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55篇
  免费   3177篇
  国内免费   3774篇
林业   3935篇
农学   2588篇
基础科学   1884篇
  4466篇
综合类   23098篇
农作物   3692篇
水产渔业   2229篇
畜牧兽医   6162篇
园艺   3302篇
植物保护   1850篇
  2024年   194篇
  2023年   786篇
  2022年   1930篇
  2021年   1975篇
  2020年   1822篇
  2019年   1601篇
  2018年   1196篇
  2017年   2221篇
  2016年   1318篇
  2015年   2174篇
  2014年   2294篇
  2013年   2890篇
  2012年   3953篇
  2011年   4074篇
  2010年   3673篇
  2009年   3453篇
  2008年   3300篇
  2007年   3160篇
  2006年   2709篇
  2005年   2115篇
  2004年   1296篇
  2003年   900篇
  2002年   1011篇
  2001年   1006篇
  2000年   826篇
  1999年   362篇
  1998年   137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102篇
  1994年   96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2年   10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5篇
  1955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旨在估计山下黑猪和鲁莱黑猪正反交F1代杂种优势,筛选出合适的杂交方式,以提高优质肉猪的生产效率,满足人们对于优质猪肉的需求。本研究在山下黑猪(164头)和鲁莱黑猪(69头)及其正(6头山下黑猪♂×25头鲁莱黑猪♀)、反(3头鲁莱黑猪♂×35头山下黑猪♀)交4个群体中测定了生长肥育、体尺外貌(75~110 kg)、繁殖和胴体肉质(90~115 kg)4大类共43个性状,比较了这些性状在群体间的差异,并估计了正反交F1代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山下黑猪的生长肥育和体尺性状较好,鲁莱黑猪的繁殖和肉质性状较好,正反交群体介于它们之间。正交群体的繁殖性能优于反交群体,但生长肥育性能比反交差。由于这4个群体的母猪都是纯种,因此繁殖性状没有表现出明显杂种优势。除膘厚、胸椎数、45 min pH和剪切力无显著的杂种优劣势外,大部分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有明显的杂种劣势。生长肥育性状的杂种优势在正反交群体中的表现不一致,反交群体表现出显著杂种优势,而正交则无明显的杂种优势。本研究估计了山下黑猪和鲁莱黑猪正反交的杂种优势,为筛选山下黑猪和鲁莱黑猪的最佳杂交方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2.
‘秦椒1号’辣椒是以自交系‘R9816-2-1-3’为母本,‘Z97-2-7-42’为父本杂交育成的一代杂种。果实长灯笼形,表面微皱,果长17.1 cm,果肩宽4.7 cm,果肉厚3.1 mm,单果质量73.5 g,商品性好,品质佳,平均产量45 062.6 kg·hm~(-2)。高抗病毒病、青枯病和疫病。  相似文献   
33.
为了进一步认识花生种间杂交异源多倍体进化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变化规律,采用cDNA-HFO-TAG技术,研究花生种间杂交组合(四倍体栽培种‘仲恺花4号’×二倍体野生种Arachis. diogio)杂种F_1和早期多倍体世代S0~S3的基因表达变化情况。14条HFO-TAG引物共扩增出121条cDNA片段,其中差异片段84个,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亲本转录物完全沉默(3个),双亲转录物在后代部分材料中沉默(59个)和新转录物激活(22个),上述变化在F1代即开始发生。筛选其中大小为500~2 000 bp的35个TDFs进行克隆测序,有27个和NCBI数据库中已录入的基因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包括抗逆相关基因(10条)、未知功能蛋白基因(8条)、能量与代谢相关基因(7条)和转录因子相关的基因(2条)。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在花生种间杂交异源多倍化早期发生着快速、剧烈的基因表达变化,从中获得的差异基因片段,有助于了解花生属种间杂交异源多倍化早期分子机制变化,这对有效利用野生花生种质优异基因具有重要意义。cDNA-HFO-TAG技术简单、有效且实用,完全适用于花生属基因表达变化研究,可以作为花生属及其它物种基因表达变化分析技术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34.
以铁观音茶树叶片为材料,利用逆转录PCR及RACE法,克隆了茶树几丁质酶基因CsChi(GenBank登录号为KR078345).CsChi基因的cDNA全长为1 192 bp,包含972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23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CsChi蛋白的分子量为34.33 ku;理论等电点pI为8.44;原子组成为C1519H2285N413O464S18,总原子数为4 699;蛋白质结构分析显示该蛋白有6个蛋白的跨膜区域,属于跨膜蛋白;存在于细胞外;没有卷曲螺旋结构存在;CsChi基因编码的蛋白属于糖苷水解酶19家族,含有保守的ChtBD1结构域,与溶菌酶的保守结构域类似,可能兼具几丁质酶活性和溶菌酶活性,qPCR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干旱胁迫处理下茶树的CsChi基因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增加.推测CsChi基因在茶树干旱等逆境胁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5.
