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4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21篇
水产渔业   49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浙江自然海区逃逸美国红鱼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浙江自然海区逃逸美国红鱼胃含物的分析,从食料生物组成、食性类型、摄食强度及营养级4个方面对浙江自然海区逃逸美国红鱼的食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美国红鱼属游泳动物食性。主要摄食鱼类、长尾类、短尾类和头足类,兼食口足类和多毛类。其食料生物组成和食性类型与原栖息地有较大差异。逃逸美国红鱼的摄食率为80.28%,最高饱满度系数达60.93‰,平均10.26‰。根据计算,其饵料的生境宽度为4.09,营养级为3.43级。浙江自然海区美国红鱼是一种凶猛的中级肉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82.
从4个方面介绍了林产工业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功能应用流程.  相似文献   
83.
根据1986~1990年和1997~2001年东海虾类资源调查及近年来监测调查资料,对长角赤虾的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海长角赤虾的平均渔获率为1.23kg/h,以夏季最高,为2.14kg/h,主要分布区在26°00′~28°00′N,120°00′~125°30′E的南部海域,水深80~100m,适温13~21℃,适盐34~34.5,属高温高盐种。雌虾周年的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分别为55.1mm,1.62g,雄虾为55.8mm,1.66g,最大值出现在6~7月。繁殖期在5~7月,高峰期在6月。8月以后,当年生小虾数量逐月增多,生长加速,翌年春、夏季,成为捕捞对象。捕捞群体周年雌虾多于雄虾,雌、雄性比为1∶0.85,摄食强度以1级为主,春季摄食量较高,冬季较低。为合理利用该资源,宜在3~5月份该虾生长阶段进行保护,以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4.
血卵涡鞭虫病是近年来三疣梭子蟹养殖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危害较大的流行性疾病,患病蟹的体液和肌肉组织中有大量的血卵涡鞭虫寄生.该病多发生于每年9~11月份的夏秋季节,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死亡高峰.因该病流行范围广、死亡率高、危害严重,对三疣梭子蟹养殖业发展影响很大.本文根据GenBank中登陆的血卵涡鞭虫18S rDNA和ITS1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血卵涡鞭虫病的PCR检测方法,从感染血卵涡鞭虫的三疣梭子蟹组织DNA中扩增出产物大小为585 bp的DNA片段.本方法可快速、特异地检测出三疣梭子蟹感染和携带血卵涡鞭虫的状况,为三疣梭子蟹的健康养殖和血卵涡鞭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快速、简便的手段.  相似文献   
85.
利用2008年5月、8月、11月和2009年2月在东海区采集到的309 ind鳓鱼(Ilisha elongata)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其胃含物进行了分析,应用K-W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等方法,对不同季节鳓鱼的食物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海鳓鱼的饵料生物种类有60余种,浮游甲壳类、鱼类和不可辨认的头足类为其主要食物类群。按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排序,优势饵料种类最高的是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IRI%为46.54%),其次是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IRI%为30.38%)、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IRI%为12.08%)和不可辨认的头足类(IRI%为6.48%)等。统计分析检验表明,鳓鱼的空胃率和平均胃饱满系数有显著的季节变化(P<0.01),而无明显的叉长变化,摄食强度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相对较高,而冬季最低。  相似文献   
86.
几种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效果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水产动物养殖中,为了控制各种传染性疾病,通常需要对养殖水体、动物苗种、饲料等进行消毒处理,以消灭各种有害微生物,为水产养殖动物营造卫生、安全的生活环境。随着人们对消毒重要性认识的逐步提高,实际工作中消毒药物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近年来,国内外均致力于寻求高效、快速、广谱的消毒剂。二氧化氯、二溴海因、三氯异氰脲酸和碘制剂皆属常用的消毒剂。随着海水养殖规模的扩大,消毒剂在海水养殖中使用也越来越频繁,使用剂量也越来越高。为比较常用消毒剂在海水养殖上的杀菌效果,本试验选用了对海水致病菌——哈维氏弧菌进行定性和定量…  相似文献   
87.
