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2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0篇
  13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52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采用地理纬度相似地区选育的、具有代表性的中、美大豆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施肥水平和种植地区条件下对大豆品种的适应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选育的品种综合表现较好,都有较高的产量表现,对种植密度有较好的适应性;而辽宁省选育的品种大多产量较低,受种植密度影响较大,种植密度适应性较差.在磷酸二铵做种肥的条件下,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选育的品种表现较好,对肥料的利用率较高;辽宁省选育的品种中,辽豆12号对施肥的反应较好,其它品种相对产量较低,肥力适应范围狭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选育的品种在不同地区种植平均产量均显著高于辽宁省选育的品种,两国品种对地区的适应性表现趋势一致,都是鞍山>沈阳>大连.  相似文献   
112.
试验采用中国辽宁省与美国地理纬度相近、结荚习性相同的中国和美国大豆品种各4个,在相同种植条件下对株型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大豆高产的株型特征.结果表明:美国大豆品种的节间较短、株高较矮,分枝数较多.美国大豆品种的叶片性状比较好,下部叶片为卵圆形,由下向上叶片逐节变长,中上部叶片较细小.美国大豆品种的荚数显著多于中国大豆品种,而百粒重却显著低于中国品种.在荚粒分布上,美国品种植株上层荚粒所占比例较小,下层荚粒所占比例较大,在同等种植条件下,美国大豆品种的产量显著高于中国品种.  相似文献   
113.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发[2013]12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发[2015]6号)精神,积极稳妥推进重点国有林区改革,黑龙江省结合本省重点国有林区实际,制定了《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总体方案》2017。方案要求,根据森林管护和培育的新职责、新任务、新要求,对各林业局域内下辖的林场(所)进行重新规划布局,部分林场(所)进行撤并整合,实施生态移民,从而减轻对森林资源的消耗。  相似文献   
114.
牛传染性结膜角膜炎(infectious bovine keratoconjunctivitis,IBK),俗称"红眼病",是由牛摩拉克菌引起的牛群中最常见、损失最严重的眼病之一.任何年龄的牛均可感染,但3~6月龄的犊牛最易感.环境中的病菌和患病牛为主要的传染源,本病为虫媒及高度接触性传播,昆虫通过在患病牛和健康牛之间的活动将病原菌传给健康犊牛[1].犊牛感染摩拉克菌后常引起眼睛溃疡、疼痛、影响犊牛生长,甚至导致犊牛失明,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现将本牧场一起控制消灭牛传染性结膜角膜炎的事件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5.
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为单股负链RNA病毒,由8个独立的RNA节段组成,根据其致病性强弱,可分为高致病性AIV和温和型AIV。其中H9N2亚型AIV为中低致病力毒株,分布广泛,传播迅速,临床上可引起轻微呼吸道及产蛋下降等症状,同时能造成宿主的免疫抑制而继发感染其他病原微生物,  相似文献   
116.
为检测鸭α-干扰素对鸭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本文按常规方法构建了鸭α-干扰素真核表达质粒(pcDNA-DuIFN-α),并以50、100、200μg分别肌注28日龄樱桃谷鸭,15 d后免疫鸭病毒性肝炎(DVH)弱毒疫苗,设空载体+DVH弱毒疫苗、生理盐水、DVH弱毒疫苗以及pcDNA-DuIFN-α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MTT法)分别对免疫鸭外周血的CD3+淋巴细胞总数和T淋巴细胞转化能力进行动态检测。结果:①CD3+淋巴细胞数量:7~56 d实验组极显著(P≤0.01)高于生理盐水和显著高于(P≤0.05)DVH弱毒苗、空载体+DVH弱毒疫苗和pcDNA-DuIFN-α对照组,14~28 d 100μg组显著(P≤0.05)高于50和200μg组;②T淋巴细胞对ConA的反应能力(OD值):21~56 d实验组极显著(P≤0.01)高于生理盐水和显著高于(P≤0.05)DVH弱毒苗、空载体+DVH弱毒疫苗和pcDNA-DuIFN-α对照组,50和100μg组差异不显著,28~56 d均略高于200μg组。研究表明pcDNA-DuIFN-α是一种优秀的鸭细胞免疫的分子增强剂和DVH弱毒疫苗的分子佐剂,肌注100μg/只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7.
