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4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27篇
林业   181篇
农学   151篇
基础科学   104篇
  132篇
综合类   832篇
农作物   221篇
水产渔业   104篇
畜牧兽医   639篇
园艺   104篇
植物保护   66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14篇
  1974年   9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5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超高产栽培杂交中籼稻的生长发育特性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以5个杂交中籼稻品种(含品系)扬两优6号、P88S/747、珞优8号、珞优234和天两优2号为材料,研究大田条件下超高产水平(产量≥12.0 t hm-2)的物质生产、产量构成及养分吸收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与高产水稻(产量≥9.0 t hm-2)相比,超高产水稻具有以下特征,幼穗分化期、齐穗期和灌浆结实期(齐穗后10 d) LAI大,分别为6.5~7.2、8.5~8.9和6.5~7.0;齐穗期的高效叶面积比率高,为60.0%~66.5%;齐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积累较多的干物质,分别为13.5~15.0、15.0~16.0和25.0~28.0 t hm-2;分蘖盛期对氮(N)、磷(P)、钾(K)吸收利用优势不明显,而幼穗分化期、齐穗期和成熟期对N、P、K 吸收利用高而且积累速度快。此外,具有穗数多(有效穗数介于250×104 ~290×104 穗 hm-2)、结实率高(88.2%~92.3%)、千粒重大(29.0~31.0 g)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2.
以3个不育系川香29A(A1)、珍汕97A(A2)、Ⅱ-32A(A3)和8个新恢复系为亲本,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分析11个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结果表明:(1)大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即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控制,且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2)精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3个性状,恢复系对gca方差的贡献比不育系的大,而不育系在粒长、粒宽、长宽比、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率、胶稠度等性状上对gca方差的贡献比恢复系的大。糊化温度这两性状,恢复系和不育系对gca方差的贡献相近。(3)广义遗传力(h2B)降序排序为:粒长、长宽比、垩白率、粒宽、糊化温度、胶稠度、整精米率、糙米率、直链淀粉含量、精米率、垩白度,变幅在93.36%~38.13%之间;狭义遗传力(h2N)降序排序为:粒长、长宽比、垩白率、糙米率、糊化温度、整精米率、垩白度、胶稠度、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变幅在82.3%~17.32%之间。大部分性状的(h2N)与(h2B)的趋势是一致的。(4)gca效应值在同一性状不同亲本间和同一亲本不同性状间均存在显著的差异,亲本中A1、R8、R7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93.
食用菌育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食用菌育种目标及单孢分离、组织分离、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理化诱变、空间诱变、分子生物学等育种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随着生物学的发展,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及分子生物学方法仍然是食用菌育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4.
以印度南瓜品种为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印度南瓜产量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单瓜量和单株结瓜数。因此,在南瓜丰产育种中,应以单瓜重和单株结瓜数作为主要选择指标,同时,还应注意两者之间的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195.
中国农业大学育成的"农大超甜1号"与现有甜玉米品种相比,农艺性状表现极为突出。如种子发芽率高,植株生长健壮,抗倒伏能力强,对黑粉病、大斑病、小斑病和青枯病等有较强的抵抗能力,采收期长达7~10天。"农大超甜1号"既可以春播,又可以夏播,且长势和产量非常稳定,从而降低了农民栽培的风险性。"农大超甜1号"可溶性糖含量高达24%,甜度极高,同时,果皮特别柔嫩,渣少,因而很适合鲜食或速冻加工。育种者还通过遗传手段,导入与颜色表达有关的基因,培育出金黄、紫黑、红色、黄白相间等色泽的"农大超甜1号"。它既能满足消费者对于餐桌玉米提出的"好吃、好看、营养、保健"四大要求,同样能满足农民在农村种植结构优化方面对甜玉米提出的"好种、好收、好卖、高产、高效"等要求。 (本刊辑) 一种名为"小冰麦"的小麦新品种逐渐受到我国北方农民的欢迎,开始在许多省区推广种植。 2000年吉林省农安县杨树林乡大面积推广种植了"小冰麦",结果平均每hm2土地比往年种植玉米增收3 000元。 据了解,"小冰麦"是由东北师范大学遗传与细胞研究所郝水院士和何孟元教授课题组培育成功的。自80年代初开始,他们应用植物染色体工程将野生天蓝冰草的染色体及其片断引入小麦基因组,为利用野生有益基因改良小麦创造了基础,首次获得了世界上唯一的两套完整的"小冰麦"异附加系列,在国际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 据介绍,"小冰麦"达到了加拿大西部草原春麦和美国北部深色春麦的品质指标,超过了农业部和原商业部制订的优质面包小麦标准,被农业部确定为面包用小麦品种。1999年,杨树林乡的农民种植了500多hm2"小冰麦",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益,第二年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0万hm2。2000年,这种小麦在吉林省的种植面积已达六成以上,而且已推广到了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天津、河南、青海和银川等地。 (本刊辑) 日前,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对一艘来自马来西亚的泰国籍货轮实施检疫时,发现船上食品舱的一袋500g豇豆已经被严重蛀食,并从豇豆上截获豆象成虫。 经室内鉴定,确认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一类危险性害虫-菜豆象。鉴定人员统计发现,在送样的25粒豇豆上竟有38只成虫,说明菜豆象的为害已非常严重。 据悉,这是海南口岸有史以来首次截获此类害虫,也是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成立以来首次截获一类危险性害虫。检疫人员已按照有关规定对上述货轮进行了无害化处理,防止了该虫的传入。检疫人员以其高度的责任感和高超的检疫鉴定技术,确保了海南乃至我国豆类生产的安全。 据有关专家介绍,菜豆象属鞘翅目豆象科植物害虫,主要分布于美洲、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地。它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仓储害虫,为害菜豆、豇豆、兵豆、鹰嘴豆、木豆、赤小豆、芸豆、蚕豆、豌豆等多种豆类植物,其幼虫一旦在豆粒内蛀食,将对储藏的食用豆类造成严重危害。 (本刊辑)  相似文献   
196.
优质高产杂交香稻新组合“宜优673”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宜优673”是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引进的优质三系不育系“宜香1A”与自育的强恢复系“福恢673”配组而成的杂交香稻新组合。该组合在多点试验、示范中,表现出米质优、穗大粒多,丰产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2006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介绍了“宜优673”的栽培和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97.
一、試驗目的和方法本課題要求在五年內,研究出一个比現行养蚕法提高劳动生产率30—50%、能够节約桑叶、簡化养蚕工序、降低成本30—40%、稳产增产的經济飼育法。在养蚕工作中,給桑、除沙、上簇等工  相似文献   
198.
植物诱变新技术及其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要综述了石蜡油-EMS花粉诱变、离子束注入、花粉辐照和空间诱变新技术的诱变机理、生物学效应及其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9.
实验室试验,用火鸡疱疹病毒(HVT)气雾免疫和皮下免疫雏鸡,后以马立克氏病强毒(GA株)攻击,结果都得到保护。气雾免疫每只雏鸡用1000~10000个蚀斑形成单位(PFU)。维持30~60分钟。免疫  相似文献   
200.
杉木不稔种子流行的数量化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本文于尤溪县经营林场杉木种子园随机调查了303个球果的不稔种子流行率,选用12个探索性的因素作为项目(自变量),根据数量化理论Ⅰ原理,分别建立两个不稔种子(涩籽、瘪籽)流行的预测模型。复相关系数F检验表明观察F值大于1%F值,这两个模型皆可用于预报涩、瘪籽流行率。偏相关t检验表明遗传、立地、病害等对杉木不稔种子流行皆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