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2篇
综合类   10篇
畜牧兽医   10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利用pcDNA3.1(+)-β6p真核表达载体稳定转染CHOK1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整联蛋白αvβ6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分布。以间接免疫组化法(IHA)检测整联蛋白αvβ6在健康猪舌、唇、气管等组织的表达分布。采用抗猪源整联蛋白β6亚基的单克隆抗体作为一抗,FITC标记山羊抗小鼠IgG、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山羊抗小鼠IgG分别作为二抗。结果表明,pcDNA3.1(+)-β6p真核表达载体稳定转染的CHOK1细胞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内可见致密的绿色荧光(IFA),猪舌、唇、气管等组织细胞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内均出现了棕黄色的特异阳性反应物,表明整联蛋白αvβ6受体广泛分布于猪体的器官组织细胞中,为深入研究整联蛋白αvβ6在口蹄疫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建立口蹄疫(FMD)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以纯化的FMD病毒(FMDV)非结构蛋白(NSP)3ABC作为捕捉抗原.金标FMDV抗原作为金标试剂,建立了检测FMD NSP 3ABC抗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ICS).应用FMD ICS试验与UBI FMD NS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对反刍动物、猪的FMD标准阳性血清的不同滴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ICS在检测反刍动物血清时的检测下限(1:64)与ELISA(1:128)接近,而检测猪血清时的检测下限(1:8)低于UBI NSP-ELISA试剂盒(1:64).同时用ICS和UBINSP-ELISA检测313份牛血清和111份羊血清,结果ICS检测牛血清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81%和96.69%,检测羊血清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88%和95.10%;ICS与UBI NSP-ELISA用于检测牛血清时符合率为95.52%,用于检测羊血清时的符合率为94.59%.结果表明ICS适合在基层单位或养殖场进行自行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测定口蹄疫病毒受体猪源整联蛋白β6亚基配体结合域单克隆抗体(mAb)的抗原识别位点、饱和值、亲和力常数。[方法]利用叠加ELISA法、间接ELISA法、硫氰酸盐洗脱法测定C2D8、B786、B8C9、CAC7、E7C75株mAb的抗原识别位点、饱和值、亲和力常数。[结果15株mAb间具有相似或不同的抗原识剐位点,其中C4C7与E7C7、C4C7与B8C9、E7C7与B8C9等mAb间的识别位点相似.而C4C7与B786、E7C7与C2D8等mAb间的识别位点不同。5株mAbC2D8、E7C7、B8C9、C4C7、B7B6的饱和值分别为1:200、1:400、1:800、1:800、1:800,亲和力为B8C9〉C4C7〉B7B6≥E7C7〉C2D8。[结论]分析测定了5株mAb的抗原识别位点、饱和值、亲和力常数,从而为利用mAb深入研究整联蛋白OtV[36在口蹄疫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PRRSV浙江株ORF5基因的原核表达与免疫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PRRSV基因序列(EU709837),设计一对PCR引物,以浙江分离株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出ORF5基因全序列.以PCR技术构建了缺失信号肽及三处跨膜区的重组ORF5基因,命名为g-ORF5.将g-ORF5基因定向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转化入E.coli菌株BL21.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阳性菌株用1 mol/L IPTG诱导表达,用Ni-NTA纯化表达的重组蛋白.结果表明,重组GP5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纯化后经ELISA和Dot-ELISA分析,表达蛋白具有免疫反应性,能与PRRSV阳性猪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而与阴性血清不反应.  相似文献   
15.
