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388篇
  免费   4364篇
  国内免费   7802篇
林业   9593篇
农学   12488篇
基础科学   6886篇
  13985篇
综合类   21164篇
农作物   3960篇
水产渔业   3466篇
畜牧兽医   16087篇
园艺   2338篇
植物保护   5587篇
  2024年   117篇
  2023年   690篇
  2022年   1687篇
  2021年   2651篇
  2020年   2558篇
  2019年   2404篇
  2018年   1918篇
  2017年   2587篇
  2016年   2647篇
  2015年   3353篇
  2014年   3204篇
  2013年   4194篇
  2012年   4703篇
  2011年   5279篇
  2010年   4926篇
  2009年   4643篇
  2008年   4645篇
  2007年   4701篇
  2006年   4474篇
  2005年   4060篇
  2004年   2099篇
  2003年   1951篇
  2002年   1502篇
  2001年   2043篇
  2000年   2271篇
  1999年   2442篇
  1998年   2048篇
  1997年   1732篇
  1996年   1546篇
  1995年   1499篇
  1994年   1335篇
  1993年   1242篇
  1992年   1265篇
  1991年   1134篇
  1990年   961篇
  1989年   844篇
  1988年   709篇
  1987年   582篇
  1986年   411篇
  1985年   272篇
  1984年   242篇
  1983年   211篇
  1982年   145篇
  1981年   120篇
  1980年   107篇
  1979年   156篇
  1978年   102篇
  1977年   80篇
  1975年   79篇
  1974年   8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0 毫秒
941.
王丽伟  刘爽 《农业科技管理》2020,39(1):25-29,39
文章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十三五"(2016-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和资助情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基金项目管理工作中人才类项目立项缺乏、申报书质量有待提高、形式审查工作不足等问题,总结出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引育并重、开展技能培训、构建激励机制等基金项目管理经验,并从项目培育、基金项目申报文化氛围营造、提高申报书质量、加强形式审查、设立专项预研培育基金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基金项目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及建议,以期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42.
为了明确经济发达地区广东省农地边际化现象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单位成本纯收益指标”、“农地利用集约度指标”和“农作物播种面积指标”三大主要指标,对广东省2000—2015年农地边际化特征进行提取。选择影响农地边际化特征的19个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对农地边际化现象的核心影响因素进行挖掘。结果表明:2000—2015年广东省共发生3次比较明显的农地边际化现象,分别在2001—2002年、2005—2006年、2010—2013年,且第3次边际化持续时间最长,情况最严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指标和农户家庭资源要素结构变化指标对农地边际化的影响程度较大,其中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粮食总播种面积对农地边际化现象有较强的解释力,q值分别为0.8067、0.8055、0.7916。任何两因子相互交互作用都能增强对农地边际化现象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943.
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IUFRO)第25届世界大会于2019年在巴西召开。文中从木材生长、木材性质与质量、木材识别、木材加工利用和木文化5个方面分别论述了这次大会在木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国际最新研究热点与进展,以反映全球木材科学的研究现状,并梳理学科发展方向。木材形成、木材质量、木材高附加值利用、木材识别新技术等议题依然是木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未来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944.
文中研究森林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森林资源诅咒的存在性检验、传导机制和破解对策3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结果表明:森林资源诅咒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现有文献对森林资源诅咒现象的实证研究结果不稳定,会因研究对象、时间、样本以及模型和指标选取的不同而变化;现有研究对森林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缺乏实证检验,在指标选择和模型构建中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未来研究需要考虑指标筛选的科学性、计量模型的稳健性以及中介和调节效应的引入等;此外,森林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能不是线性关系,因此在建立计量模型时应对模型形式进行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945.
946.
河北省优质陆地棉品种选育工作起步较早,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选育出石短5号、冀棉22号、冀棉26、新陆中8号、冀228、农大棉13号等高品质棉花品种和大量优质棉品种。根据不同时期的优质棉评价标准,对1949―2019年河北省选育的优质棉品种的纤维品质性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合纺织工业对优质原棉的需求,指出河北省优质棉育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47.
黄河未来输沙量态势及其适用性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索黄河输沙预测的新思路,预估黄河未来输沙态势与输沙量水平,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规划提供参考。[方法] 结合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现状,采用单累积曲线法、滑动平均及频率分析方法,分析1950—2019年黄河主要来沙区间的实测输沙量变化特征及其未来态势。[结果] 1950—2019年黄河输沙量呈现阶梯式减少。1950—2019年黄河中游各站累积实测输沙量随时间的变化可用“左半抛物线”表征。黄河输沙量自1997年以来已进入相对稳定态势,目前已达企稳状态;黄河潼关站未来年输沙量在90%频率下为1.00×108 t左右,在10%频率下为5.00×108 t左右,未来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40×108 t。[结论] 为了维持黄河输沙量低稳状态,提升水土保持措施质量与标准,补齐“后水土保持”短板,构建完善的水沙关系调控体系,维持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平衡,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948.
[目的] 研究辽西北沙地农林复合系统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及其效应,从土壤养分角度探讨果农间作系统中果树和农作物对土壤养分的相互作用关系,为该区农林复合系统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方法] 以苹果与花生间作、花生单作、苹果单作为研究对象,对0-60 cm土层深度,0-300 cm水平距离范围内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 沙地间作系统中土壤有机质、速效钾极缺乏,全氮、碱解氮很缺乏,全磷缺乏,有效磷含量中等;间作系统在水平方向上,苹果树和花生植株对总养分有机质、氮、磷的竞争激烈位点位于果树带区,对有效养分氮、磷、钾的竞争激烈位点位于近果树作物区;在垂直方向上,各养分总体表现出了表聚性,间作系统对有机质、有效磷的竞争主要位于深土层,对全磷、速效钾的竞争主要位于表土层,对全氮、碱解氮表现为合作效应,表土层效应更高;与苹果单作、花生单作相比较,间作系统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呈现负效应。[结论] 沙地苹果-花生间作系统土壤养分贫瘠,应在果树带区施用有机肥、磷肥,作物区施入钾肥,以减轻养分竞争,提高养分效应。  相似文献   
949.
吴晨阳  王婉莹 《水土保持通报》2020,40(3):260-267,273
[目的]定量分析国家中心城市2006—2017年基础设施承载力的具体情况,为促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良性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06—2017年国家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面板数据,从压力和状态两个层面构建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和障碍度模型对2006—2017年国家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和障碍因素进行评价和诊断,并基于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价结果,定量测度基础设施承载力状况并诊断其障碍因子。[结果] 2006—2010年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承载力水平总体上大幅度提升,2011—2017年基础设施承载力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北京、上海、成都、郑州、西安的基础设施承载力大幅度提高,广州市的基础设施承载力改善幅度最小;随着国家中心城市的人口持续增加,基础设施的承载压力也持续增加,通过障碍度模型分析发现制约国家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为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家庭年生活用水量和城市移动电话普及率。[结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心城市对人口的虹吸作用越加强烈,人均绿地面积、城市移动电话普及率以及人均家庭年生活用水量可能与城市的经济与人口规模产生脱钩现象,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的基础设施需求。  相似文献   
950.
Pan  Xiaoying  Baquy  M. Abdulaha-Al  Guan  Peng  Yan  Jing  Wang  Ruhai  Xu  Renkou  Xie  Lu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2020,20(3):1435-1445
Purpose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soil acidification on growth and nitrogen (N) uptake by maize in Ultisols.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clay Ultisol derived from Quaternary red earth and a sandy Ultisol derived from tertiary red sandstone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A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with maize growing in the two Ultisols acidified to different pH values. Urea with 15N abundance of 10.11%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of N fertilizer between soil and plant. Total N content and 15N abundance in plant and soil samples were determined by elemental analysis-isotope mass spectrometry.

