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9篇
农学   3篇
  6篇
综合类   104篇
水产渔业   202篇
畜牧兽医   4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团头鲂营养需求与健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头鲂是我国主要的大宗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其养殖规模在近10年不断扩大。团头鲂的营养物质需求主要以生长和营养缺乏症为评价指标。而营养物质对鱼类健康,如免疫反应和抗病力等影响的研究尚不充分。一般认为,饲料中营养物质搭配合理、品质优良有利于维持鱼类生理健康,并能保护养殖水环境。此外,一些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在鱼类的免疫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水产饲料应具有促进水产动物生长和维持健康的双重作用,通过营养调控预防鱼类疾病是保证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本研究综述了团头鲂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需求的研究进展,以及饲料营养元素对团头鲂免疫力及抗病力影响的最新报道,以期为团头鲂高效配合饲料的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2.
利用具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的嗜水气单胞菌(WJ-8G FP)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进行浸泡攻毒试验,探究温度对浸泡感染后嗜水气单胞菌在团头鲂各组织分布的影响。实验设立A组(水温25℃),B组(水温32℃),C组(水温25℃),其中C组为对照组。用菌株WJ-8G FP对实验组A、B进行浸泡攻毒,试验组C不进行攻毒处理,攻毒后分别于2 h、4 h、8 h、12 h、24 h采集各组鱼血液、脾、肾、鳃、肠道、肌肉,培养法统计分析各组织器官上的荧光细菌数量。实验结果显示,在各取样时间段实验组A(25℃)和实验组B(32℃)团头鲂各组织在均能检测到荧光嗜水气单胞菌,对照组未检测到嗜水气单胞菌;最高菌量出现在鳃,且鳃上嗜水气单胞菌数量显著大于其他组织(P0.05),其次是脾、肾;组织内的菌量随时间大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B实验组中各组织菌量显著大于A实验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鳃是嗜水气单胞菌浸泡感染团头鲂的主要组织器官,与25℃相比较,在水温32℃时团头鲂被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63.

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养殖系统中维持碳氮比为201、水温(26.0±2.3)pH7.2~7.8, 24 h不间断供氧以形成生物絮团, 监测培养过程中养殖水体总氮(TN)、总固体悬浮物(TSS)浓度、碱度的动态变化及分析生物絮团的营养组分, 并应用PCR-DGGE技术研究生物絮团的原核及真核微生物组成和动态变化。养殖水体TN变化范围为6.65~11.15 mg/L, 9天达到峰值(10.11±1.05) mg/L, 12天后和第0天时的TN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 TSS度在第9天达到最大值(419.67±11.5) mg/L, 15天后TSS稳定维持在244.67 mg/L; 碱度变化范围为136.68~239.20 mg CaCO3/L, 6天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并趋于平稳。生物絮团的粗蛋白含量为30%(干重)生物絮团原核微生物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um)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某些未知不可培养的细菌组成, 蓝细菌(Cyanobacterium)只存在于生物絮团培养前期(0510), 产碱菌科细菌(Alcaligenaceae)存在于生物絮团形成的整个过程, 且是第51015天的优势菌。组成生物絮团的真核微生物隶属于原生动物门的斜叶虫属(Loxophyllum)、隐藻纲的隐鞭藻科(Cryptomonadaceae)Goniomonas、硅藻纲的双头菱形藻属(Nitzschia)。其中双头菱形藻属为絮团培养初始第0天到15天特有; 斜叶虫属在絮团培养后期分布较多。结论认为, 生物絮团系统在养殖的15 d左右达到稳定运行的状态, 能有效调节养殖系统菌藻分布, 控制养殖水质, 维持整个系统的平衡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4.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CRHR)是鱼类下丘脑–垂体–头肾调控轴上的重要应激调节因子。本研究通过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成功克隆出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CRHR1 m RNA全长序列,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序列特征进行解析;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团头鲂CRHR1的组织分布图谱及外源性皮质醇注射模拟应激处理下团头鲂CRHR1 m RNA的表达变化。研究结果表明,CRHR1 m RNA序列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1290 bp,编码429个氨基酸。团头鲂CRHR1氨基酸序列与鲤科鱼类的CRHR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该受体具有7次横跨膜结构和氨基端激素受体结构域。CRHR1在垂体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下丘脑,在心脏、肝、脾等组织中表达丰度较低。经外源性皮质醇注射后,实验组血糖和血清皮质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处理2 h后达到峰值;实验组血清ACTH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总体不显著,但呈现先升高后下降。应激处理后,CRHR1转录水平在4种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存在差异;垂体中CRHR1在早期出现明显的表达抑制,在下丘脑中则呈现先缓慢升高后缓慢下降的趋势,而心脏和头肾中CRHR1在早期则表现出表达迅速上调而后缓慢下降的趋势。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CRHR在鱼类研究方面的基础资料,为鱼类应激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5.