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 Alpine Musk Deer)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麝属动物资源,属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级野生动物。其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包括青海、宁夏贺兰山、甘肃祁连山及肃南山地、四川西部地区、云南北部高山地区及西藏东南部,其中以甘肃兴隆山马麝种群密度较大。20世纪90年代初,兴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马麝人工驯养基地。但随着基地养殖规模的扩大及马麝种群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亦开始侵扰圈养马麝种群,并逐步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统计资料表明,在1998-2005年因病死亡的马麝中,呼吸系统疾病占26.8%、运动系统疾病占16.5%、消化系统及营养性疾病占14.6%、心血管系统疾病占13.0%。在马麝种群内发生严重传染性疾病流行的案例并不多见。 2008年以来,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内人工圈养马麝种群中开始流行一种以马麝心、肝、脾、肺、肾、小肠、脑等组织和器官的充血、出血和坏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该病以1岁内的马麝多发,以6月龄左右幼麝最为易感且致死率极高。绝大多数病例无症状急性死亡,个别病程稍长者,表现精神沉郁、采食和饮水停止且死前有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多年来,该病给兴隆山马麝养殖产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但其真正的病原始终未能确定,以致难以对该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甘肃农业大学研究团队采集病死马麝的心、肝、脾、肺、肾等内脏器官,匀浆并反复冻融后离心,取上清经过滤除菌后接种鸡胚、羊睾丸原代细胞、兔肾原代细胞、兔肺原代细胞、MDBK细胞、Hela细胞、Vero细胞、MDCK细胞等不同动物源性细胞和绵羊、山羊、家兔、鸡、鸽、小鼠等不同实验动物,对该病病原进行分离,并结合电镜观察、血清学试验和核酸序列分析对该病病原进行鉴定。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该病病原为一种杯状病毒,其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约35 nm,20面体对称,无囊膜,表面有短的纤突。该病毒暂被定名为马麝出血症病毒(Moschus chrysogaster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McHDV)。基因组测序结果证实,McHDV基因组全长为7 437 bp,其核酸序列与GenBank中兔出血症病毒(RHDV)的基因组核酸序列同源性高达89.2%-98.7%,且McHDV基因组结构与国内外经典RHDV的基因组结构相同,5'-端非编码区为1-9 bp,有两个编码区分别为ORF1(10-7 041 bp),ORF2(7 025-7 378 bp),3'-端非编码区为7 379-7 437 bp。鸡胚感染试验结果表明,McHDV对鸡胚的发育无不良影响,亦不能在鸡胚上增殖。不同细胞感染试验结果显示,该病毒在所有试验细胞中均不能有效增殖。动物感染试验表明,在所有受试实验动物中,唯有家兔对其易感且致死率极高,而且病死兔肝、肺等内脏器官中有大量的病毒粒子。因此,可用家兔进行该病毒的扩增培养和传代。研究者认为,该病为杯状病毒科的兔出血症病毒疑似毒株感染马麝所致的马麝病毒性出血症(Moschus chrysogaster viral hemorrhagic disease, McVHD)。此研究是兔出血症病毒对其他动物致病的首个实证案例,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控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热酚法提取的脂多糖(LPS)作为抗原,建立了牛布氏杆菌病的ELISA方法,对45份血清进行检测,证明本ELISA方法灵敏性较高,经阻断试验和交叉试验,证明特异性较好。同时对建立的ELISA方法进行了改进,使制备的牛布氏杆菌ELISA试验试剂盒能在4℃条件下长期保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相似文献   
17.
一株基因VII型新城疫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一步法RT-PCR技术成功扩增了一株自然分离NDVF基因的重要功能区片段(约500bp)。最后测序结果表明:该分离株F0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为NDV强毒株特征性序列(112-R-R-Q-K-R-F117),且具有NDV基因VII型的特征性氨基酸,即101位的K和121位的V。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分析我国新出现的Ⅰ类新城疫病毒的分布和分子特性,对2016年分离到的4株Ⅰ类新城疫病毒进行F基因序列分析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4株Ⅰ类新城疫病毒F基因编码长度均为1 662nt,共编码553个氨基酸,分离株之间氨基酸相似性为97.9%~100%。4株分离株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组成均为112 ERQERL117,符合新城疫病毒弱毒株的分子特征。F基因高变区(47—420nt)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这4株病毒为国内新出现的基因型,利用F基因编码区全长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显示4株病毒属于基因1c亚型,与北美分离株高度同源,而与国内基因1c亚型分离株(Duck/Guangxi/1261/2015)相似性仅为95.5%~97%。监测数据表明这种新出现的Ⅰ类新城疫病毒具有在国内进一步流行和扩散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牛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近年来,牛结核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和消灭,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更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结核病的易感动物中牛最易感,奶牛尤为易感.奶牛场集中饲养,如有个别牛发病没有及时隔离,便会很快蔓延全群,且由于人类生活与牛奶、牛肉制品关系非常密切,人接触病牛、饮用病牛的生乳或制品均可被感染,所以奶牛场结核病的防控和净化极为重要.本文根据《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2009-2015年布鲁氏菌病结核病防治规划大纲》和实践经验,对结核病的诊断、净化、防控等方面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希望能对奶牛场结核病的防控和净化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1997-2005年中国水禽新城疫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97—2005年从国内分离到的10株水禽源新城疫病毒(NDV)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性研究。致病指数MDT和ICPI测定结果表明10株分离株均属于强毒株。采用RT-PCR扩增了各分离株F基因主要功能区片段(535bp)并进行了序列分析。10株分离株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组成均为^112RRQKRF^117,具有典型的强毒特征,与致病指数测定结果一致。参照国内外已发表的部分毒株的F基因序列,构建NDV的遗传进化树,分析毒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10株NDV分离株中有8株属于基因Ⅶd型,1株属于基因Ⅶc型,1株属于基因Ⅸ型。表明基因Ⅶ型NDV是造成中国水禽近年来发生新城疫的主要原因,与同期中国鸡群发生新城疫感染的流行特点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