【目的】探讨VviHKT1;7在葡萄抗盐机制中的作用,为后续培育抗盐品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利用DANMAN和MEGA软件对葡萄HKT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以抗盐性较强的砧木SA15和SA17以及生产上常用砧木1103P组培苗为材料,用100 mmol·L-1NaCl分别处理0、3、6、12、24和48 h,以清水处理相应时间为对照,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HKT1在葡萄根部的相对表达量;以SA17的cDNA为模板克隆基因,连接表达载体pRI101-AN-GFP,利用农杆菌侵染法侵染拟南芥花序,在抗性MS板上筛选直到获得T3纯合株系;将野生型与转基因拟南芥种子播种于MS板和含有150 mmol·L-1NaCl的MS板上,观察其发芽和生长情况并统计根长及鲜重;利用发根农杆菌技术获得SA17转基因葡萄根系,100 mmol·L-1NaCl处理24 h后,利用基于非损伤微测技术的NMT活体生理检测仪检测野生型和转基因葡萄根系Na+的净流量以及盐胁迫下K+瞬时流量。【结果】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葡萄HKT之间同源性较高,其中VviHKT1;7开放阅读框序列长度为1 380 bp,与VviHKT1;6的亲缘关系最近。盐胁迫显著诱导了葡萄HKT1在3个品种中的表达,其中VviHKT1;7的相对表达量上调较高,长时间胁迫后表达量仍有上升趋势,胁迫6或12 h时表达量达到峰值,且在耐盐性强的SA17、SA15中表达量明显高于1103P。拟南芥的发芽与生长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野生型和转基因拟南芥的发芽和生长情况无显著差异,但盐胁迫下转基因拟南芥的发芽率、根长、鲜重明显高于野生型。荧光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葡萄根系在荧光下可以明显看到绿色荧光,而野生型根系检测不到荧光;进一步qRT-PCR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葡萄根系中VviHKT1;7的表达量是野生型根系的20多倍。离子流速检测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野生型和转基因根系Na+净流量显示出外排,各个时间段的波动幅度较小且无显著差异,平均净流量分别为208和205 pmol·cm-2·s-1;盐胁迫后,两者Na+净流量明显增大,各个时间段的波动幅度增大,平均净流量分别为1 053和1 340 pmol·cm-2·s-1。正常情况下两种根系K+吸收与外排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盐胁迫显著诱导K+外排,转基因根系的外排量明显小于野生型,分别为406和952 pmol·cm-2·s-1,表明转基因植株根系的Na+外排、K+保持能力明显大于野生型。【结论】VviHKT1;7在葡萄响应盐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过表达该基因可以提高拟南芥和葡萄根系在盐胁迫下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18.
成年种番鸭鸭疫里默氏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鸭疫里默氏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菌(RA) 引起的急性、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多感染2~8 周龄的鸭,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病原之一.其特征性病变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等.发病率5%~90%,死亡率可高达 90%[1].  相似文献   
119.
白桦雄花发育周期较长,从出现雄花序至花粉成熟经历近一年,其发育早期和中期是决定雄配子体发育的重要时期。采用cDNA-AFLP方法对白桦早期和中期发育雄花序进行了差异表达谱分析,共得到了62个TDFs,其中30个TDFs与Genbank中的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它32个是未知序列。GO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已知基因主要参与代谢过程、细胞过程、刺激应答、生殖、信号传导和生物调控等生物学过程,其分子功能主要涉及催化活性、结合分子功能、酶调节活性和转运活性等;发现了参与生殖和雄花发育的两个重要TDFs,Bplbs658和Bplbs199。另外,选择11个TDFs进行不同组织的qRT-PCR转录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基因不仅参与花发育,也参与营养组织的发育,但各自具有不同的组织表达特征。  相似文献   
120.
 由尖孢镰孢菌苦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momdicae Sun &Huang)引起的苦瓜枯萎病是一种严重影响苦瓜生产的土传维管束病害。本研究利用分割标记的方法构建FoCat1基因的敲除片段,通过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对FoCat1基因进行敲除,经4对引物验证得到1个阳性转化子ΔFoCat1-3。突变体ΔFoCat1-3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大小、菌丝形态、产孢量等生物学特性与野生型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其抵抗外源氧胁迫的能力明显减弱,对苦瓜的致病力明显下降。DAB染色结果显示,接种突变体的苦瓜叶片中过氧化氢的含量明显高于接种野生型菌株的苦瓜叶片。研究结果表明,FoCat1可能不参与病菌正常营养生长过程的调控,但是具有清除寄主产生的活性氧,来减弱寄主对病原菌的杀伤作用的功能,从而参与病原菌的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