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1篇
综合类   15篇
畜牧兽医   37篇
植物保护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云南省灯盏花根腐线虫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调查,形态鉴定,首次报道了云南省一种由草地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pratensis Filipjev,1936)引起的中草药新病害——灯盏花根腐线虫病,灯盏花是这种线虫的新记录寄主。  相似文献   
22.
灯盏花叶斑病病原物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首次报道了灯盏花主要栽培区发生的叶斑病的危害情况及其症状,经过病原物的分离鉴定、致病性试验,证明该病由Alternaria alternata侵染所致,灯盏花是该病菌的新记录寄主。  相似文献   
23.
2015年11月14日至12月14日,黑龙江省某县多个村从外县购入的牛发生不明原因的急性死亡。发病牛主要表现呼吸道症状,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为几小时到数天不等,病死牛剖检可见严重肺炎病变。为揭示疫病暴发的主要病因,提供防控建议,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对该次疫情开展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此次疫情波及6个村,发病牛多为1岁左右;时值气候寒冷;疫情发生前1周左右,有牛调运史。实验室诊断结果显示,采集的样本中均含有未分类的曼氏杆菌,其对氨苄西林和环丙沙星耐药,而对头孢曲松敏感。最终确认本次疫情是由牛群调运、寒冷气候和年龄等风险因素相互作用,诱发曼氏杆菌的内源性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24.
为研究Hfq蛋白在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的致病作用,本研究采用同源重组技术,将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替换Bb122株的hfq基因,构建BbΔhfq突变株。将其连续传20代,Δhfq突变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生化检测试验表明,突变株与亲本株未发生明显改变。此外,在37℃培养时,突变株与亲本株生长曲线无明显差异,但在42℃培养时,突变株的生长曲线略低于亲本株。抗逆性试验表明,突变株与亲本株在紫外线照射和50℃条件下,亲本株的耐受能力均显著高于突变株(p0.05)。然而,将亲本株与突变株分别以2×109cfu/只腹腔接种小鼠时,亲本株接种小鼠全部死亡,而突变株接种小鼠则全部存活,表明Hfq蛋白与该菌的致病性有关。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Hfq蛋白的功能及其在Bb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5.
26.
2017年7月,上海市金山区某奶牛场出现未知原因的奶牛死亡病例。为查明疫病发生原因,分析可能的风险因素,以便及时提出防控建议,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该起疫情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该奶牛场陆续有10头奶牛出现牙关紧闭、流涎、全身肌肉紧张等症状,袭击率为4.7%(10/211);6头奶牛死亡,死亡率为2.8%(6/211)。根据发病情况和"木马样"特异性症状,结合有断尾伤口以及破伤风抗毒素干预有效,确定患病奶牛为断尾引起的破伤风感染。追溯调查发现:牛场牛粪清理不及时,牛舍消毒频次低,再加上发病前及发病期间适宜的气候条件,导致牛舍环境中的破伤风梭菌大量繁殖;而奶牛断尾前未严格消毒,以及高温、断尾对奶牛产生了应激,使其抵抗力下降,导致断尾奶牛感染了破伤风梭菌。通过对发病奶牛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同时加强生物安全,改善环境卫生,减少奶牛应激反应,最终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7.
干扰素(IFN)自1957年首次被发现,因其具有高效广谱的抗病毒活性而备受关注.目前,IFN也是动物体中所知作用最快的第一防御体系,多个物种的IFN已得到深入的研究,但对猪IFN的研究相对较少.猪IFN-α在抑制口蹄疫病毒活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因而研究具有广谱抗病毒效应的猪IFN具 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
以无菌短葶飞蓬试管苗为材料,以MS为基本培养基,在诱导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AgNO3和K2Cr2O7,研究Ag+和Cr6+对短葶飞蓬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分别加入AgNO3和K2Cr2O7均能降低污染率;低浓度的AgNO3、K2Cr2O7对短葶飞蓬愈伤组织的诱导影响较小,高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9.
为研究含禽流感病毒(AIV)不同拷贝数基质蛋白胞外功能区(M2e)亚单位疫苗在SPF鸡体中的免疫保护效力差异,根据已发表的高致病性AIV M2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两对引物,利用PCR技术扩增单个M2e基因片段,以此为基础顺次串联得到不同拷贝数的M2e基因片段,并将其克隆到pMAL-C2x载体中,构建不同拷贝数的A型AIV M2e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鉴定。表达产物经纯化后免疫家兔、SPF鸡,制备抗M2e融合蛋白的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纯化的融合蛋白免疫原性,间接ELISA测定鸡血清抗体水平,表明MBP-3M2e融合蛋白的抗体水平较高,且MBP-3M2e亚单位疫苗产生最好的免疫保护力。  相似文献   
30.
N3亚型禽流感病毒NA基因在昆虫细胞中的高效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开发出了防制H5N1亚型高致病力禽流感并能区分疫苗免疫和自然感染个体的重组H5N3 DIVA疫苗;为了建立配套诊断方法,通过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了N3亚型禽流感病毒的NA蛋白。Western blotting和ELISA分析表明,表达的NA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活性及特异性。NA蛋白的成功表达为重组H5N3 DI-VA疫苗的配套鉴别诊断试剂盒的研制以及该疫苗的推广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