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1篇
  免费   254篇
  国内免费   611篇
林业   650篇
农学   861篇
基础科学   375篇
  957篇
综合类   1476篇
农作物   375篇
水产渔业   202篇
畜牧兽医   638篇
园艺   132篇
植物保护   30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189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54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174篇
  2016年   132篇
  2015年   201篇
  2014年   197篇
  2013年   278篇
  2012年   277篇
  2011年   331篇
  2010年   325篇
  2009年   275篇
  2008年   334篇
  2007年   302篇
  2006年   310篇
  2005年   276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57篇
  1999年   166篇
  1998年   144篇
  1997年   107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89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铜制剂农药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因长期施用波尔多液致使铜在果园土壤中的残留积累状况及其对果 园作物生长的影响。对几种新的铜制剂农药在果树和蔬菜上的残留进行了试验,并对其在今 后使用中铜在土壤中的积累规律及允许安全使用年限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02.
从二硫代磷酸二乙酯钠盐或O,O-二乙基硫代磷酰氯出发 ,经酯化、去烷基化反应得到相应的硫代或二硫代铵盐 ,分别与 2 -氯 - 5 -氯甲基吡啶反应得产物 2 a~ 2 c。从 O-乙基硫代磷酰二氯或苯基硫代膦酰二氯出发 ,先与取代苯酚或甲胺反应 ,然后与 2 -氯 - 5 -羟甲基吡啶反应得到产物 2 d~ 2 k和 2 m~ 2 u。O-乙基 - S-丙基二硫代磷酰氯、O-乙基硫代磷酰二氯和苯基硫代膦酰二氯与 2 -氯 - 5 -羟甲基吡啶反应分别得产物 2 l、2 v和 2 w。所合成的 2 3个新化合物对9种植物病菌的离体及活体杀菌活性测试表明 ,其中一些化合物对水稻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有一定活性 ,个别化合物活性很好 ,但对其它病菌的活性均较低  相似文献   
103.
大麦云纹斑病菌对杀菌剂的抗性检测及同工酶谱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1994年大麦云纹斑病菌(Rhynchosporium secalis)对杀菌剂多菌灵、三唑醇的抗药性监测表明,该菌对两种杀菌剂的敏感程度发生了变化,并且首次在田间发现了大麦云纹斑病菌的多抗菌株。这类菌株对多菌灵、乙霉威及三唑醇都具有抗药性,且抗性程度很高。与1990~1991年得到的资料相比,随着杀菌剂选择压力的增加,大田群体中三唑醇高抗菌株比例逐年增加。对该菌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α—酯酶有7种表现型,磷酸葡萄糖变位酶有2种表现型,过氧化氢酶有3种表现型,无论对去甲基抑制剂类(DMI)表现抗性或敏感菌株,无论调节酶还是非调节酶,其酶谱表现型的变异基本相似。这表明大麦云纹斑病菌对DMI类抗药性突变存在于多个菌系的基因型背景群体中,而不是只起源于单一的广泛分布的菌系。  相似文献   
104.
李庆  蔡如希 《植物保护》1996,22(3):16-17
斯氏刺瘿螨是四川省苹果上新发现的一种危害苹果叶片的害螨,以雌成螨在苹果芽的芽腋两侧越冬,翌年苹果芽萌动时开始出蛰。全年以5月中旬至6月中旬发生数量最多。气候温暖、低湿、少雨发生重,相反则轻。在调查的8个品种中,叶片多茸毛的品种受害重。天敌主要为捕食螨  相似文献   
105.
叶螨为害苹果树的产量损失估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1987—1989年研究苹果全爪螨(Panonychus ulmi)与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es)为害对苹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叶螨为害后,叶片的各项生理指标皆有反应,其中以光合作用强度最敏感;②叶螨为害对果实质量无显著影响,但不同螨量的果实体积之间存在明显差异;③平均累积雌成螨螨日(MDi)与平均减产率(Qi)之间有正相关关系,为害当年表现出果实变小单果重减轻,次年表现出花量减少,果实数下降。1987与1989年以苹果全爪螨为主,减产率分别为3.31%—11.25%与2.89%—10.75%。1988年以山楂叶螨为主,减产率为2.36%—13.48%;④上年受害树次年继续测产,看出叶螨的持续影响更为严重。以苹果全爪螨为主的持续减产率第二年达2.0%—86.2%;第三年的影响又相对减轻。以山楂叶螨为主的减产率第二年为-14.4%—69.4%。  相似文献   
106.