Results and discussion

Critical soil pHs of 4.8 and 5.0 were observed for maize growing in the clay and sandy Ultisols, respectively. Below the critical soil pH, increasing soil p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maize height and the yield of maize shoots and roots (both P < 0.05), but changes in soil pH showe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maize growth above the critical soil pH in both Ultisols. Maize growing in the sandy Ultisol was more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soil pH than in the clay Ultisol. Increase in the pH in both Ultisols also increased N accumulation in maize, the N derived from fertilizer in maize, physiological N use efficiency, and N use efficiency (NUE) by maize. Changes in soil pH had a greater effect on these parameters below the critical soil pH, compared to above. The change in soil pH had a greater effect on N accumulation in maize, the N derived from fertilizer in maize, and NUE in the sandy Ultisol than in the clay Ultisol. The NUE increased by 24.4% at pH 6.0, compared with pH 4.0 in the clay Ultisol, while the NUE at pH 5.0 was 4.8 times that at pH 4.0 in the sandy Ultisol. The increase in soil pH increased the ratio of N accumulation in maize/soil residue N and decreased the potential loss of fertilizer N from both Ultisols.

Conclusions

Soil acidification inhibited maize growth, reduced N uptake by maize, and thus, decreased NUE. To maintain soil pH of acidic soils above the critical values for crops is of practical importance for sustainable food production in acidic soi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