[目的]建立同时检测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gyrase、tdh、toxR基因的三重PCR快速检测方法。[方法]用3种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分别对副溶血性弧菌ATCC33847的模板DNA进行单一扩增,找到各自引物最佳扩增条件;再用3种引物同步对模板DNA进行扩增,通过优化引物浓度、引物间比例以及退火温度,建立最佳扩增体系。[结果]在最佳三重PCR反应条件下,gyrase、tdh和toxR能同时扩增出清晰条带,大小分别为91、269和368 bp。[结论]该研究为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88.
根据2008年5月~2009年2月“东海区主要渔场重要渔业资源的调查与评估”(27°00’~31°00’N,121°30’~126°30’E)课题调查的渔获样品及其从水产市场所采样品,对东海区黄鲷Dentextumifrons胃含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鲷食物组成以鱼类为主(IRl=905.75),其次依次为磷虾类(IRI=670.72)、长尾类(IRI=153.93)和头足类(IRI=134.95),其优势饵料种类为太平洋磷虾Euphausiapacifica、短鳄齿鱼Champsodonsnyderi、管鞭虾属Solenocerasp.竹荚鱼Trachurusjaponicus等;黄鲷终年摄食,其摄食率为75.00%,个体的平均饱满指数为13.19‰,最高达78.85‰,最低为0.31‰,以上两项指标表明:黄鲷具有中等水平的摄食强度;根据食物的消化等级,黄鲷的消化能力较强,食物转化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89.
东海中华管鞭虾种群动态及持续渔获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管鞭虾为东海区桁杆拖虾和沿岸定置张网作业重要的渔获对象。本文根据2006-2008年桁杆拖虾监测调查数据整理的各月体长频率数据,应用FiSATⅡ软件分析结果表明:Von Bertalanff生长方程的参数K=1.2,极限体长L∞=112.88mm,t0=0.267;根据Pauly经验公式估算的自然死亡系数M=2.03606;由变换体长渔获曲线法估算的总死亡系数Z=4.71,利用率E=56.77%,开捕体长Lc=65.32mm;应用体长VPA方法估算的年平均资源量为47.74×10^9ind、2.58×10^4t。通过单位补充量产量、产值分析表明,该群体利用合理,开捕体长亦处最佳位置,若降低10%左右的捕捞努力量水平,既能使产值最大化(4.92亿元),又能实现中华管鞭虾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0.
为探究浙江省舟山市某养殖池塘中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暴发疾病的病因, 应用组织病理学、 分子生物学和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手段, 对患病三疣梭子蟹组织进行检验。研究发现, 患病三疣梭子蟹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 行动迟缓, 鳃水肿;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鳃及血淋巴液未发现寄生虫, 肝胰腺等组织中也未分离到致病菌; 采用 PCR 方法对病蟹进行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青蟹双顺反子病毒(mud crab discistrovirus-1, MCDV-1)以及青蟹呼肠孤病毒(Scylla serrata reovirus, SSRV) 蟹类常见病原 PCR 检测, 结果均为阴性; 病蟹的肝胰腺、心脏、鳃等组织的病理切片中可观察到明显的细胞病变和嗜酸性包涵体; 超薄切片电镜观察显示: 病蟹的肝胰腺、心脏和鳃组织中均存在六边形病毒颗粒, 粒子直径 150 nm 左右, 与已报道的十足目虹彩病毒 1 (decapoda iridescent virus 1, DIV1)形态特征相似。采用特异性套式 PCR 检测方法对患病蟹组织样品进行 DIV1 病原检测, 所有样本均扩增出 457 bp 和 129 bp 大小的目的片段。进一步根据 GenBank 中 DIV1 的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 MCP)表达基因和三磷酸腺苷酶(ATPase)表达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 均能从病蟹样品中扩增出预期大小的 MCPATPase 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区全长。将扩增获得的 MCPATPase 基因 ORF 区全长进行测序和同源序列比对分析, 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其与十足目虹彩病毒属(Decapodiridovirus)病毒的 MCP ATPase 基因序列自然聚为一支, 判定导致此次三疣梭子蟹发病病原为 DIV1。根据原位杂交探针设计原则, 以 DIV1 的 MCPATPase 基因的保守区域为靶位点分别设计探针, 通过荧光原位杂交获得了病毒粒子在病蟹肝胰腺、心脏、肌肉和鳃组织的分布情况, 与电镜切片观察和套式 PCR 检测结果相符。研究结果可为海水养殖三疣梭子蟹十足目虹彩病毒 1 病诊断与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