白羽瘤头鸭不同生长阶段的甲状腺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57例不同日龄的白羽瘤头鸭(Cairinamoshata)外用血清中T4的含量和用组织学方法检查甲状腺滤泡的发育作为甲状腺活动的指标,研究不同日龄的生长速度与甲状腺活动的关系。57例白羽瘤头鸭的血清T4含量平均为1.36±0.37μg/100ml,其中1—40日龄甲状腺的分泌活动除20日龄外,其他的均随着日龄增长而升高,分泌的高峰出现在40日龄,以后随日龄增长而下降。40日龄组血清T4的含量与1、10、20、60、和90日龄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血清T4的波动与相对生长率之间有统计学强的正相关,差异极显著(P<0.01)。组织切片检查,刚出壳的雏鸭甲状腺滤泡小。10—40日龄甲状腺滤泡随日龄的增长而增大,滤泡腔被甲状腺球蛋白所组成的蛋白质凝胶的均质液所充满、着色深而均匀。60—90日龄鸭甲状腺滤泡虽然增大,但其内部凝胶的均质液充满不完全或空虚,着色浅而不均匀。各日龄组甲状腺滤泡的变化和甲状腺分泌的含量变化与T4的波动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7.
在缺乏光照的条件下,把大蒜的蒜瓣培养在蒸馏水中,研究了新长出的叶片、根与蒜瓣之间在生长过程中细胞内含物再分配与再利用的进程及其与物质转移方式的可能关系。本工作表明,新长出的根、叶所需的营养物质最初全部来自蒜瓣的细胞内含物;并且是以新老器官更替的方式,由蒜瓣顺序转移到新生叶片中,并由先形成的叶片依次转移到尖端新生叶片及根中,使蒜瓣的细胞内含物反复多次地被再分配、再利用;同时,测定结果显示出第四片新叶中所含全 N 的三分之一是来自撤退的根系细胞内含物,最后由于根系的衰退而导致幼苗的过早死亡。此外、衰老器官向新生器官输出细胞内含物时,N.P.K 的输出与干物质的输出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r=0.98—0.99),表明细胞内含物的再分配是按着原有比例由衰老叶片陆续撤离的。这很难用通常的见解——细胞内含物的撤离必须先降解成溶质后再行转移——来解释,却有助于支持原生质主动撤离的假说。  相似文献   
108.
1978年春,在新疆博湖从惊纹地老虎Agrotis exclamationis(Linné)(鳞翅目:夜蛾科)幼虫中发现一株病毒“Ae—02”,病毒颗粒体为卵形或卵圆形,大小为374~780×312~450nm,平均为578×412nm;病毒粒子杆状,两端钝圆,不弯曲或稍弯曲,大小为350~450×40~65nm,平均为395×50nm。该病毒对惊纹地老虎和黄地老虎A.segetum(Schiff.)幼虫致病力强。在日平均温度为24.2℃时,对1日龄惊纹地老虎幼虫感病19天后死亡率达96~100%;25天后10日龄幼虫死亡率达84~92%;对15日龄幼虫死亡率为73.96~80.96%。惊纹地老虎病毒“Ae—02”毒株,属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B”亚组,定名为惊纹地老虎颗粒体病毒Agrotis excula-mationis granulosis virus,俗名鸣夜蛾颗粒体病毒,拉丁学名为Baculovirusexclamationis“B”,简称AeGV。  相似文献   
109.
一、背景介绍1994年,《北京市严格限制养犬规定》(简称《旧规》)颁布,其目的是要严格限制养犬,控制养犬总量,主要手段则是高额的登记、注册费,市区养犬第一年登记费  相似文献   
110.
牛淑玲  张才  夏成  王哲  梁冠生  徐闯 《畜牧兽医学报》2006,37(11):1149-1153
取单层生长良好的脂肪细胞,采用单因素试验,分别添加浓度为5ng/mL外源牛重组瘦蛋白(每12h添加1次)不添加作为对照至4、12、24、36、48和72h后提取总RNA,每个处理3个重复(孔),应用竞争RT-PCR法检测外源瘦蛋白对初生犊牛脂肪细胞Leptin长型受体(Ob—Rb)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12~24h内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脂肪细胞Ob—Rb表达水平量亦显著增加(P〈0.01),之后其表达量逐渐回降,在48~72h趋于平稳(P〉0.05)。结果表明,在一定时间内瘦蛋白可提高体外培养的新生牛脂肪细胞Ob-Rb mRNA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