鸡场(户)爆发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给养鸡场(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现将该病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1、来我院就诊的病例来自邯郸、邢台的十几个县市的养鸡场(户),发病突然,传播迅速,发病率高,发病日龄在16—90日龄之间,其中以30—45日龄间最多,且病情严重。 2、发病的鸡场多数已经用鸡传染性法氏囊弱毒疫苗免疫过,免疫程序一般为:12—14日龄用该苗首免,24—28日龄二免,少数鸡场还于45—50日龄进行三免:免疫剂量一般为规定剂量的1—1.5倍,有的为2—4倍:疫苗来源为:北京兽医生物制品厂、长春农牧大学、郑州及黑龙江等地。  相似文献   
18.
将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PCV2)orf2和猪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插入同一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载体pIRESneo中,构建出重组共表达质粒pIRES-orf2/gm-csf。以脂质体转染方法将重组质粒pIRES-orf2/gm-csf转染COS7细胞,经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和集落刺激形成实验检测,结果表明orf2和gm-csf基因在COS7细胞中得到表达,转染细胞呈现特异性荧光,转染细胞培养上清能剌激猪骨髓细胞形成集落。重组质粒pIRES-orf2/gm-csf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研究猪圆环病毒2型的DNA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猪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DNA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GenBank中猪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orcine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cDNA序列,设计1对引物。应用RT-PCR,分别从经过植物血凝素-P(PHA-P)或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猪外周血单核细胞总RNA中扩增得到了猪GM-CSF cDNA,将其与pGEM-T Easy载体连接,经转化、筛选阳性克隆,进行了核酸序列测定。对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猪GM-CSF前体蛋白编码区由435bp组成,编码144个氨基酸,其中N端信号肽有18个氨基酸。在第44、47和54位氨基酸处有3个糖基化位点。与人、牛、羊、小鼠的GM-CSF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82%、85%、88%和86%,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72%、73%、73%和57%。与人、牛、羊GM-CSF的亲水性和疏水性氨基酸的分布保守性很高,而与小鼠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0.
以猪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重组非结构蛋白2C作为包被抗原,确定间接ELISA反应的最佳工作条件;通过病毒阻断试验和交叉试验检验方法的特异性;通过与血清中和试验比较,确定方法的敏感性;通过对试验感染猪的血清2C抗体产生动态的检测,分析建立方法用于EMCV感染早期诊断的意义。结果显示,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能够特异地检出EMCV感染猪的血清2C抗体,与猪瘟病毒(CSFV)、伪狂犬病病毒(PR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等的抗血清没有交叉反应;与血清中和试验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5.7%(22/23),相对敏感性为90.9%(10/11);仔猪感染EMCV后第4天,应用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即能够检出血清中的特异性2C抗体。结果表明,建立了可以替代血清中和试验的基于EMCV重组非结构蛋白2C的间接ELISA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