以两优培九为材料,采用大田微区试验,研究不同氮肥水平(N1,9 g/m~2;N2,12 g/m~2;N3,15 g/m~2)下不同蚯蚓粪施用量(EC0,0;EC_1,16.88 kg/m~2;EC_2,33.76 kg/m~2)对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40 d后EC_2和EC_1处理的茎蘖数均显著高于EC0(P0.05);幼穗分化期和乳熟期EC0处理的SPAD值均显著低于EC_1和EC_2处理(P0.05);齐穗期EC0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分别比EC_1和EC_2处理低32.7%和80.7%,地上部总干物质量分别比EC_1和EC_2处理低30.6%和59.8%;成熟期有效穗数、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水稻产量均表现为EC_2EC_1EC0,EC_2和EC_1处理的有效穗数分别比EC0处理多41.5%和21.3%、地上部干物质量分别比EC0处理高47.7%和25.8%、产量分别比EC0处理高35.4%和34.3%。由此可见,施用蚯蚓粪便可促进水稻分蘖,提高水稻叶面积、SPAD值和地上部干物质量,进而提高水稻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36.
为合理使用低毒农药防治水稻粘虫,2015年7月在广西乐业县同乐镇和甘田镇进行25%灭幼脲悬浮剂和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防治粘虫大田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后17 d,核心区25%灭幼脲对粘虫的防治效果和保叶率分别为96.19%和94.73%,在培训指导农民防治示范区的防效分别为93.50%和95.10%;施药后10 d,核心区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粘虫的防治效果和保叶率分别为96.61%和97.35%,在培训指导农民防治示范区的防效分别为90.07%和89.59%。25%灭幼脲和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区对粘虫的防效均要高于农民自防区。  相似文献   
37.
38.
目的 探明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对FACE(大气CO2浓度增高)响应的差异。方法 以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常规籼稻共6个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FACE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 1)FACE处理极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平均增加24.17%, 常规籼稻增幅最大,FACE和对照均以杂交籼稻最高;2)FACE处理显著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常规粳稻增幅最大,并显著增加了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稻每穗粒数;3)FACE处理显著提高了成熟期吸氮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成熟期吸氮量平均增加21.23%,杂交籼稻增幅最大, FACE和对照均以常规籼稻最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平均增加7.33%,杂交籼稻增幅最大,FACE和对照均以杂交籼稻最高。成熟期吸氮量对产量促进作用略大于成熟期氮素籽粒生产效率;4)FACE处理降低了植株含氮率,成熟期平均下降0.105个百分点,常规粳稻降幅最大。FACE处理极显著提高植株干物质量,成熟期平均增加23.95%,常规籼稻增幅最大;FACE处理显著提高常规籼稻和杂交籼稻成熟期单穗吸氮量,分别增加10.79%、13.93%,但常规粳稻下降了9.60%;FACE处理显著提高了成熟期群体吸氮强度,平均增加22.29%,杂交籼稻增幅最大。FACE处理对水稻全生育期天数无显著影响;FACE处理显著提高茎鞘、叶片、穗各器官吸氮量,叶片增幅最大,平均增加51.86%,杂交籼稻增幅最大;FACE处理显著提高了不同生育阶段吸氮量,抽穗-成熟阶段增幅最大,平均增加108.90%,杂交籼稻增幅最大;5)植株干物质量、单穗吸氮量、吸氮强度、穗吸氮量、抽穗-成熟阶段吸氮量对成熟期总吸氮量的促进作用分别大于植株含氮率、单位面积穗数、生育天数、茎鞘叶吸氮量、移栽-分蘖和分蘖-抽穗阶段吸氮量;6)FACE处理显著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降低了每百千克籽粒需氮量,前者平均增加24.16%,常规籼稻增加最多;后者平均降低4.7%,常规籼稻降幅最大。结论 FACE处理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但品种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9.
小麦条锈病我国小麦生产上的最主要的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环保的措施。2014—2017年,先后对16份四川省小麦生产品种在甘肃陇南不同生态区的甘谷试验站和汪川良种场两地进行自然诱发鉴定,评价其抗病性。结果发现,所有供试品种均表现感病,川农10号等5份材料具有慢条锈性。  相似文献   
40.
以湘烟5号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不同浓度植物提取物对烤烟主要化学成分及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栀子花和玉兰花汁液提取物有利于烟叶原料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改善,与对照相比,喷施处理的上部橘黄二级(B2F)和中部橘黄三级(C3F)烟叶还原糖含量分别高15.0%~21.1%和14.3%~17.7%,钾含量分别高5.7%~13.9%和7.4%~14.0%;与对照相比,喷施处理的烟叶的石油醚提取物、类胡萝卜素降解物、降解产物、茄酮、非酶棕色化反应产物、芳香族氨基酸裂解产物、新植二烯和中性致香物质总量,上部橘黄二级(B2F)烟叶分别高10.0%~20.9%、11.2%~20.9%、9.6%~20.2%、9.8%~21.1%、10.8%~22.5%、11.2%~23.0%、14.9%~24.7%和11.9%~22.1%,中部橘黄三级(C3F)烟叶分别高13.5%~24.1%、11.3%~21.0%、11.4%~20.0%、10.8%~18.7%、13.1%~21.2%、10.1%~19.1%、17.5%~27.0%和18.1%~27.6%;烟叶感官质量评价权重得分高于对照。栀子花和玉兰花汁液提取物对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及致香物质含量的作用效果以施用量3.5~5.0g/株的处理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