建立了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投入产出优化模型,并将其运用于水产养殖的投入产出分析。在获得投入、产出系数后,利用GM(1,1)模型预测最终水产养殖的需求量(上下限)、资源保证程度(最高量和最低量);然后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对未来各阶段投入产出系数进行修正和设计灰色投入产出优化模型;最后进行模型计算,取得多种可供选择的优化方案并进行综合论证评价后确定最满意方案。该模型做到了方法互补,求解比较容易而且便于灰靶决策。  相似文献   
166.
为研究C/N调控和生态基对草鱼生长性能、水质及微生物活动的影响,利用PCR-DGGE技术对不同C/N条件下草鱼养殖池水体及生态基细菌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并监测养殖水质指标和草鱼生长状况。在生态基系统中,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在基础饲料上添加葡萄糖,控制C/N分别为15∶1(CN15)、20∶1(CN20)和25∶1(CN25)。结果显示:CN20处理组中,草鱼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CN25处理组中,溶氧、硝酸态氮、亚硝酸态氮水平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CN20和CN25处理组中,COD及BOD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同时,生态基中的细菌总量随着C/N的提高逐渐增加,最高值为5.57×107 cells/g。PCR-DGGE结果显示:随着C/N提高,对照组、CN15、CN20和CN25处理组的水体细菌群落组成与水源水体的相似性分别为37%、32%、26%和22%,该4个处理组的生态基细菌群落组成与养殖水体的相似性分别为59%、58%、55%和52%。红细菌(Rhodobacter blasticus)、绿弯菌(Chloroflexi)是各处理组生态基中的共有细菌,并且它们为对照组和CN15组养殖水体的特有菌;拟杆菌(Bacteroidetes)是CN20组养殖水体及生态基中特有优势细菌。结果表明,在生态基系统中,不同C/N影响水体细菌群落向生态基的定居迁移;C/N为20∶1与生态基结合使用可显著促进草鱼生长、提高养殖产量。  相似文献   
16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亚麻籽替代部分大豆油对异育银鲫鱼苗生长性能、肌肉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平均体重(14.32±0.02)g的异育银鲫336尾,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鱼28尾。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Ⅱ、Ⅲ、Ⅳ组分别饲喂用2.40%、4.80%和7.20%亚麻籽替代基础饲料中16.67%、33.33%和50.00%大豆油的试验饲料。试验期63 d。结果表明:1)饲料中亚麻籽替代部分大豆油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各组鱼体肌肉水分、粗脂肪、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Ⅲ、Ⅳ组鱼体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各组血清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甘油三酯、皮质醇、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Ⅲ、Ⅳ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Ⅲ、Ⅳ组血清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从生产上来看,亚麻籽替代大豆油在异育银鲫鱼苗饲料中的用量以不超过2.40%为宜。  相似文献   
168.
为探究养殖水体蓝藻水华从暴发到降解的整个过程中水体细菌群落的变化特征,于2015年5—7月在珠江水产研究所养殖基地进行为期8周的室内模拟试验,模拟养殖水体蓝藻水华从暴发到降解的整个过程,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蓝藻水华发生过程中水体细菌群落的组成。结果表明,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组成在蓝藻水华从暴发到降解的整个过程中发生了显著变化。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水体中的比例随蓝藻水华的暴发而上升,随蓝藻水华的降解而下降;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在水体中的比例随蓝藻水华的暴发及降解呈现一直下降的趋势;蓝藻水华衰败末期水体中的溶解氧几乎耗尽,隶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厌氧菌嗜阳菌属(Heliophilum)在水体中的比例升高;试验期间养殖水体的细菌多样性,随蓝藻水华的暴发而降低,又随蓝藻水华的降解而升高。  相似文献   
169.
天然甜菜碱对南美白对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天然甜菜碱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中的应用效果,为大面积推广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本项小水体试验,测试天然甜菜碱对南美白对虾生长的影响效果,并根据所选的指标——饵料系数,辅以成活率、生长速度等,确定天然甜菜碱在南美白对虾饲料中的最适添加量。  相似文献   
170.
[目的]探讨诱食信息素对日本鳗鲡诱食的效果,筛选日本鳗鲡诱食信息素的适宜添加量。[方法]以体重为(31.89±8.95)g的日本鳗鲡为试验对象,采用行为观察法探讨3种浓度(7%、14%、21%)的日本鳗鲡信息素溶液对日本鳗鲡的诱食效果。[结果]浓度变化对日本鳗鲡第1反应时间有显著影响,3个浓度组均能显著降低日本鳗鲡第1反应时间,其中14%浓度组效果显著,鳗鲡第1反应时间仅24.67 s,与对照组相比减少了178.00 s。诱食信息素能显著增大日本鳗鲡咬饵率,诱食信息素浓度对日本鳗鲡咬饵率也有显著影响,其中14%浓度组诱食效果最佳,显著高于其他2种浓度组。[结论]诱食信息素能显著加快日本鳗鲡的摄食反应时间,提高摄食率;该试验中浓度为14%是适宜添加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